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液,仅仅是一字之差吗?
2020-02-02冯淑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文 冯淑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导读
夏季暑气、湿气都很重,很多人为了避免出现中暑问题,都会从药店里购置藿香正气水或者藿香正气液以备不时之需。因为两种药品的名字很相似,因此不少人都以为二者没有差别,但是它们之间真的只是一字之差吗?
深入了解藿香正气水与藿香正气液之间的差别
其实藿香正气水与藿香正气液这两个名字都被2015 年版的《中国药典》收录了,而其中记载了藿香正气水的名字就是人们常说的“藿香正气水”,而藿香正气液正式的名称已经是“藿香正气口服液”,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不单是一字之差。从功效与适应证上来说,二者极其相似,它们都具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临床效果,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等问题,也可以治疗因为夏伤暑湿所导致的感冒病症。但是,虽然二者表面看起来没有差别,都是液体类的药剂,但是从生产工艺到使用口感,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药物。而最大的区别就是藿香正气水含有乙醇,而藿香正气口服液中不含乙醇。
藿香正气水。制作藿香正气水需要将药物用浓度为60%的乙醇做溶剂,浸渍一段时间后进行过滤处理,合并过滤液后再混合均匀,因此藿香正气水中是含有乙醇的,这一点在说明书与药典标准中都有明确标注“本品含有40%~50%乙醇(酒精)”。曾有新闻报道称一位司机因为喝了藿香正气水而被查出了酒驾,虽然最后说明了缘由并没有遭受处罚,但是这一乌龙事件也给司机师傅们提了个醒,对此专业人士的建议是,在喝了藿香正气水后,遇上交警同志正在查酒驾时,不必过于慌张,应当立即说明缘由,请交警等十分钟再来测量,在等待期间,应大口呼吸,让酒精快速挥发出去,十分钟之后再进行测量,基本就不会被测定为酒驾了,若是仍被测定为酒驾,还可以主动要求进行血液测试,因为没有喝酒,所以血液中是不会含有酒精成分的,像藿香正气水中的酒精几乎不会在机体内过久停留,等到做血液检测时,这点含量的酒精早就被身体代谢掉了。不过为了避免误会与麻烦,还建议喝了藿香正气水的司机们半小时后再开车上路。
藿香正气液。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藿香正气液也需要用到浓度为60%的乙醇来进行制作,只不过在最后会将其提取液中的乙醇通过加热除去,只保留水溶液,因此虽然藿香正气液的制作也用到了乙醇,但是都将其除去了,最终的成品中是不含有乙醇的,这也是为什么喝了藿香正气液后,不会被查出酒驾的原因。
服用二者的注意事项及应用禁忌
藿香正气水。通过上文我们知道喝了藿香正气水后容易被判定为“酒驾”,其主要原因就是为本品中含有一定剂量的酒精,既然含有酒精,那么在服用了藿香正气水后,就不建议患者再服用头孢类的药物,二者同服将影响到乙醛在体内的正常代谢,一旦大量的乙醛在体内进行堆积,患者将出现面部潮红、出汗、眼结膜充血、视线模糊、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问题。大量服用藿香正气水,人可能出现胸痛、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甚至死亡等现象,临床上将此现象称之为是“双硫仑样反应”,藿香正气水与部分头孢类药物同服容易发生这种反应。
那是不是所有的头孢类药物都不能与藿香正气水一起服用呢?其实头孢类药物有很多种,也并不是所有的头孢类药物都会与酒精发生双硫仑样反应,比如临床上常用的头孢克肟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网络上流传的“头孢菌素与藿香正气水同服等于自杀”这种说法其实有点夸张了,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只服用一支藿香正气水,其乙醇的含量是很少的,并不会给人带来太大的身体影响,双硫仑样反应往往发生于大量酒精与大剂量头孢菌素同服的情况下,若未能给予患者及时的抢救治疗,确实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藿香正气液。藿香正气液的主要成分为苍术、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等药物,而这些药物其实对人体的肠胃有着一定的刺激,因此不建议在空腹状态下服用藿香正气液,否则容易出现呕吐、反胃等问题。
二者之间共同的应用禁忌。藿香正气水与藿香正气液虽然是无毒、副作用极小的非处方型药物,但是它们都不适合被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服用,除此之外,儿童、妊娠期间妇女、哺乳期间妇女以及体质较弱、年纪较大的人群若要应用此类药物,都应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千万不可擅自应用;过敏体质的人在服用了它们后,也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症状,因此最好在服用前咨询下专科医生。
藿香正气水与藿香正气液的其他妙用
除了能够缓解暑湿感冒、外感风寒等症状,其实藿香正气水与藿香正气液还具有治疗水土不服、解酒保肝、缓解晕车晕船等作用,而且藿香正气水不仅仅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于皮肤之上,比如治疗痱子。痱子是夏季最为常见的一种皮肤急性炎症,而藿香正气水中的中药有抗炎、抑菌等作用,因此如果身上长了小痱子,可以马上涂抹藿香正气水,痱子可以得到治疗和缓解。
小结
综上所述,藿香正气水与藿香正气液虽然名称上极为类似,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差异,建议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应用前最好咨询一下专业人士,充分了解其禁忌症,避免出现药物应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