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诚、维护与担当
——永载历史丰碑的红二、六军团

2020-02-01胡振荣

湘潮(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红二张国焘将士

★胡振荣

历史与高山同在,壮举与传奇共生。85年前,1935年11月19日,1.7万余名红二、六军团主力从桑植开始长征,用鲜血和生命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的征程中,回溯红二、六军团壮丽的长征史,追思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这一历史伟业,感悟红二、六军团将士忠诚、维护与担当的精神品质,深刻认识红二、六军团在中国革命史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对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搞好“四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造福革命老区人民群众,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无限忠诚,激励红二、六军团将士牺牲奉献,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图谋的彻底失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的革命必胜信念,是红二、六军团将士的政治灵魂。他们几经挫折却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他们心中的理想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1934年8月7日,作为先遣队,红六军团誓师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路。这次西征正处盛夏酷暑时节,路程长达几千里。为了战胜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和自然界的无数险阻,红六军团付出了巨大牺牲。西征结束时,红六军团从出发时的 9000 多人锐减至3300人。

此后,红二、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发动湘西攻势,成功牵制了10倍于己的国民党兵力,并给敌人以重创。一位红二军团老战士回答“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们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也不倒下”的提问时,毫不犹豫地说:“是理想!革命理想大于天。”

红二、六军团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的影响,掀开了中国革命历史的新篇章,宣告了国民党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图谋的破产。

对实事求是和艰苦奋斗的始终坚守,激励红二、六军团将士不畏艰险,成功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开创了局部革命新局面

“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伟大长征精神的两个重要内涵。红二、六军团将士把实事求是和艰苦奋斗精神融入血脉中,践行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

在湘西攻势中,红二、六军团占领了永顺、大庸、桑植三县和龙山、保靖、慈利三县各一部分区域。这里群众基础好,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便于红军进行物资和人员的补充。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红二、六军团领导人向中央建议在这里创建革命根据地,中央回电同意。任弼时、贺龙等坚持实事求是,彻底纠正了夏曦在湘鄂西推行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后,红二、六军团领导人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指示,从1935年1月到8月的几个月时间,连续作战30多次,取得了陈家河、桃子溪、板栗园以及忠堡等战斗、战役的重大胜利,使革命武装力量和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

红二、六军团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成长经过了许多艰难曲折,但将士们不怕艰难困苦,始终艰苦奋斗。黔东地区是贫穷落后的山区,交通闭塞,给养困难,贺龙率部队在此驻扎,遇到缺粮时一天只能吃一餐,但将士们毫无怨言。当然,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也离不开依靠人民群众。军爱民,民拥军,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诠释了红军和群众的鱼水深情。

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困难时期建立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以永顺、大庸、龙山、桑植为中心,包括湘、鄂、川、黔四省边 30余个县,成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击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苏维埃的美梦,党和红军开创了局部革命的新局面,为红二、六军团的长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革命大局和党的领导核心的极力维护,激励红二、六军团将士追求真理,在与张国焘的斗争中高扬北上抗日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抗日重大战略的深入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这支军队与其他军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是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不断追求革命真理,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时刻维护党的领导核心,能够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利益,并敢于同一切错误言行斗争。

1936年7月2日,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胜利会师。红二、六军团的到来,受到了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7月5日,根据中央电令,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组建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会师期间,张国焘以欢迎红二、六军团到来为名,散发反党文件,污蔑党中央和毛泽东,企图另立“中央”,分裂党和红军。对此,任弼时、贺龙等表示极大愤慨, 他们命令红二方面军干部对这些材料,暂不解包和发放,还下发通知,严格要求只讲有利于红军团结的话,不准攻击中央领导人和红一方面军。

随后,张国焘又采取送枪送马、发衣给粮、封官许愿等手段拉拢红二方面军。任弼时、贺龙等与朱德、刘伯承一起,对张国焘一系列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与张国焘的斗争既坚持了党的基本原则,又立足于对张国焘的争取和团结。通过他们的努力,加上以徐向前为代表的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坚决抵制,张国焘最终不得不同意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一起北上。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革命后代捐赠历史文物文献仪式

红二、六军团及其后组建的红二方面军将士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坚决斗争,极力维护了革命大局和党的领导核心,成功把解决生存危机同拯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把长征的大方向同抗日联系在一起,不仅使红军从根本上摆脱了孤军苦战的困境,更顺应了抗日救国的民族革命斗争新形势,把长征初期消极被动的战略退却变成了奔赴抗日前线的积极伟大的战略进军。

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无畏担当,激励红二、六军团将士英勇奋战,最终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红二、六军团将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奋斗。他们敢于担当、英勇善战,不管风吹浪打,无论坎坷艰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站得稳、靠得住。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面对严酷无情的自然环境,面对绝地断粮等生死考验,红二、六军团按照中央指示,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主力开始长征。留守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红十八师,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孤军转战近两个月,辗转20多个县,行程5000多里,同强敌进行了大小战斗20多次,全师由原来3000余人锐减至600余人,出色地完成了钳制敌人重兵,策应红二、六军团主力突围,最后胜利归队的重大任务,集中表现了他们的无畏担当。

红二、六军团以及之后组成的红二方面军历时近一年的长征,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沿着中央红军长征的道路进行的一次胜利的长途远征。此次远征,转战湘、黔、滇、康、川、甘、青、陕、鄂(红十八师长征经过该省)9省,行程2万余里,进行大小战斗110多次。1936年10月,英雄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师后,毛泽东称赞红二、六军团英勇善战,在极端艰苦的对敌斗争环境中几乎没怎么减员,由长征出发前的1万多人到会师时仍然保持了1万多人,认为这是值得认真总结并学习借鉴的大经验。全面抗战爆发后,三大主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3个师,红二方面军成为八路军一二〇师的主体。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了1934年秋开始的战略大转移的历史任务,给中国人民展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前景,极大地推动了正在蓬勃发展的抗日救亡运动,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长征胜利为起点,中国革命从此从挫折迈上胜利的新征程,之后相继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世世代代都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红二、六军团将士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信仰如山的崇高理想、绝对忠诚的坚定意志、一马当先的开拓勇气、维护大局的紧密团结、不怕牺牲的奉献担当、扎根群众的生死相依等特质,将永载历史丰碑。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党的历史和党史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团结一心、顽强奋斗,为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为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红二张国焘将士
将士 西安守城(中)
沈醉回忆:张国焘在军统的日子
湘西期间红二、六军团军纪的价值探究
将士出征
将士答“到”
田忌赛马:攻坚将士不能这样出阵
湘西少数民族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论红二、六军团会师南腰界的历史意义
叛逃之后的张国焘
十大历史瞬间浓缩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