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四件大事彰显中国力量
2020-02-01罗永宽黎妮晓宇
★罗永宽 黎妮晓宇
导读: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颁布《民法典》,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四件大事点亮中国色彩、彰显中国力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走出疫情阴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颁布《民法典》,中国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中国2035年远景蓝图。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
2020年,注定不平凡。
这一年,由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拉开帷幕。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这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我们在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的同时,及时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抓实“六稳”“六保”,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这一年,我们不断深化党的自我革命,续写初心与使命新的篇章;这一年,我们阔步改革开放,见证深圳40年开拓进取的荣光;这一年,我们正式拥抱“北斗”,感受科技释放的蓬勃力量;这一年,我们以实际行动诠释大国担当,为波诡云谲的全球局势注入满满正能量……
山河无恙,岁月留痕。站在2020年岁末,我们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颁布《民法典》、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4件标志性大事,抚时光之印记,把时代之脉搏,从中感悟近一年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智慧韬略,回望近一年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走过的奋进之路。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为什么是中国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带领人民取得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为何中国能够率先走出疫情阴霾?
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抗疫的政治保证。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面对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确保了抗疫斗争思想统一、步调一致、行动高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21次会议研究决策,领导组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大会战,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明确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为抗击疫情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此次中国抗疫战,习近平总书记在战“疫”不同阶段针对性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成为打赢此次疫情防控战的关键,充分体现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和心系百姓之情,集中彰显出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目标导向、清醒的底线思维和务实的工作作风。
中国制度是中国抗疫的根本保障。当前,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扭转了局势,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中国之治”以非常规却又极具说服力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面对充满诸多不确定性和未知变数的疫情,党中央坚持“全国一盘棋”思维,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统一配送、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根据形势变化调动和分配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汇全国力量于防控一线。各地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迅速建立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高效运转体系。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赋予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
人民群众是中国抗疫的力量源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抗疫中,14亿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人民战“疫”的不朽史诗。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19省对口支援湖北,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逆行出征,和54万名湖北省和武汉市医务人员一道,用血肉之躯筑起护佑人民健康的钢铁长城;400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严防死守、连续作战,从地毯式排查、全覆盖宣传到不间断消杀、贴心化服务,他们解千头万绪事,守千家万户安;千千万万志愿者,不惧风险,不计得失,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全国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联动的防疫工作局面,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出色的领导能力、应对能力、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
科技支撑是中国抗疫的治本利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的: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科技战线响应号召,迅速集结起全国精锐的科研团队,以明晰的需求、问题和任务为导向,从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方面进行攻关,为抗疫第一线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如不断提升的检测能力织密了精准防控之网,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即将上市的疫苗有望成为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最有效的“杀手锏”……亮眼的科研成绩,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的直接体现,也成为我们打赢这场硬仗的坚实底气。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中国战“疫”的胜利终将属于中国人民!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缘由是什么
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来、难以预料迥然不同的是,贫困这一难题在中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
面对疫情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带来的“加试题”,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会上,他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衡量全面小康的硬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这个底线任务不能打任何折扣。“全面”一词,既涵盖全体人民、所有区域,也要求“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所以一个人都不能少、每个方面都不能落下。只有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问题得到解决,追求幸福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才能凸显全面小康社会成色,让人民群众满意和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现实需要。“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脱贫攻坚,事关人心所向,事关社会长足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只有尽早让贫困群众过上脱贫致富的幸福生活,让全体人民更好更公平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民才会对党的执政充满信心,对党的领导坚决拥护。在领导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党通过加强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基层组织更加坚强有力,执政地位也进一步得到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邓小平曾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作出阐释: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如期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意味着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是令世界惊叹的奇迹,也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有力的诠释。
截至2 019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为决胜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对剩下的脱贫任务,我们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瞄准最后的贫困堡垒发起进攻,精准部署,真抓实干,创新方式,强化保障,以务实作风、有力举措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撕下绝对贫困的标签。但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要在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基础上,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首次整体消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华民族期盼甚久的伟大时刻,已经来临……
颁布《民法典》: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深意如何体现
2020年5月28日下午,人民大会堂掌声雷动,共和国法治建设迎来历史性一刻——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宣告中国正式进入《民法典》时代。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包括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及附则,共1260个条文10万余字。《民法典》涵盖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和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里找到法律依据。《民法典》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民法典》的基础性、综合性决定了编纂任务的复杂性、系统性。党和国家曾先后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相关工作,但因条件所限均未竟全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摆在突出位置,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编纂《民法典》明确提上日程,历经5年打磨终于圆满完成这一重大立法任务,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代人的夙愿。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民法典》没有颁布之前,我国民法体系主要由单行法构成,如民法通则、婚姻法、合同法等。这些法律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日益显露,不同单行法之间对于同一案件适用不协调的情形时有发生。编纂《民法典》不是制定新法律,也不是将已有条文进行简单汇编,而是在整合现行民事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完善,既保持其稳定性,又增强其前瞻性,使民法制度成为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的法律系统。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支柱,《民法典》的颁布彰显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和人文情怀。
首先,《民法典》开宗明义,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要的立法目的之一,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有机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如在“婚姻家庭编”中,新增婚前隐瞒重大疾病,婚姻登记可撤销的相关条款,凸显诚信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法原理的同频共振、贯通发力,体现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鲜明中国特色。
其次,《民法典》与时俱进,回应社会现实关切,标注了人格权益的新高度。老人摔倒扶不扶?高空抛物谁担责?遇到霸王条款只能认栽?近几年热门的民生话题,都可以在《民法典》里找到解决办法。其中,人格权独立成编,是《民法典》的一项重大创新。它直面科技飞速发展给人格权保护带来的各种严峻挑战,如无处不在的隐私泄露问题、基因编辑涉及的人伦道德问题等,将对“人的尊严”的保护提升至全新高度,释放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再次,《民法典》的立法过程、构建编排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民法典》在编纂过程中,广泛倾听群众心声,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将尊重民意、改善民生贯穿立法全过程。《民法典》以保护民事主体的权利为主线构建,使法律对人的权利的关照更加完备。“人格权编”和“侵权责任编”的设置,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阐明了民法作为“人法”的本质。上到年迈的老人,下至未出生的胎儿,《民法典》都为其提供了权利保护的依据,彰显了中国推动人权事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伟大的法典,推动伟大的时代。2021年1月1日,《民法典》将正式实施,它将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起到积极作用,在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方面交出新的答卷。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2035年远景蓝图,亮点在哪里
时间的脚步迈向金秋十月。“十三五”(2016—2020年)即将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立足新起点,阔步新征程,未来中国走向何方?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像一场盛大的“剧透”,将蓝图画卷徐徐展开、答案娓娓道来。
作为重头戏,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全面系统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这些重大问题。
谋定而后动。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纵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先后编制并实施十三个五年规划(计划),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了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建议》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就像一座灯塔,为中国巨轮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领会全会公报和《建议》精神,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可以从3个“新发展”入手。
第一,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从国际环境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平与发展虽然仍是时代主题,动荡变革却明显增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与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度交织,对我们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大跨越、大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牢固坚持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趋势、新问题、新挑战也随之而来。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前提。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五大理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新发展理念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顺应人类发展大势和时代潮流,是引领新时代伟大实践的科学指引。
第三,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中国依靠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遇到挑战,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消费市场蕴藏巨大潜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是应对国际形势深刻变化的战略举措,另一方面也是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之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并不意味着封闭的国内单循环,也不是搞自我小循环,而是以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循环,实现更开放、更高水平的双循环格局。
最美的逆行(马誉炜作品)
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承第一个百年的壮丽史诗,下启第二个百年的恢宏篇章,擘画了一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宏伟蓝图。
2020年即将成为历史。这一年非凡的历史进程充分表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眺望来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复兴航船的唯一方向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