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性质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创新探究
2020-01-30王宠
王宠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学科。在互联网、科学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许多行业、工种都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取代。但基于旅游行业对客服务的特殊性,旅游行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仍然十分庞大。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要基于工作性质导向,对本科的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创新性的课程改革和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不断的增加,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召下,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旅游管理專业的课程必须结合当下的政策情况与技术水平,创新性地对课程结构、内容进行改革。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基础课、专业系列课和实习实践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课主要在大一、大二完成,专业系列则出现在大三、大四较多。实习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了在大四的毕业时期。其中理论课程占据了课程设置的80%左右,20%实习实践课程并不能让学生深入到实际的企业工作去,也不能进行对客操作的服务。大量的雄厚的理论课程的基底并不能改变旅游行业对客服务的工作性质,也不能够适应当下中国旅游行业的政策指引和市场发展需求,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十分必要。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基于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即旅游酒店、旅游交通、旅行社的工作性质,都需要大量的对客服务人员。只有在基层对消费者的需求了若指掌才能对旅游企业宏观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制定。也就是说,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旅游高校培养出实操技能较强的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当前互联网络发展十分迅速,旅游行业也悄然发生着变化,旅行社业中传统的实体门店经营正在受到网络门店经营的冲击,新兴行业、事物的发展,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提出了“互联网旅游+”的旅游新概念、新体系,高校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已经由实操性人才培养向复合型的旅游人才的培养方向的转变。目前从旅游高校招生宣传与课程内容上看,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偏,仍集中在管理人才领域培养目标定位。
(二)专业课程实操性质不强
目前本科院校所采用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相对陈旧,仍将主打国际旅游、英语+旅游作为招生宣传的特色点。课程内容与市场变化、学生未来就业、中国目前发展的大好形势相距甚远。以旅行社行业为例,行业中的计调职位、票务职位、市场部(大客户职位)等根本没有设置在旅游高校的课程中,也没有能够讲解这一行业职位的相关培训老师,都需要学生在毕业之后,重新进入行业中学习。而这几个职位都是实操性较强的就业职位;另一个方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较为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旅游管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理论和实际脱节,出现了旅游规划的不会作图,网络门市不会电子商务的尴尬局面。
三、基于工作性质导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对策
(一)科学设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旅游市场环境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旅游管理的专业人才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学改革方面,就需要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优化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树立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从教学考核方面,也应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考核向实践、实操技能考核的倾斜,调整考核分数比值、比例,通过分值比重调整,加强学生对实习实践课程的重视,让学生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具有综合性、复合型的应用人才。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化教材
基于工作性质导向的旅游管理课程改革创新的根基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校企合作机制。高校只有深刻了解企业对旅游人才的专业需求,才能够结合企业的情况,做出“定制化”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更加需要高校针对企业实际工作做出更加专业化的技术指导,校企合作不应是单方面的付出和给予,更应是双方互惠互利的互动式合作。将企业的难点、痛苦作为研究课题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透过实际的走访调研,将实践的第一手资料“把脉”市场动向,培养对口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综上,在新的教育环境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应依据当下市场发展环境,修订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划分校企合作概念,从根本上满足企业、高校、学生三者之间的需求,借以达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