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期间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2020-01-28李艳辉

锦绣·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大数据

李艳辉

摘要:面临疫情这场大考,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这一问题,并多次对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指示。粮食安全是国家的生命线,在疫情冲击之下,把老百姓的饭碗端稳端牢,把粮食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不仅需要足够的粮食供应,还要保证国家在急需时期能够及时调得动、用得上,保证人民吃上放心粮。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粮油食品等重要民生物资供应得到了有效保障,通过这次疫情的考验,为我们今后保障特殊时期的粮食安全工作带来了一些启示。鉴于此,本文对粮食质量监管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保障举措,旨在优化疫情时期的应急管理体系及联动机制,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发挥粮食质检机构的作用,让百姓不但有粮吃,更要吃上放心粮,安全粮。

关键词:疫情形势;粮食质量安全;放心粮;大数据

粮食库存的数量、质量、储存安全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在疫情形势下,大家对粮食保障问题更加关心。我国在2019年进行了全国粮食大清查,通过历时一年的清查,对政策性粮食的库存情况有了明确的了解,从清查数据来看,总体上体现出库存数量充足、质量良好与储存较为安全的特点。依据科学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夏季粮油生产形势较好,预测粮食产量将保持在较高水平,这就极大程度上为口粮安全提供了支持与保障。粮食质检机构作为粮食质量安全的守护者,在疫情中行使职责,做好粮食质量安全保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

1.粮食监管中面临的困境

1.1质检队伍的人才素养有待提高

在粮食质检环节中,检验员扮演着重要角色,质验人员的素质是关乎检验质量、效率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的诸多质检机构中,严重缺少高素质的专业检验人员,甚至部分技术人员对更新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到位,无法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检验技术与设备,不仅造成了检测设备资源的浪费,更阻碍了检测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还存在部分质检人员缺乏责任感,使命感不强,这就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不断引进技术人才的同时,注重专业技术培训和工作考核机制,打造一支责任心强、专业技术能力高的质检团队。

1.2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从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来看,采取的监管方式较为单一化,尚未能结合粮食流通执法来进行制度与体系的完善,以至于粮食安全监管体系存在不足。首先,在基层的粮食质量监管部门出现撤并现象,这就缩减了监管队伍,容易导致粮食执法力不从心,监管力度不足。同时,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缺乏创新性,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不够先进,缺乏完备的信息技术监管设备,影响了监管效率的提升。并且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远程监控与监管能力有待提高。

2.疫情期间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举措

2.1强化监测站能力,提供先进技术保障

面对疫情这次考验,粮食质量安全要应对多样化的新挑战与新形势,对粮食质检设备与人员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鉴于此,要按照粮食质量安全检测标准进行设备的维护与更新,粮食质检工作人员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各级粮食质检部门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引进先进的检验检测设备,并依据实际检测需求,对检测设备进行优化升级。同时,要努力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建设具备先进技术条件的实验室,保证检验环境、设备与最终结果的先进性与科学性。检测机构要加强对快速检测技术的资金投入,具备快速检测常见重金属、农药残留与真菌毒素等指标的能力,不断完善检测机构基础,达到人员配备的标准化。

2.2加强人才建设,完善培训体系

面对粮食质量安全的新形势,增强质检人才的专业能力是保证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要重点提高质检队伍的人才素养,建立健全各级部门的考核机制,加强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不断提高质检团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重要的是形成规范的定期技术培训体系,让技术人员明确质检工作的国家标准、职责范围,以及先进设备的使用流程。同时,要不断提高质检人员的任用标准,设定相关的考核任务,对技术人员的资质进行评估,合格者才能聘用。针对新的技术人员的加入,要进行规范的内部培训,注重“老人”带“新人”的培训模式,通过内部交流与学习的方法来进行内部程序与质量的传递,提供技术人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使得都能掌握最先进的技术与标准。质检部门要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氛围与环境,多开展与农业院校的技术交流活动,使得技术人员形成良好的学习进取氛围。这时要恰当的抓住职业道德培养的机会,利用评优评先等活动,来激励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技术人员在提升能力的同时,树立责任意识,强化担当精神,做好粮食质量安全檢测工作。

2.3关注新形势,加大监控力度

从质量安全监管的角度出发,要基于原有的质量卫生指标,加大监控布点密度,依据实际需求进行采集样品数量与指标的增设,并严格遵守扦取样品规范操作,使得监测结果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和代表性。同时,要依据上一年总结出的监测结果进行重点监测区域的选取,切实结合不同区域的特点,确定监测的要点。不同地区监测项目侧重点要根据该区域特点制定,如发生病虫害区域,要重点监测农药残留指标的监测,而矿区区域则侧重重金属指标的监测。此外,要实时进行信息交互,向环境部门了解区域内水质与土壤污染情况,更好的判定粮食作物是否存在污染。

2.4融入新技术,构建大数据管理平台

在当前形势下,多样化的检测样本与粮食种类给检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利用实验室的质谱仪、色谱仪等设备已经难以迅速解决这一问题。而新兴的快速检测技术的问世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这一技术具有的低成本、快速、高灵敏等特点,更兼具了高效、便携的优势,对人员操作能力要求不高,十分适用于粮食质量安全的检测与监管。粮食质量监管部门可以利用快速检测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对海量检测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科学、合理的大数据粮食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平台,大数据技术能够根据地域特征、数量积累、品种分类进行特征性的发掘关联分析,提高对超标粮食封存、监管和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的效率,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科学技术保障。同时,要有效提升粮食质量安全预警能力,融合物联网、大数据、AI、5G、区块链等新技术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应用,搭建全产业链信息化平台,全面提升我国涉粮企业和国家粮食管理相关部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在应对各项挑战面前,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3.结语

面对疫情防控期间粮食质量安全形势与国际格局的变化,粮食部门要重视监管制度的完善,切实构建时代性监管体系,提高质检工作质量,为粮食流通市场提供宏观调控依据,进而更好的维护粮食市场秩序。粮食质检部门还要从设备建设、人才建设、技术建设等方面加大粮食质量安全的检验力度,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方位监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让百姓吃得放心。

参考文献

[1]姚远.让"互联网+"助力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J].中国粮食经济,2019.

猜你喜欢

大数据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互联网+”农产品物流业的大数据策略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