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忘不得饿肚子的历史

2020-01-28吕一丹

锦绣·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饥饿粮食

摘要:本文概述了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决吃饭问题的艰辛历程,回顾了“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经历的那段饿肚子的历史,指出了中国发展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揭示了触目惊心的餐饮浪费现象,提倡珍惜粮食,制止餐饮浪费。

关键词:粮食;饥饿;餐饮浪费;粮食安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一个古老、现实而又永恒的话题,而吃饭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较快地摆脱了落后状态,粮食生产在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中不断突破,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大幅度增长。194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仅有2263亿斤,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突破13000亿斤,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277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比1949年增长4.87倍。[1] 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送呈《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致总统杜鲁门的信中说:国民党政府的失败,很大一个原因是没有使中国人有足够的东西吃。“近代史上每一个中国政府必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政府是成功的。”并认为共产党政府也必然因此而失败。 诚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人没有脫离饥饿的磨难,但艾奇逊认为中共也解决不了中国人吃饭问题的预言,历史雄辩地证明破灭了。

然而,在多年战争的废墟上,在人多地少的中国,一个缺少抓农业经验的政党要迅速解决吃饭问题谈何容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也曾有过严重缺粮、吃不饱饭的年代,突出的是1959 — 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好多地区农村社员的口粮一年不到200斤原粮,远低于维持生命最低标准250斤的水平,只能实行“低标准,瓜菜代”。《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在叙述到“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状况和人口变动情况时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2]回头看中国人挨饿的那场劫难的成因,是自然灾害加上错误的决策造成的。在以往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工作中,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

粮食是在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彻底铲除了封建地主土地制度,使我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粮食生产得以迅速发展,1953年达到16683万吨。第二次变革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但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搞“一大二公”,步入歧途。也许是中国人饿怕了,对粮食高产情有独钟,浮夸风一吹,粮食生产沦为一种脱离实际的政治运动和施政游戏。1958年6月以后,各地争放“粮食卫星”,越放越大、越高。水稻亩产从几千斤到15000多斤,到36956斤的记录。[3] 而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浮夸风裹挟着共产风,1958年下半年,全国开始大办公共食堂,让人们“放开肚子吃饱饭”,甚至随来随吃、吃完不要钱。如此浪费,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公共食堂很快就吃黄了,从1959年开始,一场饥饿的阴霾迅速蔓延全国。长期存在的“大帮轰”、“大锅饭”的农业经营体制,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到1978年年底,我国尚有2.5亿贫困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

农村第三次体制变革是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遭受特大旱灾,这个县有个小岗生产队,曾有60多人被饿死。饥肠辘辘的社员们为求得生存,1978年 11月24日晚上,小岗村18户人家的代表聚在一起秘密开会,领头人冒着坐牢的风险搞了分田到户。辛苦一年硕果来,1979年秋天,小岗全队粮食总产13.3万斤,相当于1966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小岗第一次向国家交售粮食24995斤,超额征购任务7倍多。[4] 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即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来得到安徽省委和中央领导的肯定,最终得以在全国推广。农民们靠政策、靠科学、靠老天帮忙,上世纪80年代初粮食产量连续增长,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8000亿斤。1992年,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除极少数贫困地区外,已基本上解决了全国的温饱问题。

当前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饥饿,或者只是遥远的记忆,或者只是听到上了年纪人的述说。商店里,街面上,到处都有卖粮的摊位,城市居民挑拣粮食好不好吃,农民担心粮食好不好卖…… 中国人终于不再饿肚子了。然而如果中国人忘记了饿肚子的历史,那就危险了!要彻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必须建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须知粮食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诸方面各环节制约的因素很多,不是单纯变革生产关系就能解决问题的。

首先是中国的人口太多。有人就有口,有口就要吃东西。按14亿人口计算,中国人一天要吃下多少东西呢?就大宗食品粗略计算:粮食82万吨,差不多是一个粮食基地县全年的总产量;猪肉8.4万吨,需要屠宰140万头生猪;烹调油4.2万吨;鲜蛋10.3万吨,还有难以计数的蔬菜以及其他肉类、水产品、烟、酒、糖、茶......人的嘴巴很厉害,中国是世界上巨大无比的食物消费国家。

其次是耕地面积相对太少。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按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计算,耕地面积仅占12.5%,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3亩,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7%。有人说“印度满世界卖大米,中国满世界买大米”,同样是人口大国,差距咋这么大呢?就在于人均耕地的数量及质量的差别。历史上中国人靠两条途径增加粮食产量:一条是开荒扩大耕地面积,一条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第一条途径几乎不存在了。而人口还在增长,耕地却在迅速减少,且伴随着土壤肥力退化。

第三是水资源短缺,气候条件不稳定性增加。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且地域分布相差悬殊。南方降水集中,逢雨季暴雨连连,洪水泛滥,北方又十年九旱。水荒困扰中国,同时水体严重污染。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业防灾减灾压力很大。总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不稳固,人多、地少、水缺、灾频,成了制约我国农作物产量的基本因素。

第四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鱼、蛋、奶类食品不断增加,导致更多的粮食需求。因为这些动物性蛋白食物主要由粮食转化而来,使得我国饲料用粮逐年增加,看来让人民吃好比吃饱更难一些。

第五是粮食浪费严重。近年来,粮食和食品在生产、储存、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尤其是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学校食堂里,青少年吃不完的剩饭剩菜,随手倒进泔水桶。走进大大小小的饭店、宾馆,“食不厌精、酒不厌醇、量不厌大”,特别是婚礼宴席,讲排场、比阔气、吃得少扔得多,似乎浪费是一种体面、荣耀。垃圾箱里,什么好吃的都有,那些当年饿得半死的人,也似乎好了疮疤忘了痛。

第六是种田大军减员,农业缺少好劳力。目前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城打工,老人、妇女、小孩支撑着农业 ,人称“703861”部队战斗在田野上,先进农业技术难以推广。也难怪,农民地位低、收入少,国民认为有知识的人不种田,种田的是没知识的人干。

第七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首先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开放搞活,赚钱的门路广,谁还瞧得上那费力不交税的粮食产业!反正腰包里有钱,票子一甩,不愁粮食不来。内地一些粮食产区的领导也认准“无工不富”、经商赚钱,即便抓农业也是忽视“粮食”生产,常常向农民灌输“什么赚钱种什么”的所谓市场经济观点。还有粮食流通体制不顺,国有粮库收储不足,常常造成农民卖粮难,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

此外,我国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粮食需求量大,除了本国生产供给,还有一部分如大豆等品种大量从国外进口。2015 — 2019年我国粮食进口量整体维持在11000—13000万吨区间,2019年粮食进口为11144万吨,[5] 我们每年超过1亿吨的粮食进口量不可小觑,需要密切注視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性,

马克思说,“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6]道理很简单, 粮食是每天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首要物资,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类的历史,从一定的视角看就是一部与饥饿斗争的历史,饥饿伴随人类而来,至今挥之不去。近日有报告预警,今年全球将出现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口数量达到6.9亿。粮食,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还是一种战略物资、武器。一般而言,掌控石油、粮食和美元是美国试图统御全球的三大战略,而在一定时期粮食是世界各国更为重要的物资。为确保世界粮食安全,8月19日,粮农组织呼吁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认为这有助于减少饥饿、贫困,利于应对气候变化。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经济学家估算,全球粮食损失和浪费率很可能超过20%,粮农组织已确定今年9月29日为首个“国际粮食损失和浪费问题宣传日”。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粮食供求吃紧会影响社会稳定,我们必须种好“中国粮食”, 端好“中国饭碗”,大力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

有鉴于此,需要一手抓粮食生产,一手抓粮食节约。除了加强粮食生产、运输、储存和保管、加工和转化等环节的粮食节约以外,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最紧要的是在粮食消费上的节约,减少“舌尖上的浪费”。首先是餐饮业的节约,抑制大小饭店以及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食堂的食物浪费现象,进一步开展“光盘行动”,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而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广泛开展珍惜粮食、拒绝餐饮浪费的宣传活动,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和儿童的节粮教育。大人小孩都要以史为鉴,铭记饿肚子的历史,警惕饿肚子的日子重现。倡导崇尚节俭、科学用餐的饮食文化,消除“有钱就不怕买不着粮食”的心理,破除下饭店要菜多、家里做得多、吃不了就扔的陋习,做到丰收不忘节约,温饱不忘饥寒。在强化教育的同时,要推动以制度建设解决餐饮浪费问题,培养全民族的节约习惯。须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船欲行稳致远,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的压舱石作用,“以农业为基础”、“稳定粮食生产”的大政方针不能动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总之,全党全民都要重视粮食问题,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从每一个家庭做起,节约用粮,杜绝浪费,为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cctv新闻频道. 来源:央广网,2019年12月06日 22:51.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M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

[3]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 头版头条: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 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

[4]《凤凰资讯》专题. 易靖.1978年大包干:小岗村被饥饿逼出的生死抉择.人民网,2009年08月28日 11:10.

[5]中国产业信息网>行业数据.2015-2019年中国粮食进口数量、进口金额及增速统计.2020年02月20日 16:00:19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集,第715页.

作者简介 :吕一丹(1999—),女,辽宁省人,泰国博仁大学中国留学生,喜欢研究国际金融及世界粮食问题。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饥饿粮食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秋天的尺度
饥饿奏鸣曲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狼与羊
饥饿的“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