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原民居建筑风格及保护
2020-01-28赵晓瑞牛合兵
赵晓瑞 牛合兵
摘 要:在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明清作为距离我们最近的两个朝代,其建筑保留更为完整和多样。明清时期我国古建筑体系处于辉煌发展时期,明清建筑充分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追求与精神寄托,因而艺术价值非常浓厚。基于此,文章针对明清时期中原民居建筑风格与保护进行了简单论述,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明清;中原民居;建筑风格
1 明清时期中原民居建筑风格
整体上看,明清时期中原传统民居建筑特点主要表现为出檐深、墙体厚、雕工美、装饰美、半边房、四围合以及火檐墙等,具体来看有以下特点:①纵深狭长。中原民居宅居深长且院落狭小,空间整体上比较封闭,窄院比例多为4︰1。中原地区夏季干热而冬季寒冷,人们需要能够挡风、遮阳且抗寒的居住环境,这为中原地区出檐深、院落长且墙体厚的建筑特色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分析该设计构思,其有一定的敬畏上天的情怀。②雕工精美。建筑门窗、房脊及影壁等部位常用装饰精美且浮雕镂空的砖雕、石雕与木雕进行纹饰装饰,这是中原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③合院形式。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合院形式特点表现为警惕、防御、内向与封闭性等,反映了人们尊卑长幼的思想理念、家族生活方式及自我防御保护意识。唐朝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日益凋敝,唐末至宋元时期不断爆发战火,“丝绸之路”作为国际通商要道频繁受到异族侵犯,因此此区域建筑具有较高的防御性,墙体一般较为高大。④高墙高窗。中原民居建筑外围墙体都比较高,窗户采光与通风效果好且具有借景功能,还可抵御风沙与外侵、窥探守边情况等。为了安全,部分围合式民居建筑外墙没有窗户,即使有一般也是高窗,即外墙较高处设立小窗口。⑤半边厢房。中原地区房子半边盖也是比较盛行的,民间流传着“家家厢房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时运来”的谚语。这主要是因为干旱贫穷,半边盖房子可节省很多木材,还可使雨水流入自家院子中。⑥火檐墙。中原地区建筑火檐墙类似于徽派马头墙,以防火灾为主。明清时期,中原火檐墙雕刻装饰日益富缛,有的居民将火檐墙沿街盖起,在墙下掏出圆洞解决出行。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全庄园由19部分组成,占地240余亩(约16万平方米),是一座集“古、大、雅、美”于一体的恢宏建筑群,被称为17、18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庄园建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寺沟、张沟等明代楼院,龙窝沟、寨上主宅区、南大院、栈房区、店铺、饲养区、祠堂、木材厂、造船厂、金谷寨等不同功能的清代建筑,辅以碑楼、牌坊、花园等辅助建筑,形成了一个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功能齐全的大庄园。
2 明清时期中原建筑色彩应用特点
2.1 色彩艺術表现与建筑功能性要求融为一体
明清建筑色彩浓烈,这与其建筑及内容联系紧密。宫廷建筑地位高,色彩则更为强烈,随着地位的改变,建筑色彩也不断变化,建筑地位越低,其色彩就越朴素。
2.2 多样化色彩艺术与色调相统一
明清建筑色彩无论多么复杂华丽,其色调都是统一的,比如宫廷建筑以红黄暖色调为主,而天坛则以蓝白色调为主,园林主色调是灰、绿及棕色,颜色多但色调是统一的。
2.3 色彩艺术对比与基调和谐相统一
明清建筑无论色彩如何大胆、明快甚至强烈,同一建筑中都会同时出现很多互补与对比颜色,且有强烈的对比。
陕山会馆融合中原与秦晋两地宫殿建筑艺术精华,有雄伟且秀美的气势,精巧且华丽的工艺,建筑风格与雕刻艺术具有“无木不雕,无石不刻”的特色。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等参观后对其赞不绝口,并题词“高楼杰阁,巧夺天工,精雕细琢,锦绣装成”。陕山会馆中有琳琅满目的石雕,取材于《三国演义》《西游记》等著名文学故事和“赵彦求寿”“赵匡胤输华山”等民间传说。会馆中还有很多生活场景描绘,如“渔樵耕读”“十八学士登瀛洲”等。陕山会馆没有寺庙建筑仙、佛、神等具有神秘色彩的雕塑,也没有皇宫建筑华贵的王道尊严气氛,其从平民视角出发,以一块石头两面透雕绝技,形成独树一帜的雕刻艺术。
3 明清时期中原民居建筑破坏及保护分析
3.1 损害现状
从整体上看,明清民居建筑保存较完整,但个别建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面临消失的危险。①自然力因素。自然力因素主要是指风雨雷电等长期性侵蚀与动植物等长期作用损坏文物。通常此种损害潜伏期比较长且不易被发现,所以产生的危害很大。②修缮不及时或方法不合理造成的损坏。对于已损害文物,为了加强保护,修缮并处理损害部位是比较常见的。然而现阶段部分施工企业施工人员自身专业技术与知识不足,没有深入研究古建筑,不了解古建筑结构与用料等,未反复论证修缮方法,修缮期间对古建筑造成损害。③游客接待量超负荷。游客接待量超负荷会损害文物,比如故宫每年都会歇客修缮。同时游客不当行为与管理部门管理失误也是造成文物受损的重要因素。例如: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会在城墙上刻画“某某到此一游”,这一行为给文物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居庸关长城管理处“共筑爱情长城工程办公室”以保护长城为借口,在居庸关长城云台内西侧古客栈对面修建了长80.08米、高7.5米的“爱情长城”,以此号召游客认买,这一行为是违规违法的。④人为破坏。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很多古建筑让位于办公、住宅以及商业。例如,刘氏庄园是“屯堡”式地主、军阀建筑群,由中西合璧的大小13座四合院组成,南北长360米、东西宽130米,是贵州政坛显赫一时的督军刘显世和游击队军司令、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潜的故居。随着刘氏家族的不断壮大,建筑规模也不断扩大,后又大兴土木,成为贵州最大的私家庄园,与此同时部分建筑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现存忠义祠、花厅、书斋、刘显潜居室、家庙、校场坝,部分城垣、炮楼及法式建筑各一栋,至今主体建筑基本保持原貌
3.2 保护措施
现阶段对明清中原民居建筑的主要保护手段是将重要建筑规划到国家、省级与市级等文物保护单位序列,如故宫博物院,每年国家提供固定经费进行文物保护修缮,同时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游客还有一定的收入,经费得到了极大地保障,同时管理到位且修缮及时,到现在依然保存完整。而同样是国家级风景名胜的长城,因旅游开发不合理,景点遭到了严重的损害。通常情况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情况因各省财力、物力、技术及保护管理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从整体上看,省级文物保护比国家级文物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尤其是部分地方领导的不重视,很多文物遭到了破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原民居建筑为现代建筑设计规划及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可供参考的素材资源,是我国建筑及中原建筑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建筑艺术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和谐发展,这是中原民居建筑发展的宝贵经验。对于明清时期中原民居建筑的保护,应当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并吸收其精华,做好一系列保护和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宁远.从胡氏民居(南宅子)保护维修工程看天水明清民居现状及保护开发[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68-70.
[2]王兆喆.明清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特色赏析[J].大众文艺,2019(4):241.
[3]王新月.论明清时期碉楼式民居设计[J].西部皮革,2018(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