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二陵彩画病害调研分析
2020-01-28夏仁琴
夏仁琴
摘 要:南唐二陵是指南唐先主李昪夫妇的钦陵和中主李璟与他的皇后钟氏的顺陵,南唐二陵彩画出土60多年来,发生了严重的病害问题。科研人员经过长期调研分析,认为第一类病害是滋生了霉菌、苔藓等生物病害;第二类病害是化学污染病害,存在无机盐结垢与风化、盐析流挂及黏结有害土锈等病害;第三类病害为环境冷凝水,墓室内外的温湿度差异造成室内外热湿空气的交换,使墓室空气达到露点,形成非常严重的冷凝水,给文物长久保存埋下隐患。上述几类病害对两墓墓室彩画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应制定适宜于该地区的文物保护抢救修复计划。
关键词:南唐二陵;生物病害;无机盐结垢污染;冷凝水
1 南唐二陵概况
南唐二陵地处南京江宁区的祖堂山南麓,两者相距约百米,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开国皇帝和中主的陵寝。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江苏考古工作者就对这两座陵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重要的文物。南唐二陵是研究南唐时期陵寝制度和相关文化的宝贵资源。1988年,南唐二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南唐二陵考古工作中,发现了绚丽多彩的墓室彩画,较具有艺术特点,也是五代以来墓室建筑彩画中仅见的。南唐二陵处于江宁区多山的环境中,地理形势较为复杂,东面是秦淮河向北流淌,西北是长江浩浩汤汤。
2 南唐二陵彩绘病害分类
文物不同于其他物品,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古代壁画艺术作为诸多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和演变的历程中,与历史上不同区域和时期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壁画资料历来是我们了解古代人类历史、社会生活、文化制度等的宝贵资料。由于壁画自身的物理特性,其保存环境较为特殊,处于半开放状态。如何解决环境因素对壁画的破坏问题,一直是需要攻克的难题。
通过环境检测、病害调研及科学分析,我们发现南唐二陵内的墓室彩画面临的病害有以下几类:首先是生物性的侵害,比如地衣、苔藓、霉菌等的滋生导致的病害问题;其次是化学性污染沉积;最后是凝水等环境问题。
古代彩绘遭受损毁的原因很多,概括而言不外乎自然损毁和人为损毁两个主要方面。寺观、庙宇等地面建筑中的壁画,长期适应了大自然的环境变化,虽然持续遭受着大自然给它带来的侵害,但由于不断适应环境变化给它带来的各种变动,其与自然界建立起了一种协调的关系。对于墓室中的彩绘壁画来说,由于考古发掘是一个环境突变的过程,为了取得与环境的平衡,文物将发生一系列变化,许多事实证明这一过程对文物材料产生的损害不亚于自然灾害的损害作用。导致彩绘损害大致有以下几种因素:
①自然环境因素:指所有大自然环境下,温度变化、湿度变化、微生物繁殖以及阳光照射等,也包括地震、火灾、洪灾等不可预测因素。
②壁画自身存在的相关因素:壁体附着不良、泥层构造变化导致破坏问题,以及颜料成分氧化后的变化因素等。
③人为因素:环境监测表明,游客对壁画保存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游客参观时呼吸产生的CO2以及释放出来的热量使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和CO2浓度骤然上升,高出平时几倍,造成壁画保存环境处于长时间不得恢复的“疲劳”状态。
3 生物病害
3.1 生物病害对壁画的影响调研
南唐二陵前室、中室、门厅大面积滋生苔藓、蓝藻、地衣、霉菌,严重污染腐蚀其原貌和历史信息(图1、图2)。
南唐二陵前室的拱形墓门及两侧建筑材料,原先保存的朱红色等原始色彩以及壁画呈现的图形都被腐蚀了,钦陵中室内的大部分壁画图案也存在被藻类覆盖、腐蚀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南唐二陵建筑彩画的绘画颜料一般是无机盐类与胶料的混合产物,南唐二陵未发掘前,胶料已经出现了膨胀问题,在开放发掘以后,墓室非常潮湿,胶料膨胀产生苔藓等,逐步破坏原有的结构,导致脱落、粉化等问题。
3.2 滋生苔藓、蓝藻、地衣、霉菌鉴定
南唐二陵墓主室壁画与建筑彩画上滋生的低等植物样品采用划线法分离,根据其相关有性型通过培养、镜检、菌种特征比对,进行了分离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彩画上滋生的低等植物主要为苔藓、蓝藻、壳状地衣、霉菌这四类;而已鉴定出的真菌有六种,其中几种为外界常见真菌,可能为游人带入墓室。
对南唐二陵墓主室壁畫与建筑彩画上滋生的低等植物进行采样,在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生物特征,该彩画上生长的苔藓属苔藓植物门、藓纲、真藓亚纲、真藓类、顶蒴单齿亚类、丛藓目、丛藓亚目、丛藓科、墙藓属,蓝藻为蓝藻门、蓝藻纲、段殖体目、颤藻科、鞘丝藻属、栖藓鞘丝藻。苔藓是含水量易变的植物,可蕴藏几倍于自身重量的水分,具有明显的保水作用,可提高墓室的湿度。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苔藓紧密丛集的植物体还可积累水分和浮尘,产生酸性代谢物,这些物质可分解岩石表面,促使其分化。当然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微小的作用会逐渐显现出来,长此以往,对墓室的建筑彩画也是有腐蚀作用的。
4 化学污染沉积病害
南唐二陵彩画存在较多的化学污染沉积病害,包括黏结有害土锈、无机盐结垢污染与风化褪色、盐析流挂。
4.1 黏结有害土锈病害
南唐二陵部分彩画表面黏结了大量的土锈,其滋生和蔓延严重遮盖了彩画原貌,土锈中蕴含大量的可溶性盐,也对彩画产生了腐蚀作用(图3、图4)。
4.2 无机盐结垢污染与风化褪色
钦陵主室的横梁、立柱上绘有非常精美的彩画,无机盐结垢污染与风化褪色非常严重,造成彩画即将消失殆尽。
二陵墓室渗漏现象非常严重,渗水中溶解有当地土壤中的可溶性无机盐离子。经出土前上千年渗透积淀,颜料、胶料层表面及内部富集了一层无机盐,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沉淀,形成粗糙不平的无机盐结垢,该结垢部与颜料、胶料层黏结紧密,在胶料老化的情况下形成颗粒物。发掘前,墓室环境为高湿缺氧,发掘后,墓室环境随季节发生大幅度变化。冬、春两季墓室相对湿度较低,彩画相对干燥;夏、秋两季墓室相对湿度很高。因为墓室内外湿度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当墓室内外存在空气交换时,会形成冷凝水,让壁画浸泡在水中,造成壁画的明显变化,再伴随着持续的干湿变化,会导致无机盐硬化,最终导致无机盐结垢并与彩画结合起甲,最后脱落。
4.3 盐析流挂
南唐二陵的盐析流挂分为微溶性盐析流挂和可溶性盐析两种情况。微溶性盐析流挂病害主要集中在钦陵主室,白色的微溶性盐析从墓室顶部沿墙壁与彩画表面流渗,经多年沉积,形成了严重的白色流挂瀑布带,厚度为0.5~3.5毫米,严重污染腐蚀了墓室建筑墙壁、斗拱、彩画历史原貌(图5)。
可溶性盐析流挂病害主要集中在钦陵与顺陵的前墓室与门厅的砖、墙体和墙体地仗上。该墙体地仗是由石灰与糯米汁混合特制而成。每年春末、夏季、初秋多雨潮湿季节,可溶性盐溶解,从视觉中消失,而到冬季、初春、深秋干燥季节,白色盐分晶体从砖体与墙体地仗表面以针状析出,在反复的溶解与析出过程中,造成了砖与墙体地仗的酥粉(图6)。
5 环境冷凝水病害
南京江宁地区属高湿高温地区,春夏之交、夏季、夏秋之交炎热多雨,室外温度高,空气中绝对湿度也很高。墓室形式为主室、中室、前室、门厅通道,这样直线连通的结构和墓室内外较大的温湿度差值都易造成室外热湿空气与室内较低温度冷空气的交换,交换过程中室外湿热空气进入主室后温度降低,到达露点而结露,产生严重冷凝水。另外,山体内部自身含有的水分在山体内外不平衡渗透压差和重力等作用下渗出山体进入墓室,也是产生冷凝水的原因之一。
6 总结
南唐二陵的壁画病害包括生物病害、环境侵害、化学污染沉淀病害等,这一趋势若不扭转,将会越来越严重。针对其彩画的病害类型,后期的保护工作应遵循如下原则进行保护修复:忠实于文物出土时原貌,通过对文物病害的科学治理,完整再现其原有历史信息,不对文物原有色彩与图形做任何人为描绘干涉;自然环境时效考验,用任何一种研制的保护修复材料对未经保护修复的文物进行保护修复时要先经小面积长期可靠的自然环境时效考验与跟踪观察,在确定对文物原貌与微观结构具有保护作用且无负面影响后,方可实施;最小介入原则,用最低限度的保护修复材料,恢复与保护文物宏观原貌与内部原有微观结构。
参考文献
[1]郑良勤.中国古代壁画传播形式及其兴衰探因[J].郑州大学学报,2006(1):165-170.
[2]许堡哲:中国墓室壁画发展脉络浅见[J].文物世界,2005(3):47-50.
[3]梁运清.壁画的种类、材料和制作[J].美术,1984(8):17-20.
[4]董希文.关于壁画的形式和制作方法[J].美术研究,1990(1):14-18.
[5]郭宏.古代干壁画与湿壁画的鉴定[J].中原文物,2004(2):76-80.
[6]石瑜.唐长安墓室壁画的复制与保护[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354-356.
[7]南京博物院.南唐二陵发掘报告[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5:1-66.
[8]吕金顺,杨森,胡承祖.化学与壁画文物的保护[J].化学教育,1996(11):1-5.
[9]郭宏.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3):61-63.
[10]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汉唐墓室壁画规范化保护修复[J].中国文化遗产,2004(3):128.
[11]潘路.国外文物保护科技思潮之发展[J].中国文化遗产,2004(3):146-149.
[12]李最雄摘译.洞窟壁画的环境保护[J].敦煌研究,1987(3):103-110.
[13]郭宏.文物保护环境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8-104.
[14]孔华忠.中国真菌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2-30.
[15]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64-194.
[16]魏景超.真菌鑒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88-96.
[17]马清林,胡之德,李最雄.微生物对壁画颜料的腐蚀与危害[J].敦煌研究,1996(3):136-144.
[18]张群喜,罗黎.唐墓壁画褪色的无损定量测量[J].考古与文物,1994(3):106-112.
[19]张兴盛.关于魏晋时代壁画色彩褪变原因之探讨[J].敦煌学辑刊.2005(4):84-88.
[20]段修业,郭宏,付文丽.莫高窟第3窟泡疹状病害的研究—温湿度观测和制作材料的分析[J].敦煌研究,1991(1):1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