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州博物馆馆藏长沙窑保护修复与研究

2020-01-28周旋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1期

周旋

摘 要:唐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花鸟纹执壶是扬州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根据文物的病害状况,制定保护修复步骤,恢复其完整性,做到保护修复视觉效果“远看一致、近看有别”。这件执壶也是扬州出土的大量长沙窑瓷器之一,可见唐代长沙窑瓷器通过扬州转运,经“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

关键词:长沙窑;保护修复;模印贴花

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扬州博物馆对馆藏陶瓷器进行了全面整理、拍照和基本信息采集。因为陶瓷器类文物是坚硬但易碎的材料,所以一定量的馆藏陶瓷器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状况。扬州博物馆选取了部分陶瓷器进行保护修复工作。其中有一件唐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花鸟纹执壶(图1)为三级品,壶髙21.7厘米,口径10.0厘米,底径14.9厘米。米黄色胎,通体施青釉,唇口,溜肩,直腹,平底。肩部前置多棱形直流,两侧置对称三条系,颈肩部后置三条把。流、系下分别贴饰模印花鸟纹,流、系及模印处施褐斑装饰。

在对唐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花鸟纹执壶进行正式的保护修复工作前,通过对此壶的初步观察分析,发现此壶主要存在残缺和断裂的病害状况:口沿部部分残缺,两系残缺,腹部断裂成两部分,腹部大面积残缺,并绘制不同立面的病害图(图2)。根据此件文物的实际状况,制定了清洗→粘接和拼接→配补→作色的保护修复技术路径。

首先对唐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花鸟纹执壶进行清洗。因此壶的表面污渍以泥土附着物为主,清洗过程主要使用物理方法。用软刷、竹签、手术刀来清除覆盖器表或嵌入勾缝的泥土附着物,再用软布配合温水将表面浮土清洁干净。完成清洗后,在正式拼接前需将碎片进行预拼,确定最佳碎片拼接顺序,以保证碎片都能最终精确地拼合起来。然后将碎片涂上黏结剂,保证瓷片之间无明显高低差,再用热熔胶固定位置,等待固化。

配补的第一步是翻模,即用打样膏拓出所需局部范模,然后将环氧树脂和滑石粉混合调成膏状,放入范模中。待配补材料基本固化后,取下范模,最后用手术刀和各种型号砂纸进行修整和打磨(图3)。直至修复衔接处过渡自然,用手摸感觉不到明显的凹凸感,才能进行下一步的作色。首先在配补部位喷涂一层底釉,使配补表面更加平整,且利于后期颜料的附着。其次,调配出与原器底色相同的颜色,用喷枪喷涂,喷涂时呈连续Z字形,待完全干透后再上一层,直至达到所需颜色。用毛笔描绘配合网刷做出渐变的纹理效果。最后根据釉面光泽度,将光油均匀喷涂在瓷器表面,统一完整部位和修复部位的光泽度,同时有利于保护修复部分的色层,防止材料老化变色或者受到磨损。

在唐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花鸟纹执壶的保护修复过程中,笔者遵循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可逆性的保护修复原则。经后期观察,保护修复完成后的唐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花鸟纹执壶重现了器形的完整性,本体稳定性得到了提高,不影响其光泽度,色差在可接受范围内,文物的各项状况稳定,便于展示和长期保存(图4)。

保护、修复此唐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花鸟纹执壶的模印贴花装饰手法是长沙窑瓷器的特色装饰技法之一。扬州出土长沙窑模印贴花类器物,主要以壶、罐、钵盂为主。如扬州博物馆藏唐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双耳钵(图5),此钵通体施青釉,双系处施圆形褐斑装饰。敛口、圆鼓腹,圈足外撇,口沿外对称置徽章形模印穿孔双耳系。其中壶类最多,特别是类似于本文所保护修复的壶,尺寸较大。长沙窑壶类模印贴花的题材丰富,常见有人物、动物、花树等内容,其中不乏受异域文化影响的纹饰,如胡人像、域外果树等。扬州还出土过长沙窑模印花纹与铭文相结合的少见类型,如青釉褐斑模印贴花狮纹执壶(图6),现藏于扬州博物馆,此壶米红色胎,外形与釉色和本文所需保护修复的执壶类似,但模印贴花纹饰不同。多棱形短流下贴饰模印坐狮纹,狮纹内印有“张”字(图7),双系下各堆贴胡人舞蹈吹笛纹饰。模印贴花装饰技法是充分利用瓷土的可塑性,将瓷泥置于模具上进行挤压成形,翻制成各种单独纹样,再用泥浆黏附在胚胎器身上。因为模印贴花突出于器物表面,所以立体感强,更有层次,在褐斑釉的衬托下,更加突出了图案的装饰效果。

这件精美的唐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花鸟纹执壶出土于汶河路“782”工程。唐代扬州城包括罗城和子城两个部分。子城建筑在蜀冈之上,为官衙集中区,亦称衙城。罗城建筑在蜀岗之下的沖积平原上,亦称大城,是居民集中区和商业密集区。扬州市“782”工程建设工地正处于唐扬州罗城范围之内,是繁华的中心地区,因此文物遗存众多,文化积淀深厚。①在唐代扬州罗城范围内,唐代早期文化层中出土的瓷器,大多为南方青瓷,或以近地宜兴窑产品为主。晚唐文化层出土的瓷器则有数量增多、品种丰富的明显不同之处。南方青瓷与北方白瓷共存,在众多的瓷器品种中,长沙窑瓷片数量最多,如文化宫遗址出土各种不同种类瓷片18802片,其中长沙窑瓷片出土数量最多,共有6775片,占瓷器总数的36%。②也是在“782”工程扬州市政协工地出土了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长沙窑黄釉褐蓝彩云荷纹罐(图8),此罐高29.8厘米,口径16.8厘米,底径20.0厘米,绘图纹饰采用褐蓝彩连珠纹组成荷花卷云纹,与波斯萨姆王朝工艺上的珠纹相同,颇具异域风情。肩部置对称的模印双系,系上印有阳文的云纹和“王”字。就其尺寸之大,完整程度,纹饰构图,是目前所见之孤品。这件长沙窑黄釉褐蓝彩纹云荷罐和本文所需保护修复的唐长沙窑青釉模印贴花花鸟纹执壶,在纹饰和装饰手法上都表现出异域风情,可见当时的长沙窑为了扩大海外市场,迎合胡人的审美,专门设计和定制陶瓷器。该实物表现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唐代中国与西亚之间经济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和交流。1980年,扬州城东北郊东风砖瓦厂出土的一件青釉绿彩阿拉伯文“真主最伟大”铭文扁壶(图9),填补了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史上的空白。此壶墓主人或许是胡人,或许是虔诚信奉伊斯兰教的中国教徒。扁壶的造型明显受胡瓶影响,宗教信仰的铭文和上升的云纹均独具西亚民族风格,由此证明伊斯兰教徒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就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传教的历史事实。③

唐代陶瓷以南青北白为主要格局,但深处华中腹地的长沙窑,以其丰富的装饰和亮丽的釉彩成为唐代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印度尼西亚“黑石号”沉船,以及朝鲜半岛、日本、伊朗等地遗址中都有长沙窑的发现,可见当时长沙窑占有广阔的国际销售市场。唐代长沙与西亚之间的交流一定不能缺少扬州这样国际大港的支持。扬州作为唐代国际贸易都市、“海上丝绸之路”港口,是长沙窑重要的转运港口。湖南长沙出土的青釉褐书诗文瓷壶上就写有“一双青鸟子,飞来五两头。借问船轻重,附信到扬州”①,描述了长沙窑工对在扬州亲朋好友的思念,也证明了长沙窑瓷器经船运到达扬州。扬州再通过其发达的水路运输和大量旅居的波斯和大食商人,将长沙窑远销海外,大量的外销需求也促进了长沙窑的发展。

文物是人们触摸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每一次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都是希望能够有效长久地保存文物所承载的一切信息。这次保护修复唐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花鸟纹执壶,恢复了其原貌,便于其长期保存,并在不久的将来让它在展览中与观众见面,充分发挥出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观众们直观地感受长沙窑的魅力,无限遐想盛唐时期扬州的繁华,从中窥见“海上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