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画像看汉代南阳地区的社会生活
2020-01-28王莉娜
王莉娜
摘 要:南阳在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较为发达,汉画像作为反映现实社会的一种载体,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南阳地区出土的汉画像含有农耕图、车马出行图和乐舞百戏等内容,体现出南阳深沉雄浑的城市风格。
关键词:汉画像;南阳;社会生活
1 秦汉以来宛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
南阳,古称宛地,是有30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战国时期,博夷因治水有功封于吕(今南阳西),西周时,宣王封申伯于谢(今南阳市东北)。因此,古时南阳又称申吕之国。战国时属秦,当时已是全国闻名的冶铁中心。《荀子议兵》载:“宛遽铁恺,惨如蜂虿,轻利傈邀,卒如飘风。”西汉时仍为冶铁中心,汉武帝起用的大农丞孔仅就是以冶铁为业发迹于南阳的。1959年发掘的南阳市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反映出宛城冶鐵业的规模和面貌①。南阳冶铁业的繁荣和发展,为南阳农业提供了高效的生产工具。据《南阳汉代冶铁》一书统计,在南阳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器物中,镢、耒、犁等农具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由于铁农具“用力少得功多……其功相什而倍”②,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提高了汉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铁器的广泛使用,使得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成为可能。南阳郡地处中原,土地肥沃,水利事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召信臣任南阳郡太守时开沟渠、建水阀数十处,灌溉面积达2000平方千米。水利工程的兴修,使“民得其利,畜积有余……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铁制农具的大量使用,使得精耕细作有了保证,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两汉时南阳郡商贾云集,商业也很繁荣,桑弘羊在《盐铁论》中说:“宛、周、齐、鲁,商遍天下。”时有“富冠天下”之誉,史称“南都”。宛城规模宏大,与洛阳、长安、成都、临淄并列为全国五大都市。《汉书·地理志·南阳郡》载:“南阳郡,秦置。户三十五万九千(三)百一十六,口一百九十四万二千五十一。县三十六:宛,故申伯国,有屈申城……户四万七千五百四十七。有工官、铁官。”③
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繁荣的经济,许多达官贵人受封于这块膏腴之地。特别是东汉一朝,因南阳是“帝乡”,所以国戚皇族云集,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处于全国显赫地位。
人口众多,西汉政权建立初期,南阳民众得以休养生息,人口数量增加,到召信臣为南阳太守时,百姓慕名而归,户口更是倍增。据文献记载,平帝元始二年(2)时,南阳郡人口总数已逾百万。东汉时,南阳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皇亲国戚纷至,商贾云集,其所带来的大量依附民众使得南阳境内人口急剧增加,至永和五年(140),人口已超过两百万,是南阳汉代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的最高峰。除此之外,各历史时期向南阳的移民也是促进其人口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秦时分迁六国十二万富豪于南阳和咸阳等地,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将居住在今浙江南部的十万人迁往江淮流域的南阳地区从事农业生产。④
2 反映南阳地区社会生活的画像
2.1 社会经济生产
汉代实行鼓励农耕、减轻赋税等措施,使农业获得极大发展,通过这些农耕画像可见常用农具的形状与功能。
我国使用牛耕历史悠久,到了汉代牛耕已普遍推广。《史记·食货志》载,汉武帝曾命令赵过向全国推广使用“用耦犁,二牛三人”①之法。《史记·王莽传》载,大司马司允费兴王莽天凤五年被拜为荆州牧。正月所,忙下文期支部方略,兴答曰:“兴到部,欲令明晓告盗贼归田里,假贷犁牛种食。”①说明官府意识到推广牛耕的必要性。
农耕图:1983年4月,出土于南阳市北郊邢营画像石墓的耕耘画像石②内容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舞乐百戏,中层为驱魔逐疫,下层为虎食女及耕耘图,耕耘图位于此石下层右部,中刻一农夫,头戴冠,上身赤裸,弓步弯腰,手持铁锄在没膝的田间除草耘地。农夫身后有一女子,高挽发髻,长裙曳地,肩扛一锄头,锄前挂一罐状物,后挂一竹篮,为农夫担浆送食。在农夫右上方,有一鹿作飞奔状。
生产工具性能的提高促进了南阳郡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土地开发的速度越来越快。南阳郡召信臣既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同时带领民众大力开拓土地,“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②。
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完备的水利设施,使得南阳农业结构不断优化,鸡、鸭、鱼、马、猪、狗为汉代南阳民众饲养,汉画像石(砖)上亦有反映。
出土于南阳县英庄汉墓的捕鱼图(图1)③,图中有双拱桥,桥下有一舟,上有一渔夫在奋力划桨,另有捕者双手下罩,作捞鱼状。桥上二人,各执一杆通力向下放渔网,旁有人观看。画面左侧刻山峰,层峦叠嶂。
2.2 建筑
城市建筑:汉代农业的发展促使地主庄园经济的发达,庄园建筑也随之出现,其功能不仅能满足日常生活,还具有安全保卫的功效,有专供娱乐的厅堂及台等。
厅堂建筑:汉代厅堂是宅第中会客的地方。南阳画像中也常见厅堂建筑。唐河县汉郁平大尹墓出土的一块画像石(图2)④,画面中部为一单檐四阿式厅堂,下有双柱立于石柱础之上,柱身上下粗细相同,柱头承托栌斗,屋顶两侧坡度稍缓,脊身为三层筒瓦叠砌而成。厅堂内主人端坐,旁边立有侍者。厅堂两侧的前方各立一阙,阙为双层。
南阳县杨官寺汉画像石墓出土的两幅建筑图⑤所刻厅堂是在屋顶坡面上设立望亭,其中一图中望亭为重檐庑殿顶,脊饰不清。另一幅图上望亭为单层庑殿式,脊上装饰两个三角形饰件。
2.3 娱乐生活
两汉时期民族大融合,民族艺术在碰撞与交流中逐渐发展融合成为一种庞杂而独具特色的百戏艺术,不仅盛行于上层统治者,而且在民间流布广泛。百戏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口中吐火令人惊讶不已;抛接自如的飞剑跳丸令人眼花缭乱;轻盈柔美的舞女姿态曼妙,纤细腰肢摇曳,令人拍案叫绝。两汉时期的乐舞宴饮图,不但再现了汉朝时期的舞蹈场面,还生动逼真地反映了两汉时期气势磅礴的社会风貌。
乐舞百戏:河南南阳出土的乐舞百戏与宴饮刻画在同一画面中①,上端左侧有一主人正襟危坐,手持耳杯畅饮,其旁置一建鼓,鼓面大而高度低,两名伎人手执桴边击鼓边起舞,身体明显小于坐在一侧的主人。画面下方刻有一条长案,案上摆满佳肴,有一圆盘放着炮制好的大鱼,头和尾伸出盘外,食案上另有三只肥鸭和四块饼状物,可谓钟鸣鼎食(图3)。
狩猎:狩猎活动又称田猎(田通畋)、畋猎、羽猎、校猎等。《左传·隐公五年》曰:“故春蒐、夏苗、秋弥、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蒐、苗、弥、狩四季田猎的名称是由于田猎方式不同而得来。据《周礼·大司马》记载,仲春“蒐田”用火,仲夏“苗田”用车,仲秋“弥田”用网,仲冬“狩田”用车徒列阵围猎②。田猎还是一种礼制,《礼记·仲尼燕居》曰:“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③每逢秋天,天子亲自参加田猎,教人以战法。《礼记·月令》云:“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班马政……司徒搢扑,北面誓之。天子乃厉饰,执弓挟矢以猎③。”南阳东汉英庄墓出土的田猎图(图4)④,画面中有两只凶猛的猎犬拼尽全力追赶三只奋力逃脱的鹿,猎犬的尾巴由于用力而形成直线型,生动形象。
2.4 社会生活
拜谒图:唐河县电厂出土的拜谒图(图5)⑤,两位贵族正襟危坐,神态傲然,下人匍匐叩拜,毕恭毕敬,尊卑高下迥然不同。
斗鸡:斗鸡早在春秋战国时已流行,汉代斗鸡之风更盛。西汉时还有以“斗鸡翁”相称的。《汉书·张汤传》载:“上自处置其里,居家西斗鸡翁舍南,上少时所尝游处也。”英庄汉画像石墓西门楣正面,刻有斗鸡图(图6)一幅,图中二鸡昂首怒目,鸡后有人挥臂唆斗,中间设一架,架下置两搏和两盘,左右两侧各刻两个持兵器者,大有两军对垒之状。
2.5 精神追求
汉代时人民追求长生不死,汉武帝深信神仙,迷恋长生。《汉书郊祀志》云:“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有方士言有神仙致福之术者以万数。”西汉晚期,谶纬迷信开始流行,东汉时期更加盛行。在汉画像石中升仙内容占相当大的部分,常见的有龙凤白虎神龟麒麟的图像,表达活人希望死者能在冥界安乐吉祥。
祥瑞:汉画像中常见的祥瑞还有神龟与玄武。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长寿的神物。晋朝葛洪在《抱朴子·仙药》中云:“千年灵龟,剔取其甲,火炙捣服……尽一具,寿千岁。”《礼记》云:“麒凤龟龙,谓之四灵。”龟与蛇相交,称为玄武。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曰:“玄武为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在汉代五行观念中玄武被视为代表北方的神兽。南阳唐河针织厂汉墓①出土有两幅刻有玄武的画像,其一是墓顶四神画像,刻有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另一幅拔剑武士画像(图7)分为三层,上层刻有一双手挺举下蹲人像,中层刻昂首拔剑的武士,下层刻有一龟蛇交体的玄武。
南陽汉画像中有不少升仙画像和辟邪画像出现在同一幅画面上,一边为升仙场景,另一边为辟邪场面。如南阳军帐营汉墓出土的升仙画像石(图8)②,左刻一仙人乘于龙背之上,另一仙人手执灵芝递向龙口,中部刻一神虎扑向一怪兽,画右刻一牛,蓄势待发。这说明升仙和辟邪紧密相连,当时人们既想羽化登仙,又担心鬼蜮作祟,所以要驱除邪恶,在墓门门扉上刻画白虎、铺首衔环等,在墓室内刻方相氏等来保佑死者的灵魂不受干扰,实现升天的愿望。
3 结语
南阳出土的这些汉代画像反映了汉代南阳丰富多彩的生活风貌,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衣食住行的真实写照,也展现出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一切都融合成为南阳市浪漫而大气、深沉雄厚的城市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