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示空间中光影的表达——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2020-01-27薛瑞

锦绣·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展示空间贝聿铭光影

摘要:本文以建筑大师贝聿铭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为例,分别从几何光源、屋顶光源、自然光源三个方面来对苏州博物馆的光影处理进行分析,贝聿铭通过结合苏州当地的文化特点,所设计出现代园林式风格的博物馆,巧妙的利用空间造型以及光影关系的处理,与参观者产生互动,并且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光影;展示空间

引言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博物馆这些展示空间建筑对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宣传占着非常大的作用,带动着整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在传统的展示空间设计中,光源可分为功能照明,辅助照明和艺术照明等,这些光源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展示空间的照明需求。通过展示空间中不同的造型变化,利用人工照明和自然光源的结合来营造出不同的展示效果,从而实现空间、主题和照明,这三者的协调与统一,体现出展示设计思维的空间意境和视觉效果,让观众能够自然地融入到展示空间中。[1]

然而,我国国内目前为止的展示空间照明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很大限度的将光元素运用到展示空间中,光,是展示空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采用大面积的自然光源,不仅仅可以衬托出展品,还可以缓解观赏者的眼部疲劳,从而丰富展示空间的层次,使其达到延伸的效果,这也是当代设计师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贝聿铭建筑设计特点

贝聿铭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他所设计的作品,并没有华丽的外表,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著称。在他所设计的建筑中,能够巧妙的将中华传统的元素符号和西方现代建筑的材料结构有机结合,使得建筑有其独特的特点。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的封山之作,他将自己多年累积的建筑设计经验与中华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都融汇在这座建筑之中。苏州博物馆的建造地点位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旁边,北边是拙政园,东边是忠王府,南边则是狮子林,在这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地方,贝聿铭并没有采用西方现代建筑的形式,而是以中国传统建筑中硬山式屋顶作为设计元素,但是在设计中,又没有完全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构造方法,而是选择他在设计中常用的玻璃与钢材以及混凝土等新型的建筑材料,使建筑既有传统的文化氛围,又有西方现代建筑的影子。

二、光与影的苏州博物馆

“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光是建筑的色彩,同时也是贝聿铭在开始设计建筑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设计过程中,贝聿铭深入的研究了馆藏品的特点,来对博物馆进行一个布展考虑。在建造过程中,将园林和建筑相结合,这两者也是不能分割的,也是中国的传统,同時又融合了庭院的设计,在整体布局上,设计了各具特色大小不同的庭院,每到一处就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假山,也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与拙政园仅一墙之隔的白墙处,贝聿铭借鉴山水画的手法,在白墙处,以壁为纸,以石为绘,设计出一出高低错落的片石假山,营造出一种朦胧的山水意境美。

2.1几何光源

在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而是将其演变为几何形体造型,整体博物馆是由矩形、三角形、正八边形、正六边形、菱形、正方形这些几何造型组成,但是不像西方建筑那样高大突出,而是符合周边环境的风格,玻璃、钢铁结构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可令人联想起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但其复杂的整体连接却更具新意。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充满了情趣与匠心。

窗户大多采用几何图形——六边形,采用借景的设计手法,贝聿铭曾经说过:“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画景永远在它外头。”借景是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将博物馆外部庭院布置的景给引进内部,形成一窗一景的效果,不但能使参观者置身于园林之中,而且也可以透过几何形的窗户将光源引进来,让人在移步换景之间,借助光线的忽明忽暗,产生不同的视野与感觉。这位“光线魔术师”对形式和光线的敏感与运用,使其建筑作品自成一格,凸现审美价值,使得博物馆更富有变化,这与苏州博物馆整体的建筑群传统且现代的风格保持一致能够从其设计的建筑造型以及采光的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贝聿铭将博物馆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以及空间与光巧妙的融为一体。

2.2屋顶光源

苏州博物馆的坡顶与传统的坡顶不一样,在造型上,贝聿铭摆脱了复杂繁琐的建筑风格,他根据中国传统建筑硬山式屋顶作为设计元素进行演变,保留了斜坡式这一传统元素,采用轻型的钢铁、混凝土来代替传统木质结构,将西方的现代风格巧妙的融入到了东方的传统文明中,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的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光与影的交相辉映,充分体现出贝聿铭让光线来设计的理念。

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文物,不受光的直射,贝聿铭还突破了光的束缚,借鉴改良了传统建筑当中的老虎天窗,将窗户开在屋顶正中,屋顶采用1:2坡顶,形成折角,让光线以折射的方式照入展厅,玻璃下面还有一层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使得自然光线透过遮光条交织成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展区。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自然光线的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2.3自然光源

在苏州博物馆中,利用不同的造型在不同的时间点,采光所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博物馆中每个地方都有恰到好处的光线投入进来,使得空间生动、丰富。包括屋顶“藻井”的采光,通过借助自然光,能够达到调整光线、节能环保的作用。在苏州博物馆内公共展厅中的两个六边形窗户,比起苏州古典的装饰性花窗要简洁许多,窗外即是种满竹子的蟹眼天井,自然光被竹叶滤成无数细密的光柱,被六边形窗框住,两扇窗在同一轴线上形成了对景,自然光从对景的两个窗户投入室内,加强了空间的秩序与古典元素的美感。

与此同时,贝聿铭也考虑到参观者的休息区,即“紫藤园”,在园内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也是贝聿铭亲自挑选,并嫁接文藤枝蔓而来,以示苏州文脉之延续。紫藤庭院屋面是方形的井格网钢构架,爬满了紫藤。当自然光进入这个院子,被井格网钢构架与

紫藤遮挡与反射后,稀疏藤蔓与整齐格架的阴影两相交织,使得空间生动、丰富。包括屋顶“藻井”的采光,通过借助自然光,能够达到调整光线、阳光下的植物斑驳光影,整体都借鉴了苏州园林的设计风格,营造出悠闲惬意的氛围。

三、结论

贝聿铭的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作品,并且把光影效果最大限度的展示出来,光影效果并不只是起到照明的作用,而是要考虑到在公共空间中心理环境营造的作用,通过运用简单的材质、造型,使得单一的自然光线通过这些介质从而变得丰富多彩,苏州博物馆不仅仅是馆内展示那些收藏品,其本身也是一个艺术品、一个展品,从而让博物馆中的参观者更好的体验到建筑空间中所蕴含的情感魅力。这对建筑师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设计师不应一味的追求照明,而应该注重光影效果的表达,合理的设计展示空间,让光线来进行设计,能够使展示空间与参观者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并且带给参观者一种舒适感,能够与之进行心理上的沟通。

作者简介:薛瑞(1996.11——),女,汉族,籍贯:河南省平顶山人,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会展艺术与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展示空间贝聿铭光影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光影
光影
贝聿铭:自信的百年微笑
光影之下
展示空间设计中的情节策略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与虚拟空间研究
浅谈交互性展示空间
光影
贝聿铭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