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说

2020-01-27

红豆 2020年12期
关键词:小霞英雄

城市的霞光

丘晓兰

爱的力量可以是无声的,它传递的效果也可以是惊人的。因为爱的力量,那么文静和安静的小霞打动了我们整个纪实文学创作团队的成员。我们大多数人会觉得自己可能只是茫茫人海中平凡的一个,我们有时候也会疑惑,以一己之力究竟能为这个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就在这个春天,一个叫梁小霞的南宁女孩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答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同样能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为了让小霞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创作团队的成员俯下身去,寻找每一个与梁小霞有关的细节。她出生和读书的故乡,她在南宁求学的大学,她工作的单位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其间有艰辛,有难过,有感动……而我们试图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心,去展现这个春天最美丽感人的一幕。

南宁,一座温暖有爱的城市。这里的人们善良淳朴,能帮就帮。就在创作这部纪实文学作品的日子里,我无数次凝望着那条绕城而过的邕江,而每次,我都能看到天边有一抹美丽的霞光,在心中熠熠生辉。我仿佛觉得小霞从未离去,她与这座城市永远在一起。

对一个细节的追问

朱千华

庚子年春节,梁小霞从南宁回到横县百合镇南岸村家中过年。

那么,小霞回家过年,具体是哪一天?查阅网上材料,我发现有两个日期,一个日期是2020年1月23日到家,即大年三十前一天,腊月二十九日到家;另一个是2020年1月24日,大年三十到家。

到底哪个日期是真实的?

我觉得这是一個关键的数字,它牵涉到对小霞在家过年这段短暂时光的描写。第一稿,我采用了小霞大年三十回南岸村的日期,这样似乎更能突出小霞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优秀品格。可是,为什么有的材料上是写腊月二十九回到家中呢?

想来想去,心里不踏实。我决定还原事实真相,把小霞当时真实的回家日期找到。

我首先向第六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了解,她们似乎也不确定,说,应该是大年三十回到家,几个人都这么说。

我还是不放心。我想打电话给小霞的父母,可觉得为这事打扰人家,多有不便。想来想去,想到一个人,小霞的舅舅覃先生。我请他回忆。覃先生却说,春节没到南岸村来,不知道详情。于是,我请覃先生问一下他的姐姐,即小霞的母亲。

过了几日,覃先生回我电话,说,亲自询问了小霞的母亲,小霞回家的日期是2020年1月23日,晚上回到家中。在家中过了大年三十,大年初一离开家,前往南宁。

也就是说,小霞回家过年,连同来回,只有三天时间。

我确定这个日期是真实的,而且其他记者的报道中,也有相同时间的记录。

寻找真实感人的细节

侯建军

2020年5月底,上级指示南宁市作家协会,组织人手创作一部反映援鄂医疗队员梁小霞先进事迹的纪实文学作品。

6月22日,我们市作协一行数人会同南宁市各家新闻媒体前往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开展集体采访,了解梁小霞生前工作环境,与她的同事接触。那天因为采访活动的人员比较多,我未能与内一科的医护人员深入交谈,只尽可能地倾听和提问,尽可能多角度收集故事线索。

随后,新组建起来的创作团队在丘晓兰主席组织下,召开了第一次采访小结会议,以第一次采访为基础,讨论制订书稿写作方案。我在会上分享了四五条采访中收集到的线索亮点,包括地贫患者宁子良母子求医的事迹。经过大家讨论,最后分配给我的写作任务是挖掘“地贫之家”的故事和青年医护团队的内容。

方向定下以后,需要开展更为深入细致的材料收集和人物采访工作。因此我做了两个采访计划。首先是7月3日,与朱千华老师一起再次前往六医院,重点采访内一科护士长黄丽萍以及医院人事科,采集一手资料,拿到了梁小霞照顾过的地贫患者宁子良家长的联系电话。

在征得宁子良母亲同意后,我于7月16日中午驱车前往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雷婆岭的宁子良家进行实地采访。

我是带着两个女儿和她们的表哥一起出发的。大女儿和她表哥读小学一年级,小女儿读幼儿园。之所以带他们同去采访,是因为我知道采访对象宁子良在读三年级,孩子跟我去,一方面可以了解农村生活,另一方面可以拉近我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距离,让采访谈话更为轻松、自然。

经过两个多小时高速、二级、乡村道路的颠簸,我终于拐过一段弯曲山路,来到了位于雷婆岭下U形山坳的断头路。宁子良的母亲黄海珍女士走下山来接我们。她看到我的孩子,脸上露出笑容,热情地带领我们上山。宁家建在半山腰,是农村常见的砖房,独门独户,屋后是一片松树林,屋前是山谷坡地和稻田,视野开阔。二层砖房前,有个小院子,放养一些土鸡,门口有个纸箱装着十几只刚刚孵出不久的雏鸭。黄海珍的丈夫坐在客厅里沙发上看着电视,言语不多,但脸上充满了笑容,见我们来了,忙起身招呼。黄海珍说宁子良在楼上午休。为了不打扰小宁同学,我先让孩子们出到院子里玩耍,自己则抓紧时间采访黄海珍夫妇。

宁家一楼客厅没有空调,只有一架老旧的电风扇在嗡嗡旋转。我在饭桌前坐下,开始与黄海珍聊天。黄海珍说上午刚刚收割完一批稻谷,下午太阳太大就不出门了。我问了一两个铺垫的问题,她快速回答,我因此知道她原来已经接受过多次媒体采访,显得比较有经验。因此我就转变话题,跟她聊一些生活上的事情,再慢慢地引导到梁小霞的故事。说着说着,她的眼眶开始湿润,不断用衣襟擦眼泪。宁子良的父亲一直在倾听,因为他这些年都在干重活,带孩子去看病的事都交给老婆承包了。 顺着我的提问,黄海珍慢慢回想往事,一五一十述说这些年的艰辛和他们结识梁小霞的经过。

我因此知道他们家以前比较苦,因为孩子的病,几乎倾家荡产。从言语之中我得知,当地政府部门和村里的干部,当然还有医院,给过他们很多帮助。他们家还有一个大女儿,已经在镇上读初中,刚放暑假回到家里。

我们大约谈了一个小时之后,宁子良同学和他的姐姐午休结束,从二楼来到了客厅。他们挺害羞,溜进一楼另外一个房间躲起来。我于是起身跟他们打招呼,进到房间约宁子良聊几句,他母亲也动员他接受采访,说这个叔叔是来采访梁小霞姐姐的记者,要写书。紧接着我又把孩子们叫进来,跟宁子良哥哥打招呼。

后来,宁子良转变了态度,以一副很懂事的神情坐到他母亲身边,在他母亲的鼓励下接受我的采访。他虽然话不多,但是谈起梁小霞姐姐照顾他的昔日情景,却脱口而出说谢谢小霞姐姐,希望小霞姐姐一路走好。他说对梁小霞姐姐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子良乖,子良不哭”。

当天我的采访工作到下午5点半结束。

黄海珍送我和孩子们下山。太阳西斜之际,我开车离开雷婆岭,一路上看到乡村的稻谷正在变黄,依然猛烈的阳光照在大地上。虽然中国人口众多,但是我看到乡村零散的村落人迹寥寥。我们身居都市,通过网络知道世界风云变幻,城市发展如火如荼,人们的生活节奏、自传速度已经超过任何历史时期,但实际上一些贫困的农村区域依然静谧缓慢,老百姓的生活节奏和时间轮回保持一致,他们最大的问题,除了住房就是疾病。

六医院位于城市中心,需要面对千千万万的城市患者,但还能对一个来自农村的家庭和患者倾注如此大的心血,我觉得这正是我们整个社会人道主义进步、医疗制度积极面的体现。

在抗击疫情一线牺牲倒下的梁小霞,生前在六医院并没有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她尽职尽责,在专业领域服务好每一位求医的患者,在平凡的人间“立德”,得到群众的认可与称赞,却是不可磨灭的生命印記。

我选择从一个普通患者的角度讲述梁小霞的故事,基于这样的认识:只有实实在在的人间感情才能够感动人,才能让人铭记于心。

邂逅故人  

韦毓泉

采访完梁小霞的好友,正在收拾记录本,一道有些熟悉的身影晃进了眼帘。

“梁……”

“韦……”

我们几乎同时招呼对方。

我眼前的这个人,个子不高,头发不多,面容清癯,整个人挺有神。

对方叫出了我的名字,我却一下子想不起他的全名。

见我尴尬,对方大大方方地说:“我是梁忠高呀。”

想起来了,二十多年前,市委组织部组织我们一帮人撰写两本反映本市优秀知识分子事迹的报告文学集,梁忠高是科长,他忙前忙后,为这两本书的顺利出版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后来听说他到红十字会医院当党委书记了,但我们再无见面,也没有联系。偶尔看到那两本书,便会想到事必躬亲、勤勉踏实的“梁科长”,其大名倒是慢慢忘记了。久别重逢,自然话旧事。很快转到现实话题。

“感谢你们来采写梁小霞的事迹,这是对我们六医院工作最大的支持。我是党委书记,更是服务员,在采写中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尽管向我和院长提出来。”梁忠高说。

“有院领导的支持,特别是有你这样高级的服务员为我们服务,我们一定能把英雄的事迹写好。”我说。

青春原来可以永恒

李宗文

我们不忍心记录梁小霞生命的美好时光。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春天。这是她生命中最后的一个春天。以后春天的冷暖,梁小霞再也不知道了。

生命的倒计时,无疑是这世间最残酷的计时。

在墨色的春夜里,我与一个已不在世间的人对话。很多时候,我欲言又止,只好在与万家灯火的对视里,心由风任吹一会儿。

每一个人都有大大小小的梦。有时候醒来,多想梦是真的,梦实现了,生活好起来了,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有时候醒过来又想这一切都是梦,全是假的………

梁小霞做了一个长达89天的梦,梦里什么都有,什么都没有。而她是一个有梦的人。她的理想是当一名医生。

在大学校园,她向她的梦一步步逐渐靠拢。

在实习即将结束的时候,她给每位实习老师都写了一封感谢的信,其中,在给凌芸老师信中,她写道:只有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为人服务。

可是,她食言了,她并没有做到。

又是一年开学季,不知道小霞住过的609窗口的白玉兰开花了没有。这段时间,我和那些小霞大学时期的遇见过的面孔相遇。那些面孔年轻而稍显得伤悲。但我从这些坚毅的面孔看出中国的未来和希望。有时候,我的记忆停留在操场上、实验室中;有时候记忆又向前飞一段,在南方的稻浪、竹林和玉米穗里。风起的时候,想一阵,心疼很久。

梁小霞在学校里就喜欢唱歌,在大学里,她喜欢唱陈奕迅的《十年》,喜欢唱《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中有几个十年?人生要遭遇多少次风雨才能见到彩虹?

彩虹不常见,霞光映满天。

我们都想做长空扬浩气的英雄,而现实中我们又多么的平凡,比如生活窘迫,交不起房租,买不起车房,不能很好地孝敬远在故乡的父母,给他们盖栋象样点的楼。

也许都有苦难的开端,然而我们和英雄的生活结局却不一样。我们最终活成了我们,英雄最终活成了英雄。英雄比我们更执着地热爱生活,世界上怎么有其他字敌得过“热爱”两字。

有谁不热爱生活呢。春天和夏天的傍晚,美丽的彩霞铺满了南宁上空整片天宇。人们欢喜地喊着,真美!有空专门来拍晚霞!可惜小霞再也看不到了,天边最美的那一抹晚霞!

在万缕霞辉中,我们看到世间信仰的光。包括相信真善美,相信爱情。相信青春原来可以永恒。

铭记与感谢

于小尘

在创作的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还原一个真实的小霞,我不断地进行补充采访。这是我内心最挣扎的时候,无论是她的父母、同学还是老师,面对一次次采访而一次次重复悲伤,伤疤刚好一些就又来揭开一下,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我不敢轻易打电话给她母亲,因为害怕听到她的哭泣。

是的,我们应该悲伤,为英雄的离去感到惋惜和难过。但是,我们更应该铭记,铭记英雄的成长和英雄的事迹。

我们必须感谢,感谢小霞的父母,培养出一个如此优秀的女儿;感谢小霞的老师和她所在的六医院,为国家、为人民,培养出一个如此优秀的白衣天使。

要感谢那些配合采访的小霞的老师、同学、亲戚和村民,他们帮助我一起还原了一个真实、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小霞,使这一部纪实文学得以顺利完成和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她、学习她、铭记她。

好姑娘光芒万丈

蓝雅萍

朋友说她喜欢摄影,闲暇的日子里会一个人背着重重的单反相机,搭公交到广西大学的池塘边记录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曼妙荷韵。荷花盛开的时节总是最热的,但架不住她喜欢摄影,她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朋友说她喜欢音乐,唱歌很好听,她有一本手抄的歌词本,还专门报了个班学习尤克里里。护士的空闲时间其实并不多,但因为爱,所以坚持。

朋友说她还很爱看书,小小的寝室里放了很多翻到毛边的书。但同时,她又把寝室又收拾得非常干净整齐。在不用上班的日子里,她们也会在这间小小的寝室里煲汤吃饭,看书聊天。

朋友还说,她们有时候会去逛逛大学城后面的农院路。虽然她不爱喝奶茶,但是却很喜欢光顾巷子深处的那家螺蛳粉店,每次都点二两微辣加油果。有时候她们也会去邕江边,在树荫下散散步,听浪涛拍拍岸,聊聊人生过往,也说说未来和希望。

她曾和朋友逛街,看中一条499元的旗袍,犹豫再三,过了几天才咬牙去买回来,却因为每天忙于工作,没机会穿上。

她也曾陪朋友坐几小时车,到郊区看考驾照的考场。回来的时候已是深夜,两个晕车的姑娘头重脚轻,却依旧对未来充满干劲。

朋友们每次谈起她,眼圈都会发红。

“我也很想她/我们都一样/在她的身上/曾找到翅膀……”

在朋友口中,她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英雄”,她只是最温柔体贴、最热爱生活,也最值得花一辈子去思念的好闺蜜。

或许,她是你,是我,是我们身边每一个用心生活的女孩,更是我们身边每一个心怀责任和担当,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的、最平凡而又最特别的那个她。

好姑娘光芒万丈——

梁小霞是一道光,在给活着的人带来爱和温暖的同时,也给我们看到信仰和希望的力量。

我也很想她。我们都一样。

邻家女孩梁小霞

练彩利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今年的春天,许许多多挺身而出的普通人,让我深受感动,一次次泪流满面。有时,我甚至不愿意再去回想那段日子他们经受了多少磨难,不敢去直视他们脸上深深的勒痕、疲惫的样子,不忍去想他们的家人经受了多少煎熬。

有个女孩叫梁小霞。她只是茫茫人海里,你容易忽视的陌生人;她只是其貌不扬,但勤奋上进的邻家女孩。寒窗苦读十余年,勤奋工作四五载。如果不是因为疫情,她还在我们身边;如果没有那一次倒下,她会在我们身边。她只是她,梁小霞。

但人生没有如果。她是挺身而出的抗疫英雄的其中一个,却是离我们最近的人。我宁可她不是英雄,我宁可不认识她;我宁可她还在她妈妈身边,还在六医院内科病房间,还在地贫之家,还在这样那样地忙碌着,一生善良、孝顺、平安。但是,小霞就是小霞。她的挺身而出,她的义无反顾,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敬畏生命、甘于奉献,有如南丁格尔般的提灯女孩,演绎了春天里最动人的故事。

我总会想起小霞爸爸憋红的脸,小霞妈妈一串串的泪,我能感受到那种无法表达的沉痛,却无力安抚。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显得多余。我们在努力用文字来记录小霞的生平,让更多人来了解这个女孩的所有努力,了解她心中的梦想,了解她心中的爱与信仰。她虽然不能像白雪公主那样醒来,但是我希望,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得到抚慰,让她的精神得到传承,让她一直活在人民的心中。

“90后”的责任与担当

梁乐欣

因为和小霞年龄相仿,在采访创作中了解到小霞的成长经历后,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小霞不仅是我们身边的抗疫英雄,同时也是鲜活灵动的南宁姑娘,是无数“90后”青年的缩影。过去,我们“90后”曾被称为娇生惯养的“小公主”“小皇帝”,也被质疑没吃过苦、经不住风浪、挑不起担子。在这样的质疑声中,“90后”逐渐成长。我们见证过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激动瞬间,听闻过抗击“非典”疫情中的危急时刻,感受过举办北京奥运会的无上荣光,体验过汶川地震失去同胞的巨大悲痛,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坚定了对祖国和对人民的爱,明晰了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担当。疫情发生后,年轻一代挺身而出,4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万多名是“90后”甚至“00后”。无数个“梁小霞”用实际行动为“90后”正名,证明中国青年的基因里镌刻着责任担当,血液里涌动着家国情怀,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必定挺身而出,冲锋在前。

赤城之心在闪光

谢 蓉

一个人走过童年、少年、青年,认真地履行人生历程,总能学到很多东西,会经历很多事情,会掌握一些技能,会结交一些老师与朋友,也会积累一些经验与财富。历经时间的洗礼岁月的磨炼,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有所积累,有所奉献。尽己所能,對别人有所意义、有所担当,这样才不枉此生,收获赤诚人生。梁小霞认真面对人生,在平凡中谱写不平凡的生命之歌,正是唱响这光明时代激扬之音。

始终被感动

张凯

庚子之春,新冠病毒泛滥,武汉、抗疫、钟南山、梁小霞、英雄……

在写作过程中,梁小霞的事迹,始终感动着我;始终被举国上下“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激励着。

在写作过程中,梁小霞不畏危险、奋勇冲锋,最后倒在抗疫一线,体现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一直感动着我。我默默地向她致敬、向她学习,学习她爱岗敬业、敢于担当、敬畏生命、甘于奉献的精神。

在写作过程中,梁小霞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眼前,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形象也每时每刻浮现我的眼前伴随着我,奋斗在抗疫第一线的人们大无畏的精神永驻。

在写作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英雄的感召让我用心在写,用情在写,每一字都是对抗疫英雄的礼赞。

杏林春暖 霞影灼灼

姜伟

三个月前,南宁市文学院挑选十余名作家,成立梁小霞文学创作团队,我有幸成为了其中一员。

随着对梁小霞生平了解的深入,内心对这个英年早逝的姑娘充满敬意,几乎天天都能够看到面带微笑的小霞——南宁地铁站、公交站、宣传栏……在这双眼睛的注视下,我们唯有努力,才对得起小霞精神对我们的鼓舞!

从生活的真实到文学的真实

方贵文

2020年6月20日上午,南宁市作协一行在丘晓兰主席的带领下,深入横县采访援鄂医疗队员梁小霞先进事迹。这一天,仲夏的大阳毒辣辣的普照大地,天气特别炎热。未到中午,太阳已将大地烘烤得像一个火炉,举步之间已是汗透脊背。

但就是这么一个热辣的天气,创作组一行仍脚不停顿地深入梁小霞生前所在学校、医院、社区、家乡采访其老师、同学、父母乡亲,行程数百里,穿梭于田野之间,探寻梁小霞的足迹,此情此景令人动容。我想,他们这样劳顿辛苦深入实际采风,为的生活的真实,从而达到文学的真实吧?

这次我有幸成为创作组的一员,跟随作家们深入采风,感受至深:要将一个先进典型活灵活现在展示读者面前,这并不容易。这需要积累主人公大量的生活真实,然后再通过艺术手法再造达到文学的真实。尤其像梁小霞这样一个生活轨迹相对短暂的典型,如何通过人物的生活、工作的点滴,然后提炼、酿造成为浑厚、优雅、崇高的品相,将她过往的生活融进温馨的色调中,然后将她平凡的工作艺术再现出“精神性”的审美意蕴?

这点,梁小霞先进事迹纪实文学作品创作组成员们是做到了的,他们的所有付出将再现梁小霞崇高的形象,也将梁小霞的大爱精神传递给读者。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刘燕妮

几年前我曾在横县工作。初识茉莉花是在茉莉花园里,我惊艳于看到的每一朵茉莉,洁白绽放、沁人心脾。八九月份的傍晚是我最喜欢的时候,暖暖的夕阳,微风一吹,大街小巷都会弥漫着淡淡的茉莉香味,每次闻到花香,我都觉得世界上最有奉献精神的花就是茉莉花了,因为她的存在,把一座小镇变成了世界闻名的茉莉花之乡。那时的我,还不认识梁小霞。

2020年,疫情的到来,一切都变得不容易。那时候,我们天天待在家里,小区里的喇叭一直向人们科普着如何预防新冠病毒,令人不禁每天都揪着心。大家都在时刻关注疫情的发展,在微信里和朋友互说着疫情对各自的影响。一天,一条消息,让我初闻梁小霞。

那是我和在横县工作结识的一群好姐妹在微信群里聊着天,突然有人问道:“梁小霞现在怎么样了,你们有什么内部消息吗?”一个陌生的名字突然跃入眼前,我不禁问道:“梁小霞是谁?”

“去武汉参加抗疫的横县姑娘。”

“她怎么了?”

“她昏迷了……”

“那她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不清楚……真希望她没事。”

话题结束了,因为与横县有渊源,所以这个姑娘也牵动着我的心,一股淡淡的难以言喻的担心和焦虑萦绕在在我心头。

正当疫情得到控制,大家的生活趋于正常的时候,梁小霞牺牲的消息突然铺天盖地的传来:她牺牲了,她的青春定格在28岁了;她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了;她获得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她……

小区里、街道上到处贴着她的宣传照,笑容灿烂,亲切得就像邻家妹妹一样。敬畏心让我审问自己,如果是我,在疫情期间我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的交付给国家?我想起了我年迈的爸爸和刚退休的妈妈,我想起了我年幼的孩子,我认怂地说我不想,不,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对比起来,邻家妹妹梁小霞用生命诠释了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演绎了人民好儿女的忠诚和白衣战士的信仰,她奉献的故事值得我一辈子敬畏和传颂。她就像那朵花瓣虽小,却洁白高雅,用尽生命力量去绽放而留香人间的茉莉。

梁小霞,你会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如果有机会,请你来世界茉莉之乡看看,这里有满城的茉莉香,有和煦的暖阳,还有我们的邻家小妹抗疫英雄梁小霞。

猜你喜欢

小霞英雄
寻找小霞
嘎子真是个小英雄
英雄
我心中的英雄
天上的云朵
彩虹
吴公子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吴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