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木刻合作工厂的历史发展
2020-01-27田钰
摘要:自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运动起,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木刻创作,尤其在抗战时期的浙江,木刻运动达到空前高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此创办的木刻用品供应社以及后来落地福建的中国木刻合作工厂,都为木刻运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工厂的发展历史一一论述,较详细地阐释出中国木刻合作工厂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中国木刻合作工厂;抗战木刻运动;发展历史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杭州沦陷,金华、丽水则成为主要战场,与此同时在1938 年 2 月,浙江省主席黄绍竑拟定颁布《浙江战时政治纲领》,号召文化人回乡服务,推广战时民众教育,普遍提高人民之政治认识及文化水准。1木刻用品社(以下简称木用社)的主要兴起者,野夫和金逢孙重回家乡,拿起熟悉的木刻刀,以刀带笔,宣传木刻运动,支持抗战,从此木用社孕育而生。
1.1939.8——1940.暑期 木刻用品供应社
“木用社”的产生不是巧合,为配合浙江抗战木刻运动的需要,因势所成。它是一个附属机构,它的创办不得不先提到浙江战时木刻研究社(以下简称木研社)和木刻函授班。“木研社”是由万湜思、朱苴苠和俞乃大等人改组浙江省战时美术工作者协会后形成的,并选出孙福熙、万湜思、俞乃大、野夫、朱苴苠和金逢孙等为第二届理事长,支持并管理该社,大力为木刻运动做贡献。“木研社”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创办第一届木刻函授班。抗戰时期最需要人才,对于抗战的需求及宣传,开展木刻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于是野夫和金缝孙等人利用展览——“七·七”抗战二周年纪念木刻展作为媒介,让各地人员积极投稿参加,报名结束,木函班共招生102名,人数相当可观。随着学员的增多,木刻创作不能没有工具,为解决工具难的问题,只能自己制造,首当其冲的是郑野夫、金逢孙和潘仁,他们三人各出资50元作为起始资金,请了几位泰顺打铁工人制作木刻刀,并请来木匠制作木刻板、木刻箱及其他用具,通过邮寄的方式供应省内及省外主要城市,销量可观。虽然工具制作不是很精良,但很大程度上为学员提供方便,也算是木刻运动中的一大创举。就这样,“木研社”附设“木用社”,步入正轨。
2.1940.8——1941.冬 浙江木刻用品供给合作社
随着木运发展,需求量越来越多,各地陆续求购,所以“木用社”不得不改组为浙江木刻用品供给合作社。2(以下简称木合社)“木合社”8月17日在丽水的西河沿岸上重建的几间厂房上建立,生活简陋。木合社是真正为口号而努力着,“通过艺术的力量宣扬合作,通过合作的组织扩大艺运”用单薄的身躯支撑着整个抗战时期的木刻用具的供应。3“木合社”是合作的产物,正值浙江合作运动的高潮,野夫同志顺势而趋,通过合作入股方式,一股10元征集社员,共筹集200股左右,根据合作组织条例,还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由野夫和金逢孙分别负责。“木合社”负责木刻产品出售,据记载:“由于木合社工人认真负责钻研技术,木刻刀质量逐渐提高,为当时本省及全国各地木刻工作者所欢迎。供应范围除浙、闽、赣外,远及湘、粤、云、贵、川、陕各省。对推动全国木刻运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4 此外,木合社附设美术书报供应部和教育委员会。美术书报供应部联络各地艺术工作者,收集全国美术书报的大部分,供给着内地一些美术者的需要。教育委员会,是继木函班结束以后,通过书面讨论批改初学者习作的一个机构,通过书信往来,提高技能,以达到培养新干部的作用。
木合社是在苦斗中成长起来的,工作上受到层层阻碍,生活上也为填饱肚子而发愁,杨可扬曾在书中回忆社员们的艰难生活:“准备烧稀饭的锅子已经烧开了,可是七八人早餐的米还没有着落,于是我只好一清早到朋友处借来几块钱,临时解决了”等米下锅”的困境5。抗战时期的困难远远不止这些,敌人的扰乱,飞机的轰炸,使得刚刚稍有起色的木合社被迫转移。
3.1941.冬——1943东南木刻用品供给合作社
1941年,战乱频繁,日寇对丽水的轰炸越来越多,木合社被炸,只能放弃丽水的厂址,搬迁到云和,但依旧生受其害,最终为寻出路,九月十日将工厂迁至江西上饶应家坊,一路上颠沛流离,“家当”也所剩无几,在第三军战区合作社物品供销联合办事处的援助下慢慢缓过来,并改名为东南木刻用品供给合作社,因在此人生地不熟,且规模小,为了持续木刻供应,同志勉强度日,所以仅仅靠“做生意”维持生活,甚至社员们亲自担水烧饭,在江西时间不长,不久后又开始转移。
4.1943.3——1949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
1942年夏,日寇进攻浙赣,江西上饶沦陷。野夫也将东南木刻用品供给合作社迁到了赤石,在一间破旧的民房里重建,直到1943年3月,木合社改组为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以下简称木合工厂),木合工厂招牌很大,但规模其实和木合社差不多,其办厂的资金是来自于全国范围内的征股形式,据《木合》期刊的记载:“第一期所征股金额已达到四万六千八百三十元,一年后征得股金三万多元。”木合工厂以“发展文化事业建立新兴木刻艺术之基础,辅助战时劳美教育置办并制造一切木用品,教育用品供应各界之需要”为宗旨,在木合社的事业上继续努力,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同的活动和业务,比如恢复出版期刊《木合》《木刻艺术》,编印出版一套 《新艺丛书》,先后出版十几部书籍;举办木刻展览,宣传抗日;设立武夷画室,组织培养高质量人才等,抗战胜利后,1946年迁回上海大名路,直到1949年木合工厂宣告解散。
结语
中国木刻合作工厂从初次创立到稳定发展这期间经历了重重磨难,名字的修改 、社员的离散、工厂的搬迁,种种的困难使得工厂在夹缝中生长。但困难之中,仍不放弃事业,仅在十年时间里“木合工厂”制造木刻用品、举办展览、出版书籍刊物,为新兴木刻运动发展努力、奋斗着。在战乱的大社会里,它无偿为木刻运动培养人才,为新兴革命创造不朽作品,在默默苦斗中,支撑着中国版画事业的持续发展,为艺术贡献出自己特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① 浙江省丽水地区文化局:《丽水地区革命进步文化史料汇编》1992 年版,第 163 -164 页
② 阿扬《新兴木刻的壮大——介绍浙江省木刻用品供给合作社》《合作前锋·战时版》1941.第7期
③ 阿扬《新兴木刻的壮大——介绍浙江省木刻用品供给合作社》《合作前锋·战时版》1941.第7期
④ 金逢孙《美术》《抗战时期的浙江木刻运动》1980,第2期
⑤ 杨可扬《可扬艺事随笔》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20-123页
作者简介: 田钰(1995.4—),女,汉族,籍贯:山西长治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