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优化路径研究
2020-01-27郭玉洁
郭玉洁
摘要: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差以及心智发展水平的不成熟导致一些儿童从幼儿园阶段升入小学之后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为了有效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需要幼儿园老师在大班教学阶段通过课程优化、心理疏导以及家校合作等方式来提升儿童在小学初期的适应性。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幼小衔接;策略
引言
有效的幼儿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幼儿园也是实现幼儿良好发展的重要教育场所。为了能够实现幼小衔接,做好学前教育、小学阶段的衔接,让幼儿能够在两个不同的阶段实现平稳的转换,这样可以有效的消除幼儿进入小学后可能出现的焦虑、畏难心理,才能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
1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知行不一,幼小衔接课程“小学化”倾向严重
幼儿的入学准备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规则意识、任务意识、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准备。但在教育实践中,这种意识并没有落实到教师的行动上。由于缺乏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很多幼儿园教师没有树立幼儿中心的意识,忽视一日生活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意义,将幼儿园课程简单地看作是课堂教学活动,导致幼儿园课程尤其是大班幼儿课程“小学化”倾向严重。具体表现为:幼儿园从中班开始缩减游戏时间,增加与小学一年级相似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小学同步,幼儿被要求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端正坐好,认真听课。大班幼儿开始练习汉字的书写以及小学数学的计算。由于幼儿专注力和身体控制能力有限,不少幼儿在课上因身体疲惫、不耐烦到处走动而被教师批评,从而导致害怕上幼儿园。
1.2幼儿园与小学合作流于形式
当前,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主要衔接方式为:幼儿园组织大班幼儿参观小学校园,认识小学校园环境及小学日常活动,让小学生给大班幼儿分享学习经历;幼儿园邀请小学教师为大班教师及家长开展主题讲座,帮助园方及家长做好入学准备;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进行课程探讨,但由于幼小教育地位不平等、幼小教师合作意愿不强等,研讨活动常常流于形式,并不能触动大班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憧憬,教育效果甚微。幼儿园与小学教师缺乏对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深入探讨,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很多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没有形成让幼儿在小学低年级缓慢过渡的幼小衔接意识,这也是幼小衔接工作无法深入进行的关键因素。
2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优化路径
2.1全面化的开展幼小衔接教育
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教师一方面要使幼儿的长知识能力、知识结构能够与小学阶段的知识能力、知识结构形成衔接,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幼儿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建设,这样尽可能的控制与减少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学习时的焦虑、畏难心理。但是,就当前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教育情况来看,主要是以知识能力、知识结构的衔接为主,相对比较片面。基于此,幼儿园要想提升幼小衔接的有效性,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就需要开展全面化、多元化的幼小衔接教育,并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积极的融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充分掌握学生认识水平、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适度的将小学一年级的相关教学知识、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引入课堂,幼儿能够循序渐进的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模式,这样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学习之后才能更好的适应新环境,为未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幼儿教师不能够随意、盲目、突击性的衔接,如果衔接教育的强度过高,反而会导致幼儿产生挫败心理。
2.2深化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幼小衔接工作不能只靠幼儿园来进行,还需要小学主动与幼儿园衔接,包括教育、教师的合作对接。幼儿园和小学应开展但不限于组织幼儿园体验小学生活的活动,小学教师应主动与幼儿园教师沟通,讨论幼儿在刚入学期间会出现的不适应问题,从而商讨解决方案。需要明确的是,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学习的所有阶段,而不仅仅是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小衔接应避免急功近利,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也应相应地融入幼儿学习的各个阶段,最终实现顺利过渡。小学教师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教师可以定期到幼儿园进行观摩学习,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以及发展情况,以便将来以幼儿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2.3开展心理疏导
第一,3到6岁的儿童在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且比较容易在外界的干扰下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这一点与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很大的关系。1)幼儿园老师在大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向儿童逐渐介绍小学阶段的教学变化并让儿童产生一定的心理预防。例如,老师可以引导儿童在学校中发生问题或者遇到困难之后应该及时向老师寻找帮助,不能因为一些小事情就发脾气或者哭闹。2)幼儿园老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通过集体活动的开展来培养儿童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尤其要在儿童之间发生矛盾之后通过及时的开导和教育来塑造其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3)为了提升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环境适应性还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简单的值日活动来对其进行锻炼,例如,可以引导儿童整理教室里的椅子。当然,在此类活动中要降低劳动的强度和难度,儿童的安全是开展一些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
2.4促进家校合作
1)老師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应该逐渐向徐学生家长讲解儿童在升入小学之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适应性问题,引起家长的重视。2)针对幼儿自理能力不足、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欠缺的问题应该引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儿童提高要求。例如,引导儿童做一些简单的家务。3)较长在日常教育中还应该注意对儿童进行学习习惯、遵守纪律以及安全防护等方面的训练。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还需要幼儿园、幼儿教师、小学校长重视幼小衔接问题,并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幼小衔接,这样不仅能实现幼儿知识技能、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能促使幼儿均衡、全面、连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小莉,成颖丹,赵国栋.幼小衔接四十年述论——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文化论坛,2020,12(2):93-99.
[2]王蒙蒙,张悦歆.融合教育环境中家长参与特殊儿童幼小衔接的个案探索[J].基础教育,2020,17(1):101-112.
[3]孔玲芳.在比较中探寻解决我国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策略[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1(5):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