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音乐教育中民乐欣赏课教学内容的开发与运用
2020-01-27陈子依
陈子依
摘要:现在的初中生,普遍喜爱音乐艺术,但不爱上音乐课,尤其是对民乐欣赏课的兴趣非常淡漠,笔者深刻体会到了民族音乐教学中的危机。中华民族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我们要取其精华,优良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与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与各民族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们产生于劳动人民的各个生活背景,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工作,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方面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想要更好的传承民族音乐,就要抓住音乐课堂。研究初中生音乐教育中的民乐欣赏课,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我将会结合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态度,探究如何对民乐欣赏课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运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 民乐欣赏课; 教学内容开发与运用;
一、初中生对民族音乐态度的分析
态度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由情感、认知、行为三个部分组成。根据我在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的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查阅了部分关于初中生对民族音乐态度的调查报告可知,现在大部分的初中生对民族音乐都是比较排斥的。
从态度的情感方面与认知方面来说,分别有如下表现:
从情感方面来说,其一,初中生受家庭观念和社会潮流趋向的影响,很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具体的艺术学习方面时,会偏向于外国艺术。就比如说器乐的学习,很多家长也都觉得西洋乐器比民族乐器“洋气”、“有品位”、“有内涵”,就会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也产生一定错误的情感。其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性格是躁动不安的。民族音乐是非常注重内涵的,它有着那种缠绵婉转的旋律,有着拗口的方言歌词。对于躁动不安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既不能理解歌词的意义、也不能欣赏音乐的情感,所以他们很难沉下心来去品味民族音乐之美,从而对民族音乐产生美好而又真切的情感。
從认知方面来说,民族音乐中包含着民族器乐,而他们对于民族乐器了解甚少,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社会中也有许多艺术类培训机构。但通过我的了解,培训机构中最常见的乐器就是钢琴、爵士鼓、古筝、吉他、贝斯等等,其中古筝可以说是最常见的民族乐器之一了。再多见一点的民族乐器也就是二胡、竹笛。但事实上民族乐器是多种多样的,有许多乐器名称学生们甚至连名字都是陌生的,就更不用说了解他们的音色之美,从而去喜欢民族乐器。
至于态度中的行为,可以说情感与认知决定着人们对于某个事物最终所产生的行为。积极的情感与充分的认知决定了好的行为,比如说,我很喜欢古筝(情感),我也就会认为古筝的音色是美妙的(认知),所以我在学古筝(行为)。反之,消极的情感以及匮乏的认知所产生的行为一定也是消极的行为。情感与认知除了共同影响行为之外,其实也互相影响着。对于初中生对民族音乐的这种态度,肯定是需要去改变的,但要让这种态度发生改变,则需要一个沟通者,这个沟通者就是学校音乐教育者,我们要让学生走入民族音乐世界,在民乐欣赏课中,除了要体验民族音乐音乐的情感,还要带学生体验民族器乐的音色之美,扩充初中生们民族音乐方面的认知。
二、民乐欣赏课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运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关于民乐欣赏课的开展,笔者认为最有必要性的就是要先对民乐欣赏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运用,其理由有以下两点,其一:如今的初中学校音乐教育,是有音乐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的,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已经确定。那么,我们就要思考,某个教学内容该怎样进行扩充与开发,怎样运用进课堂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其二:我们现在的音乐教材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我们教材中的民乐欣赏课素材是非常的浅的,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太多民族音乐文化,只是简单的旋律欣赏少许的乐器介绍,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要深入教材进行知识的扩充。由此可见,对民乐欣赏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运用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三、初中音乐教材中民乐欣赏课教学内容的开发与运用
1.关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
每个音乐老师都知道,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难度很大。乐理课不像歌唱课可以大声歌唱,不像器乐课动手实践性强。并且要像语文课一样去背记一些知识,甚至要用到数理逻辑去推算。怎样去教授乐理知识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1.1与演奏记号有关内容
对于中学生来说任何理论性的知识都不如去真正实践有趣,音乐中的理论性知识极少出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学生接触与理解程度极低。我们可以对理论性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思考如何去传递理论性知识是有趣的、生动的。在民乐欣赏中,有时会出现许多演奏记号,这些演奏记号通常就是来丰富乐曲的,有时在乐句中会有强弱变化记号、速度变化记号或者波音、颤音等等记号,这些记号的出现会让乐曲更加生动,情绪张力更大。比如说运用顿音记号显得乐句干净利落;运用颤音记号显得乐句优美生动;运用重音记号显得乐句气势磅礴等等。那么如何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出这些记号呢?一般我们可能都会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有无演奏记号的差别,比如说有渐强渐弱的旋律,我们可以哼唱无强弱变化的与有强弱变化的版本给学生们感受;比如说在有渐慢记号的旋律,让学生感受渐慢和不渐慢的区别。在《欢欣的日子》中,引子部分出现了重音记号。单单去给学生们解释重音记号是什么,他们的印象肯定不够深刻,也会觉得枯燥。但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教师在欣赏过程中借用教具表演,可以很好的体现重音记号的有镲、锣、鼓、沙锤等小型打击类乐器,我们欣赏音乐的同时在重音记号处敲响乐器。并引导性设问——我在乐谱的哪个位置敲响了乐器?乐谱中有什么特殊标记吗?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出来,并且这样的欣赏形式也能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解释完重音记号相关知识后,可以请同学上台运用镲结合哼唱表演体验;第二主题中的对答,教师也可以运用幽默式的示范,自己切换两种音色,哼唱表演对话的模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种音乐创作手法是什么,有什么用。
1.2与曲式结构有关内容
音乐作品中间有着各种曲式结构,当一个音乐作品篇幅过大时,笼统的欣赏并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也不能让学生记住音乐旋律与结构。通常,我们可以截取每个主题标志性的旋律,让学生们记录每个旋律出现的顺序,再通过旋律出现规律来讲解曲式结构,但若每个曲式结构都如此教学,则定然枯燥无味,并且记忆力不够鲜明。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音乐主题来进行分段欣赏,这就要求教师深度分析已有的教学内容并要进行开发与利用,每一段音乐是什么主题,表达了怎样的音乐情境。比如说《欢欣的日子》中,分为一个引子、三个主题、一个尾声。其中尾声是引子的变化再现,换个说法就像是语文中的首尾呼应。三个主题分别运用了不同的乐器演奏形式,第一主题中间运用了板胡独奏,随后有乐队齐奏。这里可以设想音乐情境为,一个人先说话,之后另外很多人谈论。那么结合音乐创作背景,可以猜想为一位领导在会议上下发分土地通知,参会的群众听到了好消息以后纷纷谈论;第二主题运用了管子独奏与乐队合奏呼应对答,管子的嗡嗡的音色像极了淳朴的农民。所以这一主题情境可以设想为一位听到的分土地好消息的农民欢喜地去传递给没有听到信息的农民们。第三主题是乐队全奏,正好就是所有人都知道了好消息一起欢庆的情境。这样的分段欣赏与情境带入,能加深学生对每一音乐主题的印象,自然而然的学生也能记得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
2.关于音乐情感体验的教学内容
2.1与音乐背景有关内容
每个音乐作品都会有一定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观念背景、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等等,音乐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喜悦的、可能是悲伤的。针对于民族音乐的背景来说,民族音乐的时代背景大多是各民族人民的日常劳动或者生活,这样的背景对于初中生来说自然是枯燥无趣的,因为他们在现代生活之中体会不到过去劳动人民生活中间的困苦,也体会不到过去劳动人民简单的幸福。我们通常介绍背景可能就是对照教材给学生讲解一下音乐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而不会去介绍具体的年代有些什么历史故事,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欢欣的日子》是以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属于自己土地为历史背景所创作的,现在的学生们衣食无忧,难以理解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对于《欢欣的日子》的背景介绍,我们先来谈谈作者,朱践耳先生1945年赴苏北解放区,先后在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和华东军区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他深刻体会过解放时期人民的艰苦生活,《欢欣的日子》对于他来说就像是用音乐讲述出了他的心情一样。并且在解放初期,可恶的地主欺负压榨农民,农民有着干不完的活,但是地主坐享其成。但不管农民多么辛勤劳作,还不能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做但是什么都拥有,另一个人非常努力而又辛苦,却还得不到自己应得的,是不是非常痛苦啊。那如果现在农民能够解放,不再受欺负,有自己的土地,会有怎样的心情啊?那当然是非常的欢乐与幸福。
2.2与旋律主题有关内容
分段欣赏时学生对整段音乐会有一个大致的理解,每个主题其实都有一段主旋律,也就是一段标志性的音乐,这段音乐标志着音乐主题的情绪与故事主题。所以在分段欣赏中,我们也应该抓住主旋律,深化主旋律的学习。那么我们该如何深化呢?我认为,欣赏课的主要手段一方面是聆听音乐,另一方面就要去体验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关于体验,也就是要自己感受或表达音乐主旋律,学生的音乐素养可能达不到唱出旋律的程度,那我们可以简化体验,在多次聆听的基础上,加上肢体律动进行哼唱体验。如《欢欣的日子》中,第一主题板胡独奏片段,可以让学生运用活泼俏皮的状态哼唱主题旋律,让自己带入领导讲话宣布好消息的情境。第二主题的对答,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哼唱对答,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对话的状态。这样的上课方式,将教学内容很好的进行了开发与利用,并且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互动。
3.关于民族乐器美的教学内容
关于民族乐器音色,总是有一种古朴的感觉。不同的乐器音色差异是很大的,琵琶清亮、二胡柔美、笛子醇厚、唢呐嘹亮等等。学生对一些乐器了解甚少,因为他们很少有接触的渠道,无处欣赏。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尽量多让学生们聆听各类乐器音色。当对一些乐器的音色有所了解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创新,让他们选择把一些比较优美又相对容易的旋律用音色搭配比较合适的乐器进行组合,教师可根据学生所选取的乐器组合将简易旋律进行组合演奏,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民族乐器音色的融合之美。除了音色的融合,实际上民族乐器不同的组合也可以表达出不一样的情绪,在《欢欣的日子》中,有出现很多种乐器组合,有乐队全奏、有板胡独奏、有管子与乐队对答,不同的乐器组合也表达了作曲家心目中的不同表现场景。《欢欣的日子》还有钢琴独奏的版本,可是对于这样一个音乐主题来说,用器乐合奏还是钢琴独奏更能表达出所蕴含的情感呢?我认为,当然是民乐合奏效果更好,这种乐器组合形式才能完美的表达农民们欢聚一堂的场景。
四、结语
本文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如何进行民乐欣赏课教学内容的开发与运用,旨在提升学生们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以及促进初中音乐教育中民乐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只有关注一个音乐作品的方方面面,合理的对每一个教学内容进行开发与运用,才能够将一个音乐作品理解透彻,才能更好的带领初中生们去领略不属于他们时代的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国共产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S].中国教育出版社,1993
[5]方璐.浅析对中学生民族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东方教育,2016,1:23
[6]刘红芳.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75
[7]陈坤.论中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J].新校园上旬刊,2013,6:119
[8]陈文燕.音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文学教育,2014,7:94
[9]徐皓、蒋薇. 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8,1:21-22
[10]何伟.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4,5:12
[11]张晓耘.论传统民族音乐的欣赏[J].中国林业教育,2004,1:36-37
[12]郭鑫林.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音乐教育与创作,2010,3:25-27
[13]海文婧.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A].科教导刊,2018,5:81
[14]刘伦琰.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探赜[A].新課程研究,2018,4:135-136
[15]惠敏.试析民族音乐欣赏教育的困难与对策[A].新课程研究,2012,4:132-134
[16]傅绪荣、孙庆民.中国文化中态度和态度改变的心理学思想研究[A]潮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