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创意街区的困境与活化探究

2020-01-26赵丽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商业

赵丽君

摘 要:体验式经济流行的当下,以文艺、潮流著称的创意街区不断兴起。文章通过调研国内的创意街区,分析其形成与发展,以具体案例探讨创意街区成功的因素,阐述其当前发展中所存在的困境,提出营造地域文化、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等活化策略,从而对今后中国创意街区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创意街区;街区建设文创;商业

创意街区是一种商业结合艺术创意的新兴城市街区,它借助文化艺术资源,将创意元素注入到了商业营销、景观塑造、历史文脉和观光旅游中,打破了传统街区在单一领域中寻求创新的模式,从而实现各行各业多元化、多交叉的融合创新。创意街区不等同于传统的商业街和艺术区,它把对艺术的感知融入到了经济之中,比普通的商业街区更具艺术化和个性化,比纯粹的艺术街区更具商业化和生活化。

一、创意街区概述

(一)创意街区的形成

创意街区最早被称为LOFT,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产业结构需要升级,旧城面临着改造,很多制造业、加工业都逐渐向城市边缘转移,在中心城市留下了一批旧厂房、老仓库。这些废弃的房屋租金低廉、空间格局高大、建筑风格特殊,备受艺术家和建筑家等创意阶层的青睐,他们将其重新利用改造。当衰落的老旧街区与创意碰撞出了火花,不但自发形成了特有的艺术空间,还实现了历史文化区域空间价值的增值。

(二)国内创意街区的发展历程

创意街区的发展得益于创意产业的不断成长与壮大。中国的创意产业2002年在中国台湾、香港两地兴起,“十一五”规划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创意产业元年的到来。创意街区作为创意产业的有效载体,不仅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量变,还完成了转型升级的质变。国内1.0的创意街区是文创要素自然堆砌的小规模封闭园区,当要素集聚到一定程度便产生2.0经济型创意街区,它们由政府牵头规划,以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或个人入驻,并逐渐演化成开敞式街区,使各要素相互渗透,实现业态跨界融合。3.0街区形成经济、科技、文创高度融合的新模式,辐射和渗透性的特征使得街區呈现出产业联动发展态势。

二、创意街区的成功因素分析

近年,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强,使得各大中型城市新建了许多规模不一的创意街区,这些街区纷繁复杂,经过几年市场的洗礼所打造的创意街区并不都是成功的,甚至同一个主题类型的不同街区也有成功和失败之分。

重庆渝中区的旧城改造项目鹅岭二厂文创公园,改造前这里的印制二厂倒闭多年,但经过打造和电影的宣传一炮而红,成为重庆的一张新城市名片。而源于工业遗产改造的天津棉三创意街区却人烟稀少,公司大门紧闭,整个园区略显萧条。对比两者发展历程,其先天条件几近相同,但后期的生存状况和人气却相差甚远,经过分析,总结了以下五点促使创意街区成功发展的因素:

地理位置优势。创意街区的发展通常基于旧城重新规划或改造,老旧的城区在被改造之前往往占据先天地理优势,它们大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土地附加值较高。上述的二厂位于一座山岭之上,从围栏向下望仿佛置身于天空之城,可以俯瞰整个重庆,因此没有其他任何一家创意街区能够成功复制二厂的模式。

区位交通优势。相比路途遥远和交通不发达的创意街区,位于核心地段的街区周边配有地铁、公交,交通便利畅通,到访率更高。作为公众出行的重要载体,交通优势无疑将成为促进创意街区迅速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氛围优势。相比棉三创意街区,二厂更加富有怀旧文艺气息。虽然两者均采用新老共存的建筑形式,但棉三是老厂房提升改造加沿河新建的城市综合体,大量现代科技元素的运用使街区黯然失色;二厂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留老厂区原有风貌的情况下,依托现有的房屋在内部装饰和部分区域空间上进行改动,为了方便游客通行,还用铁桥连接了部分楼宇,使建筑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形成了小尺度的共享空间,拉近距离感,尽显重庆风味。

灵活的运营模式。二厂的成功一部分归功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电影的带动,但能让这里持久保鲜的秘诀绝不仅于此。在规划中二厂从未做过业态占比划分,创始人在前期招商中力求寻找有故事的人入驻,后期运营中,楼宇都设信箱来收集顾客意见,并根据反馈调整经营方向及服务质量。从二厂火锅到大王油茶,从机车俱乐部到重庆人的天台文化,二厂的成功不是偶然,这都得益于它自由生长、不受束缚的特殊发展模式。

文化价值优势。老街区是一个城市记忆的载体,它见证了历史变迁,较好地保留了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二厂前身是民国时期的中央银行印钞厂,蕴含了80年历史。历经百年的棉三原是裕大纱厂,这些街区在被改造前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其蕴含的历史文化都有着极高的价值。

三、当前创意街区的困境和活化

国内像二厂这样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大多创意街区还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如何将创意街区进行活化,是当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创意街区的困境

租金高昂。商铺租金是企业入驻首要考虑因素,在街区建立初,低廉的房租和先天的区位吸引了大批企业前来入驻,随着园区人气和地段价值的提升,房租不断上涨。高昂的租金不仅让刚起步的文创企业望而却步,还使业态流转快,收益不好的店铺面临倒闭。如上海田子坊60平的店铺月租可达4万,普遍现象是游客多于顾客,大多只逛不买,店铺盈利少,承受不起租金。

同质化与低端化趋势明显。入驻街区的企业良莠不齐,低门槛导致街区品质下降、业态单一,餐饮和酒吧与外界并无两样。此外,一些创意街区被开发商以地产运作方式盲目开发,从建筑到文创产品区分度不高,缺少鲜明的文化符号和原创性,使得城市的地域文化逐渐消失殆尽,大相径庭的业态让人们在体验中出现视觉疲劳,缺乏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产业定位偏离,商业气息浓重。创意街区不同于传统商业街区,改造过程中,文化让道商业的情况屡见不鲜,对商业价值急功近利过度挖掘,使得原本打着文创旗号的街区悄然变味,文化氛围不足。曾经的田子坊,半数以上是文创店,而今文创店仅占据极小部分,服装店却成为主导,其次是手工艺品和餐饮业。以纯艺术为初创的798也沦为艺术、商业兼旅游综合体,商业性的开发冲淡了艺术氛围,消解了艺术气息,也与创立时的初衷背道而驰。

配套设施不完善。国内创意街区设计时往往过于关注建筑形式和内部结构,而忽略区域中的细节处理。没有形成统一的导视系统,道路和位置指向性不明确;卫生间卫生状况不容乐观且设置不合理、数量较少;可供休憩的座椅并不多见,游客想要休息只能进店消费入座;多数来自老式空间改造的街区,周边停车场分布不均,难以满足随着旅游淡旺季更替而变化的停车服务需求。

(二)创意街区的活化策略

淡化商业,合理定位。创意街区不反对商业的进入,商业与创意文化适度融合可以激发街区的活力,但这种商业应当具有创意性,应适当减少街区租金,严格把控商业空间的占比,强调以文创为主导的经营理念,防止出现高频率的业态重复和商业化过度的情况。

营造地域文化。每座城市都有发展创意街区的地域优势,如北京胡同、南京民国建筑等,营造地域文化要尊重多样性与原生性。从建筑形态考虑要统一新旧建筑风格,形成先入为主的视觉冲击。一座独特的建筑本身是创意,每栋建筑上都烙有不同时代的记忆,注重保留传统文化特征和特殊场所的认同性,让每间店铺独具匠心,做到小而精。从景观形象考虑可多运用本土景观小品,包括花卉、雕塑等,在节点处彰显城市特色,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为原有的废弃建筑注入新的活力。

塑造和传播品牌形象。在注重品牌效应的今天,街区可以利用地域文化的不可复制性,充分打造原创IP,深度挖掘街区的文化精神内涵,提炼出一套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体系,形成街区专属的街区标识,这不仅增加了创意街区的主题性和功能性,还避免了品牌形象的单向生硬。街区还可以开设文创旗舰店,利用抽象的主题符号拓展出具象的衍生品,在线上和线下同时售卖,扩大街区品牌传播空间。

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设计街区导视系统时,可汲取街区品牌文化元素,从标识的形式、色彩到材料都要系统化,最重要的是导视系统设置醒目,内容通俗易懂;卫生间内部环境应予以重视,设置时综合考虑客流量,并配备独立的第三卫生间;座椅要依据街区人流动线在合适的地方安排,可将花池、隔离带与座椅巧妙结合,提升整体效果;可建造立体或地下停车场来满足停车需求,明确车位划分,在游览高峰期时,配备管理人员为游人引导停车路线,营造井然有序的停车环境。

提高公众参与度。公众的参与度是创意街区活力的体现之一,把握当下体验式设计概念的潮流,加强与公众间的互动。可以利用节假日举办艺术节、系列主题活动,例如组织公众动手创作一些符合街区风貌的创意作品,开展当地特色表演等,这不但让大众身心愉悦,也延长了其在街区内的滞留时间,还可以扩大宣传,提高街区的知名度。

四、结语

随着城市的升级转型与发展方式的转变,未来4.0的创意街区建设将继续延续开放式路径,形成与社区、街区、城区融合发展的综合模式。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和文化支撑,创意街区似乎被卡在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它们或繁华或没落,想要走出困境,就要完成商业与文化创意的无缝衔接,找出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这也就需要立足于城市的根基,从历史感、风格回归等诸多方面追本溯源,以商业养文化,以文化载商业。

参考文献:

[1]陈雪梅.中国创意产业街区业态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0.

[2]张凡.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改造探究[J].城乡建设,2015(10).

[3]王祎.文化创意与街区营造的互动发展研究[J].艺术科技,2016(9).

[4]郑志元,陈刚.城市文化创意街区的建设模式与空间品质塑造研究[J].江淮论坛,2017(6).

[5]何亮.文化导向下台北大稻埕历史街区复兴研究[D].華南理工大学,2019.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商业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商业启示
宋朝有四大商业名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