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江南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更新
2020-01-26王修晨王堞凡
王修晨 王堞凡
摘 要:传统村落有着丰富的文化与自然景观资源,它承载着中华文明的“魂”,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支点也是中华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随着江南地区经济快速崛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实施,该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环境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文章在简要概述江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其景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景观保护原则与更新策略,促进该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更新。
关键词:乡村振兴;江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更新
一、江南传统村落概述
首先,传统村落是指在民国以前建村,且较好地保留了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等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其次,江南地区主要指的是长江中下游以南,其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分布着一些山地丘陵,包括苏南、浙北、皖南、赣东北以及上海的松江等地。这些地区同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地理位置临近,在气候条件、文化观念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的地域特征。
截至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共正式公布了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江南地区传统村落数量众多:江苏省共有33个传统村落在名单中,几乎全部位于同属于江南的苏南地区;浙江省共有636个传统村落在名录中,却仅有82个位于浙北的杭州、湖州、嘉兴等地,其中杭州有52个,湖州有6個;安徽省共有400个村落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之列,几乎都分布于皖南的黄山、池州、安庆、宣城等地,尤以黄山市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总计271个;江西省共有343个传统村落在名录中,其中仅有72个位于赣东北地区。
总的来说,受工业化、城镇化、旅游化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该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环境呈现衰败、消亡的现象日益加剧,因此对传统村落景观加强保护已是刻不容缓。在推进保护与发展过程中,问题突出。
二、江南传统村落景观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村落水系污染及变迁现象严重。江南地区水系发达,水网密布是该地区大多传统村落共有的景观特征。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对各村落水系产生了诸多干扰,如河道水质变差、水污染严重、水系生态环境受损等现象在该地区传统村落中屡见不鲜。村落内越来越多有经济条件的村民开始使用自来水进行洗衣、淘米、灌溉等活动,已渐渐不再需要使用村落河道中的水,如今的传统村落河道早已变为村民生活污水的排水沟,更有甚者将河道直接变为倾倒垃圾的“垃圾场”。加上其河道原有的水运功能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逐渐被公路、铁路等运输方式取代,这也直接使得传统村落内河道、水体不断衰退,村民们也不再对其定时进行清理、疏浚且不再依赖河道生活,“临水而居”式的传统村落居住模式受到巨大冲击。
第二,传统水乡景观受到破坏且被忽视。传统村落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本土文化且江南地区本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随着经济的腾飞,众多传统村落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使得外来文化渐渐融入到当地的传统乡土文化中,大量现代的、城市化气息浓重的城市风格景观逐渐取代当地的乡土景观,使得该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形式化的硬质铺装与草坪绿化随处可见,村落街巷内的石板路被水泥路所代替等,这些都使得该地区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已渐渐失去了传统的江南水乡特色,缺乏传统水乡元素。
与此同时,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影响下,多数村民摆脱了村落中的传统生活方式,很快跟上了城市化的生活节奏,反而产生对传统乡土文化的误解,认为城市的景观元素就是村落现代文化的标志,忽视了村落本身的文化特征,最终造成了村落传统文化的丢失。
第三,传统农业景观要素遭到严重破坏。在江南地区传统村落中,大面积的农田、河湖、水塘、林地等是其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这也是其区别于城市景观的最主要标志,同时它们也在维持村落内部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然而现如今高速推进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促使当地不少传统村落盲目追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一味模仿城镇发展模式,使其景观空间内充斥着各种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项目,致使耕地、林地等面积逐年锐减,这也就造成了农业景观生态的逐步退化,从而极大影响了村落内部的生态环境。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江南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原则
第一,原生性原则。传统村落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上的珍贵宝藏。在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国家提供相应政策支持的当下,对其村落内景观环境的保护与更新都应当建立在维护传统村落的原生性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尊重当地原有的、传统的景观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传统村落自古以来被赋予的文化价值不断传承下去,永葆生机。
第二,整体性原则。传统村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自身的选址与布局、村落内的传统建筑及周遭的自然景观等都是它整体的一部分。自然景观环境是村落形成的基础,相当于传统村落的外部条件,若失去自然环境这一外部条件,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必将遭到破坏,它们之间相互融合,互相渗透。在进行景观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应从全局出发,做到整体层面上的保护。只有这样才可为传统村落创造良好的生存大环境,使传统村落的景观环境也体现出与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相协调的整体风貌,形成系统展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历史文化环境。
第三,独特性原则。传统村落景观区别于一般乡村景观的点就在于它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故在景观保护更新过程中,应着重保护文化遗产,注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慎重引入村落内尚无的景观元素,保证传统村落景观的原汁原味,并可适当创新性地发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元素。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江南传统村落景观更新策略
第一,疏浚村落水系,构建水系景观。从区位上看,密布的水网是江南地区独具魅力的亮点,故保护水体、恢复“小桥流水”式的江南水乡的传统风貌,并同时解决水系交通与村落发展之间的矛盾是进行该地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更新的首要措施。且因江南地区众多的传统村落均是依附河道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这些河道就是江南传统村落的根。因此首先要对村落内受污染、堵塞的河道、水体等进行疏浚,清除淤泥与各类废弃物,改善水体环境。此举既可恢复河道内的自然生态,当地村民亦可重新利用河水进行淘米、洗衣等日常活动,一举多得。还可再结合各村落现状,对景观效果不佳的河道进行驳岸修缮工作,对其绿化予以整治。整治时在树种选择上应以垂柳、地方性小乔木为主,同时多采用当地的乡土材料进行更新,力争改造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江南地区水系景观。此外,还可适度对滨河地带景观进行更新,在更新时应尽量增强滨河水体的亲水性,加强水体和村民之间的互动,借此突出江南传统村落原生态的景观风貌。
第二,挖掘村落地方特色,传承传统水乡文化。对于传统村落景观的保護与更新,只有建立在对传统地域文化充分发掘和利用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传承与发展的协调共进,江南地区也应如此。由于大部分村民对自身文化失去认同感,因此设计者首先应当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研究,尽可能突出地方特色,将水乡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景观营造的各个方面,并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拥有归属感,从而起到运用特色景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而在乡村中,承载着重要文化特征的场所即各类公共活动空间,例如戏台、码头、广场、寺庙等,在更新过程中必须利用景观创造的手段赋予其新的活力,使其成为能够提供村民沟通交流和休闲娱乐的场地,从而形成乡村独有的文化符号。此外,还需将地域文化进行提炼,变为具体的设计形象,并将乡土材料与现代设计手法运用于该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更新中,这不但能延续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面貌,也能丰富村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一举两得。
第三,保护村落景观格局,延续历史风貌。传统村落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区别于城市地区的特殊空间形态,江南地区也不例外。虽然该地区大多传统村落早已年久失修,但其空间形态仍保存得较为完整,因此在进行景观更新时必须要保护村落原有的空间形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完整的景观格局。对现有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要素进行整合与梳理,包括农田、林地、湿地、河道等,延续水网乡村的传统风貌,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充分挖掘并尊重其乡土特色的基础上,构建整体性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因此,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保护传统村落景观格局的前提,对水系、农田、山林进行可持续利用才能保证村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同时,应避免建设用地的盲目开发,合理进行用地规划,重点对其农业用地、街巷空间、公共空间等进行景观上的保护与传承。在结合村民实际使用需求的情况下,提取当地特有的建筑特色,对整体建筑风貌,尤其是外立面的材质、色彩、形态进行统一控制,在保留原有建筑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复和改造。
五、结语
江南传统村落景观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生的文化遗产,是该地区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现代遗存。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为传统村落景观的更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与保障,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因此,对于该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保护迫在眉睫。本文以该地区传统村落为例对其进行景观保护与再更新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村落原有景观格局,适度改善村民生态生活生产环境等,以保证传统村落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同时希望可对我国其他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积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闫留超.江南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2]王鹏.常熟古村落空间形态解析及其保护更新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3]罗江杰,郑旭,方涵.浙江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探究[J].中国市场,2018(9).
[4]史可.江苏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5]陶晓宇.江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的意象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8.
作者简介:
王修晨,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王堞凡(通讯作者),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风景园林博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