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特色小镇”景观设计的元素价值研究

2020-01-26江帆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特色小镇景观设计

摘 要:文章通过对赣南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文化的梳理,分析“特色小镇”景观设计视角下的赣南客家文化元素价值问题,从视觉和内涵方面对民居建筑文化、姓氏宗族文化、传统手工艺术文化等进行文化元素分析研究,以期促进赣南客家“特色小镇”景观设计发展。

关键词:“特色小镇”;景观设计;赣南客家文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赣南客家文化‘特色小镇景观设计研究”(YS17243)研究成果。

2014年杭州云栖小镇首次提及“特色小镇”概念,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及《江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中,提出全面部署实施“特色小镇”建设。“特色小镇”主要指以某种产业为特色,既包含城市功能,又呈现乡村风貌的区域。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有文化标识,能够给人留下难忘的文化印象。

一、赣南各地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文化研究

赣南是指江西南部现属赣州市管辖的18个县市区,即章贡区、南康区、赣县区、于都县、兴国县、信丰县、会昌县、安远县、寻乌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宁都县、石城县、瑞金市。赣南各地客家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各有千秋,现选取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文化进行研究。

(一)龙南县——围屋文化

赣南围屋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县,以及寻乌、安远、信丰县的南部,赣南围屋以龙南县最具代表,是中国客家围屋最多的县,该县被誉为“中国围屋之乡”。龙南县现存有376座围屋,形式主要为四角方楼,个别辅以角楼;建筑体量及规模迥异,既有赣南最大规模的关西新围,占地7000多平方米,也有面积狭小的里仁新围,占地仅200多平方米。围屋多以封闭式的围屋为主,大部分为二层,大概4到9米高,结构材料上使用三合土、卵石等。

(二)寻乌县——围龙屋文化

赣南的寻乌县位于南岭山脉的南麓,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寻乌的语言、民俗、建筑等都与梅州相接近。寻乌县分布着较多的围龙屋,因受到赣南围屋的影响,在围龙屋旁加建炮台,炮台内设计有祠堂,外部有角楼,立面比围屋要高,平面较围屋占地要少。古柏同志的故居——司马第位于寻乌县,是典型的赣南围龙屋民居。寻乌是赣南地区围龙屋文化的主要代表地之一。

(三)定南县——宗祠文化

定南是客家祠堂文化的代表地之一。在定南的一些小镇上,其房屋多以祠堂为中心,“定南客家宗祠”是赣南地区定南县客家人不可或缺的宗族文化传承载体。定南是客家历史文化与客家宗祠文化发源地,是江西省最南端的山区县,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建县,现辖7个乡镇,人口21万,99%为客家人。此地区重要一部分的客家社会力量是宗族力量,由此可见其宗教传统的重要位置。故而此地成为客家祠堂文化的代表地之一。

(四)赣县区——民俗文化

赣县区白鹭乡下辖的白鹭村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如“抢打轿”、火烧瓦塔等古老习俗。其中“抢打轿”是白鹭村独有民俗,是在正月初七迎灯彩结束后,一群勇士围绕着“井”字形木架打轿。把打轿抢到一户人家中,象征着给家族带来好运。火烧瓦塔是在每年中秋佳节举行,瓦塔直径2米,高3米,用整块的青砖黄瓦砌成。火烧瓦塔是当年祖先为反抗元朝暴政起义时的统一行动信号。

(五)石城县——灯彩文化

处于江西赣南的石城县,自古以来是江西进入闽西粤东必经之地,素有“闽粤通衢”之称,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的客家民俗风情文化。赣南石城灯彩是中华民族的民间艺术,也是农耕文化千百年来沉淀而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民情文化。在千年的历史发展下,石城民间渐渐形成了“事事当中有规矩,样样规矩不离灯”的风俗,石城县被誉为“灯彩之乡”。在赣南石城的方言中,“灯”与“丁”同音,而“丁”有“男丁”之意,“灯彩”又与“丁财”谐音,故有“添丁发财”的吉祥之意,所以灯彩凝聚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舞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幸福吉祥之意,因而深受人们的欢迎。这促使石城灯彩日益完善,大量灯会应运而生。

(六)兴国县——堪舆文化

兴国位于赣州市北部,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其三僚村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有“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的称号。三僚村到处都是古代风水的建筑,如七星池、龟蛇会、石拱桥、虎形祠等以及大量明清古墓如人形山、卧虎形墓等。其中“七星池”位于廖氏宗祠旁,在无蚊祠后由北而南开挖“七星池”,并在村中央开挖108口水塘。“七星池”犹如人的七窍通风聚气,而108口水塘就像人体的108个穴位,使三僚似人体一样血液畅通、气血调和。三僚村的风水建筑、风水景点还透露出传统社会时期客家宗族之间的生存与争斗的历程。

二、赣南客家文化元素分析研究

贛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客家先民在赣南大地上开创了深厚的客家文化。笔者针对民居建筑文化、姓氏宗族文化、传统手工艺术文化等,从视觉和内涵方面进行客家文化元素分析。

(一)民居建筑文化

客家围屋是最具地域代表性和文化象征性的客家民居建筑,从造型上看,建筑外轮廓分为方形和圆形,其中以方形外轮廓为主,例如龙南关西新围建筑是代表之一。围屋炮楼及围屋墙体上有独特的枪口造型,如宝葫芦形、花形、圆形等。在屋顶、壁面、檐枋、门窗、柱础等建筑构架上,有体现演义传说、瑞兽、花鸟、几何纹、植物纹等内容的装饰图案造型。从色彩上看,赣南客家围屋墙体以黄色墙体为主,其中墙体下半部分以原生态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屋顶以黑色瓦片搭建,与黄色的墙体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材料上,赣南客家围屋以土、石、木等为主要建筑材料,以就地取材为主。整体围屋体现出赣南客家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建筑与环境协调统一。

(二)姓氏宗族文化

赣南是国内最大的客家聚居区,有16个县市为纯客家县市区。客家姓氏渊源复杂,包括唐宋以来的历代居住的老姓氏和明末清初迁来的新姓氏。如石城郑氏、石城华氏、宁都赖氏及宁都黄氏等都是西汉末至唐宋时期迁入,这一时期赣南宁都、石城两县迁入的姓氏尤多;崇义刘氏、上犹胡氏等是元明时期入迁的客家姓氏,上犹何氏、定南廖氏等是明末至清代前期迁入的客家姓氏。

祠堂是客家姓氏文化特有的,其中堂号通常挂上客家祠堂正门上方,还多用于族谱、厅堂及生活器具上,用于区别姓氏、宗派,有着劝善惩恶、教育族人的重要意义。如以发源地作为堂号的有王姓“太原堂”、刘姓“中山堂”等。同时,门榜也体现出客家人崇尚祖训、注重家教的习俗。如赖姓“秘书传家”、罗姓“豫章遗风”等。此外,为激励后人读书仕进、光宗耀祖,考取功名均可在祠堂或围屋前立石旗杆。石旗杆高约6米,由多段花岗岩石及石底座传承组合而成,石柱主要有圆形或方形,石底座主要分为四角形、六角形及八角形。石旗杆上通常雕有盘龙等吉祥图案及立旗杆人的生平和主要业绩。现赣南各地仍然保存着很多明清时期的祠堂,这些祠堂建筑风格别致,文化底蕴深厚。

(三)传统手工艺术文化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地域特色鲜明,传统手工艺术文化与客家人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其中包括剪纸艺术、灯彩艺术及刺绣艺术等。在剪纸艺术中,主题内容以反映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为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剪纸多用作灯花、喜花或作刺绣花样。在客家灯彩艺术中,灯彩种类繁多,有大型灯座类、花灯类、走马灯类等。花灯融剪纸、纸雕、彩绘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刺绣艺术主要针对女性及孩童群体的服饰及配饰,如绣花荷包、绣花围裙、绣花鞋、绣花帽及围嘴等。刺绣图案表现题材主要分为动植物纹、几何纹、人物、文字、器物等,如“福禄寿三星”“八仙”等神话人物与民间传说故事图案,宝瓶、古钱、玉石、文房四宝等常见器物图案。这些多被赋予吉祥寓意,采用含蓄、象征、谐音等手法,传达出客家人对生命的崇拜。

(四)堪舆文化

客家聚落選址受堪舆理论影响深刻,一般选在依山傍水之处。背靠丘陵坡地与风水林,前有聚气之水,被认为是理想的风水格局。建筑是“坐北朝南”,基本以面南、东南、东为主。风水林由林木组成,常选用生命力较强的楠木、竹类,树干高大,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形成一道独特的景观风貌,呈现出中国古代风水林理论中“草木郁茂,吉气相随”的描述。风水林不仅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而且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对赣南客家“特色小镇”景观设计的启示

赣南客家传统文化是由民居建筑、姓氏宗族、传统手工艺术等多元文化组成,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从宏观角度上,针对赣南客家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进行挖掘整理,并提取适宜“特色小镇”景观建设的赣南客家内涵元素,提出总体设计思路及设计理念。从微观角度上,针对遗留客家景观、新建客家景观、自然景观等,挖掘更深层次的景观内涵,运用点、线、面、体的设计手法,对具有代表性的赣南客家文化造型元素进行抽象、简化、变形等处理,尝试把与文化、历史、生活等相关的象征性因素融汇到城镇景观设计中,寻找出其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外在形式的联系,以此构建以客家文化为特点的特色小镇。

通过把赣南客家文化基因植入小镇发展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历史文化,汇聚人文资源,使特色城镇充满活力,促使客家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中得到创新,城镇经济文化旅游事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新.江西客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缪军,廖云白.定南客家宗祠建筑及祭祀[J].寻根,2016(6).

[3]陈春梅.赣南石城灯彩的发展与保护[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2).

[4]江帆.赣南客家民居文化内涵及设计元素解析[J].艺术科技,2017(2).

[5]江帆.赣州客家文化特色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2).

[6]万幼楠.赣南客家建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江帆,南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方法与理论。

猜你喜欢

特色小镇景观设计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
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与发展探索
发展“特色小镇”,核心在哪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