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习力提升学生地理素养
2020-01-26邱虎
邱虎
【内容摘要】2017年版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四大地理核心素养,由传统的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地理学科的学习力是地理学和素养的集中体现,基于从提高高中生地理学习力的角度出发,分别从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两个角度出发,设法根据高中生现状提出相应措施,提高高中生地理学习力和地理综合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 学习力
一、核心素养与地理学习力的基本内涵
1.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简而言之,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与个人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在每个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其涵盖的范围面较广,我们将其分为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加以讨论。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普通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分别为: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每一板块都详尽的说明了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地理内容和应当具备的地理学习能力。
2.地理学习力
学习力是指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通俗点说,“学习力”是一个人能够快速获取知识、并让它产生价值的能力。新课标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中明确提出了地理学科必备的品质与能力,因而对于地理学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地理学习力是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关键,也就是在学好地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地理能力的过程。地理学习力包括了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习动力两大方面,从这两大方面入手可以在巩固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地理学科素养。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一)关于地理学习动力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在地理学科的日常教学中,每一节内容的导入都需要引入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深一步学习的欲望。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例如在讲述“城市化”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们来说说自己所在的城市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過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等,在课前或课中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加以探讨,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的学习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生动化的情景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的形成原因以及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应对措施等知识点。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让同学们的观点得以充分的表达,给学生们尽情交流的空间,在这样一种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们真正的“敢想”“敢说”“敢析”①。
2.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地理学科具有浓厚的生活性、时代性。因此地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变化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明确地理学科的特点也是让学生们进一步明确地理学科的学习是有用的,从而从心底里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充满渴望。地理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要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将地理特征、地理学原理和基本的地理相关知识点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对应的找出提炼出与知识点像契合的具体实例,同时利用地理学知识加以解释。例如在讲授“农业区位”这一知识点时,在告诉学生影响农业发展的几大因素之后,让学生以当地某一农业区域为示例,具体的分析该农业区对应种植的农作物,让学生们利用已学过的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地理知识点加以解读。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地理的生活性,从而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更加努力积极的学习地理知识②。
3.确立共同的地理学习目标
对于学生地理学习动力激发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实到地理课程目标的日常教学当中去,教师每节课设计的学习任务要在符合课标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和本班学生的学习现状,贴合学生们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特点,将每个学生的个性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制定共同的地理学习目标。目前的重点在于学生与教师能不能而不是完成的好与坏,使学生心目中的教学目标与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相契合。只有所定的目标真正适合学生,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真正的向自主学习,培养自身地理学习力的方向发展,自主参与到达成地理学习目标的活动中来。
(二)关于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1.教师要注重问题间的引导与连贯
教师在创设地理学习问题时应将问题的设置分配在整节内容的知识框架之上,将学习的内容和重难点体现在知识框架之中。让学生能够以问题为导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获得相对应的地理知识,在整体的视角下了解整节课的思维导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连贯性和递进性,保证学生们整节课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进行学习,形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
2.教师力求构建开放性课堂模式
开放型课堂的教学方式更多的体现在教学的灵活性、综合性和活动性,开放型课堂的“开放”不仅仅体现在内容的开放,更多的是教学方法上的开放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开放。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养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在教学内容上除去教材中的原有资料,教师需要借助更多的音频视频图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素材,使地理课堂既基于教材又联系生活,体现出内容的丰富性。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内容的生成,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进行分析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的运用方面要注重课下的针对练习,在练习中巩固所学内容,在练习中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迁移能力,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③。
3.重视地理思维导图的构建
思维导图的作用在于串联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引导。思维导图的构建不仅仅是教师的任务,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更具学习意义。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本节内容自主建立一个简易的思维导图。通过自己构建的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提前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教师在课程的讲解当中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构架和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将自己提前做好的思维导图与老师的相比较,找出其中的遗漏、欠缺和错误之处,同时在学生逐渐完善自己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总结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新课改下对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不仅仅局限于知识领域,更强调如何获得知识,怎样发散知识和怎样灵活运用知识,地理学习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提升自身地理学科素养有着重要作用。让学生的潜能在自主学习中得以开发,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最终使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能够在学习中得以升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升华。因此,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授课方式,积极转变传统授课思想,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注释】
① 王佃军.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J]. 高考,2017 (36).
② 石伟华. 高中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些具体思路[J]. 考试周刊,2015 (70).
③ 孟成伟.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探索[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06).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