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20-01-26邓化冰唐文帮唐启源
邓化冰 唐文帮 唐启源
摘 要:为满足现代种业发展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分析现有课程体系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及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通过3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种业是国际化大产业,种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团队是公司的主要竞争力之一[1]。由于我国种业发展较晚,在人才结构与培养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顺应国内外种子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农业大学于2002年率先申报建设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随后其他农林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也相继申报建设了种子科学相关专业[2]。目前,已有30多所农业院校开设了种子科学相关专业,形成了从本科培养到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完整学科体系,为我国种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3]。湖南农业大学于2003年在一级学科作物学之下设立种子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自2003年9月开始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2007年9月开始招收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迄今已招收本科生600多人,毕业400多人;于2011年顺利通过湖南省教育厅组织的新设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但不管是我校还是其他院校,与农学等传统专业相比,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还是一个较年轻的专业,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都还不太完善,课程体系与农学等专业相似度较高,种业相关交叉学科知识融合度不够,实践性教学环节较薄弱。2018年10月,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4]。湖南农业大学结合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办学的经验,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以满足现代种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种业领域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现状
大学本科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环节等。与一些历史悠久的专业相比,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十分薄弱。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课程建设研究落后。未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系统的、动态的和开放的课程理论,难以对高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2)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课程之间关联度不高,课程内容重复现象较为严重,课程设置目的不够明确。(3)课程建设水平不高。各高校之间,课程设置趋同,课程建设缺乏特色,课程内容未能按培养目标改变作有机的整合和调整;课程内容没能及时反映本专业最新的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合仍然偏重于理论的、基础的知识,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4)课程建设缺乏前瞻性。未能及时组织力量整合资源,凝练和开设在深度和广度上补充学生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前沿发展状况、开阔学生视野的选修课程,导致教学与学科发展出现脱节。
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结合目前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趋势、学科和专业特点及本专业目前各方面的现状,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由164学分增加至170学分,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至少修满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10学分方可毕业。理论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改为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
认真研究了现有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的不足,调整与优化了课程结构。(1)增设了学科前沿性和研究性课程《种子科学专题》,聘请校内和校外专家主讲自己熟悉的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将最新的研究思路和进展引入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2)进一步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结构,确定高等数学、基础化学及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概率统计、植物学、农业气象学、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及实验技术、遗传学及实验技术、植物保护学、土壤肥料学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种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种子质量检验、种子贮藏加工、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学实验技术、种子生产学为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3)根据本校所处区域的特色,优化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质量检验与管理、种子加工贮藏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一步突出区域特色,加强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及社会科学等的深度交叉和融合。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为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积极调整教学内容。理论教学方面,编写了全新的教材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编写的《现代作物栽培学》与《现代植物育种学》已在理论教学上得到应用;实践教学方面,先后编写了《现代作物学实践指导》《作物学实验技术》《种子学实验与实践》,这些教材在内容上较原有教材有较大幅度更新,更能适应现代农业教育的需要。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立德树人与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精神紧密融合,立足乡村振兴对农业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知识,着力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应用微课、慕课、优秀网络课程等资源,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通过开辟“全方位开放课堂”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现学生学习回归和教师教书育人回归的融合。已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种子生物学》的网络课程和SPOC课程建设,并利用网络试行了两年的混合式教学,受到学生的好评。
(三)实验和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实验和实习教学环节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方面,根据行业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增开品种纯度分子检测、转基因种子检测等新的实验内容;同时增加开设开放性实验的力度,通过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开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力能力。实行校内校外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强化基础实践、优化综合实习和科研实训的改革,校内实践主要为认识实践和专业基础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第六学期组织“六边”综合实习,通过优化综合实习的内容、组织“作物学科技能大赛”等,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通过到隆平种业武阳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实习和参加相关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有机会得到科研实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
(四)实验和实习环节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改变过去以总结性评价为主、考核方式单一的实验和实习环节考核评价方式,实行对过程与结果双效考核的综合性考核评价模式。其中实验环节的考核评价更注重于学生平时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考核评价方式细化并覆盖到整个实验环节,而不是单纯根据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实习环节的考核评价按照认知实践、专业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等环节分别进行考核评价,每个环节的评价重点各有侧重;实习环节的考核更注重于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思维、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考核与评价;通过近两年的试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5]。
三、教学团队的改革与建设
根据社会经济和种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突出“新农科”建设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将企业、行业的优质资源转化为高校育人资源,实现高校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共享,将企业的核心技术人才转化为高校的兼职教师,与企业共同建设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和实习教学团队。湖南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已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希望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金健种业有限公司、北京金色农华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等种子企业建立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高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人才进行定向培养,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实行“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實践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行业对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需求[6]。
参考文献:
[1]王富胜,潘晓春.国际种业发展趋势与中国种业未来发展策略[J].世界农业,2012(9):110-114.
[2]刘永柱,王慧.种子新政形势下,我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28(1):62-64.
[3]王建华,刘庆昌,江绪文,孙群,李宝云.中国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种业,2012(11):8-11.
[4]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部.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书2.0意见.2018-10-08.
[5]张桂莲,唐文帮.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9):25-26.
[6]雷东阳,旷浩源.面向新农科的高校农学类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100):5-7.
基金项目: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17038、A2013018);湖南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改革项目
作者简介:邓化冰(1973— ),女,汉族,湖南新邵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种子科学与技术;唐文帮(1974— ),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唐启源(1964— ),男,汉族,湖南洞口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