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新课改走班制背景下课程群建设初探

2020-01-26蒋潇潇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20期
关键词:课程群新课改

蒋潇潇

【内容摘要】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选考走班等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新课程改革中的课程设置在学校、教师、学生三大界面上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困惑。借鉴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以一所在杭城处于中游水平的学校为研究对象,在普通高中新课改走班制背景下,以课程群的设置入手,探寻符合课程改革要求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群体系,为课程改革在课程群建设方面提出若干可行性的建议,把选修课的开设最终落实到国家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上。

【关键词】新课改 走班 课程群

一、现状与困惑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既突出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调整和完善,体现出普通高中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和时代性,又赋予了学校充分合理的课程设置自主权。课程改革要求普通高中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学分制”,与之相应的课程结构则要求采用领域化、模块化的形式。在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地域特点,调整和充实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合理地开发设置校本课程,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完整课程结构体系。实际上,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以下方面的问题。

1.学校

大部分普通高中面对新课改的要求茫然失措,不知道如何去实现课程的领域化、模块化;不懂得如何去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无法构建与大学课程相衔接的课程设置体系。有的学校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的模式,或者把选修课扭曲为应试的复习课。这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违背教改的初衷。

2.教师

选修课程相比必修课程而言,更深、更广、更细、更活。对于老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教师自行开发课程资源时,需系统性地建设成选修教材、选修模块。现实是很多教师难以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讲浅了学生不能适应未来的高考,讲深了课时不够,达不到预计的效果。

3.学生

随着高中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和认知水平的加深,加之抽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水平的发展,他们不满足于固有知识、现成答案,而愿意尝试自主探究和深入思考。但是他们的认知水平、认知基础毕竟不同于大学生,还需要教师去引导。

二、思路和探索

普通高中新课程应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最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基础结构。这与以往高中课程只是由各种科目组成有很大不同。普通高中要根据学生的自我需求,结合自身实际教育资源,应需、应地、应师、应时地围绕核心必修课程,开发选修课程,从而形成以必修课程为核心向周围辐射选修课的课程群。坚持校本研训,坚持特色课程群开发与建设,努力打造精品选修课程。通过走班制教学进而实现学生得以个性发展和学校得以特色发展的双赢局面。

1.課程群设计的指导思路

学校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生源特征等因素,围绕重视学生品格力,以专题活动、主题教育落实品格教育,培养学生诚信、博爱的意识与能力;重视学生学习力,以多元课程和分层辅导落实学习教育,培养学生乐学、会学的能力;重视学生生活力,以多样的活动和活动课程来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生活品质的态度与能力,努力构建“基础核心、素质拓展、专长创新”三层级课程,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2.课程群的目标

深入分析学生,定位有个性、有特色、有特点、有具体指向的育人目标,将育人目标和课程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加强育人目标对课程实践的指导作用,将育人目标和学生将来的学习、兴趣、职业相对应,学校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从课程科目和课程层次的可选择性入手,逐步形成了基础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专长创新课程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同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3.课程群的实施路径

实行和发展走班制、充分发挥走班制优势,是普通高中实施特色发展、建设课程群的主要途径。走班制以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科优势为宗旨,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或者自己特别擅长的学科来作为自己走班的科目。走班制为学生提供了接受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最佳平台,让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培养。

三、措施和保障

普通高中重点应该围绕组织机构、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教师研训、投入保障等方面开展工作,确保顺利、有效,达到预期目标。

1.加强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成立课程开发、实施、保障三个分小组。由学校分管副校长担任小组组长,各小组分工合作,搞好课程开发、课程设置、实施以及课程培训等工作,确保课程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课程实施的岗位责任制。落实开课教师、班主任的相应工作职责,建立选修课的家长、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参与情况纳入到班级和班主任工作考核、教师开课情况纳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并进行适当奖励,以此激励师生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2.改变授课模式

在选修课教学中尝试多元化授课方式——围坐学习、合作探究。这主要是从学生心理需求出发,让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学习层级的同学互助合作,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尤其是通过小组合作,让学业知识与合作技能有机结合,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小组的高效能学习,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优化课程管理

制定课程方案、制度。制定例如《普通高中课程建设方案》《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利用校外资源开发选修课制度》《普通高中教师开发开设选修课能力培养方案》等制度文本,建立课程实施规划,指导学生选课,推动课程有效实施。

提高课程课堂教学规范,对于任课教师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和管理,引导教师把握必修选修之间课程的衔接、探索教与学方式的转变,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在教学评价上可以采用考试和考查等多种方式,一般采用学校统一命题的考试,监考、评卷、给分;也可以采用多途径的考查方式,如读书笔记、文学作品、调查报告、实验操作、小论文等,考试和考查均由教师负责给分和评定,同时接受学校教学处的全程监督;完善学分认定制度,任课教师将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予以评定。

4.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制定如《普通高中课程评价办法》《普通高中选修课管理与评价制度》等,完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改进功能:对于必修课,建立以教学增量为主指标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来监控分层分类全面走班成效;对于选修课,则通过学生满意度、教学考查等手段来择优奖励、末位淘汰。同时,对于相同或者类似的课程,采用教师申报制度,进行良性竞争,根据学生申报情况进行保留和淘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老师选择课程。

5.加强教师研训

针对课程特点,组织课程理论、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技术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如让教师了解学生经验知识是怎样建构的,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内容的探究实践等,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的专业素养。搭建沟通平台。通过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机会,促进教师专业交流,利用校园网、学科网站、电子邮件、博客以及教师读书报告会、教研组主题教研活动等,建立专业分享机制等。开展校本项目培训活动,建立促进教师反思的机制,使之有利于教师对个人的实践经验和智慧进行系统的整理。

6.开发课程资源

规划课程实施全局,立足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以及社会需要,组织相关人员认真规划全校的课程总体设置;立足于学生多渠道升学的发展需要,开发个性化课程、特色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各类需求。明确课程开发流程,制定“课程评估——确定目标——资源开发——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的课程开设的基本程序,并将其纳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7.盘活课程设置资源

从学校的传统文化、教师、学生以及区域资源等多方面入手,构建课程开发实施的联动机制,促进学生选修课程的顺利开展。聘请外校专家、利用校外资源开设兴趣特长类和职业技能类课程,提高了选修课程的多样性、丰富性、开放性和活泼性。课程资源除了素材性资源外,还有条件性课程资源。加大教育投入,保证学校课程实施的设施设备等硬件条件,以及师资培养、课程开发、活动开展等软件建设。

四、成效和结论

学校以一元带动多元发展,初步形成了在学生素质教育、教师研修、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多元特色格局,促进了新课程学校课程管理创新,提升了学校文化力,大大提高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

1.基础核心类课程

以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组成学校基础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建设重点做好必修课程校本化,其次是改革教与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较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较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必修课的校本化建设。研读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修改课程标准,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以教研组为单位,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认真研讨课程标准,制定符合学校学生认知特点的学科内容的教学目标,使目标细化、明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各学科总观高中三年的教学内容,对内容相近,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模块,进行必要的重组,把能力要求过高,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删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技能的知识进行增补,从而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各学期学科教学内容。各学科组认真研究相关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科学地设计每节课的课后练习,在进行必要的删减及增补的基礎之上,编成校本教材和作业。下一步可以进一步规划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每人开设一门校级精品课程。

2.素质拓展类课程

以四类选修课程为主组成学校素质拓展类课程。知识拓展课程,立足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学科应用性课程。让学生知识基础更扎实、学科兴趣更浓厚。兴趣特长课程,根据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结合学校历史、资源、特色等因素,开发、开设校本兴趣特长课程。为学生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创造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特长,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职业技能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创新和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课程,立足社会调查探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上社会,从活动中感悟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道德意识和能力。

必修课程体现的是基础性,选修课程体现的是选择性。选修课程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更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教学和评价也应该体现这一特点。

3.专长创新类课程

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多样交叉综合性选修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前沿动态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为能力与经验各异的学生提供日后长远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方法。同时,特色发展是一所学校办学生命力的根本保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办学特色,要扎实、稳健地推进特色发展之路,必然要将选修课程的特色化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鲁善坤, 张群力. 不断推进高中课程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2):I-1.

[2]申屠永庆.普通高中适应新高考的若干思考[J].中国教师,2017(20):79-82.

(作者单位:杭州市夏衍中学)

猜你喜欢

课程群新课改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网络工程专业围绕教学关键点的网络软件课程群构建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关于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