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互动展示

2020-01-26梁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20期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时空

梁文

【内容摘要】为适应21世纪初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校以尊重教育为理念,在立足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 “20+20”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通过引、展、探、评四个步骤落实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而自随着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的提出,这一观念也逐渐成为当前教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核心理念。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质疑能力等。并且有要着重培养學生的提问意识,还要学会理性思考以及准确判断。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方向对问题进行剖析,而且可以运用所学习的科学方式去认知新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学生的这些素养和能力培养离不开课堂。在“20+20”教学模式中,课堂互动展示是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整个课堂的灵魂。对于“20+20”的教学模式来说,是从课前预习、教学设计、自主合作探究与评价这四种过程为基础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表现为成果呈现出来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表达的能力。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历史课堂中如何优化有效互动展示成为提升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20+20”课堂教学模式 互动展示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阶段所使用的高中历史教材是通过专题板块的形式进行编撰,这种方式打破了历史的持续性,因此整个历史课本当中的时空概念,现在不再明确。《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中也明确地指出了培养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首要目标学生的核心素养,包含了五个大的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通常我们所说的“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是整个历史学科素养的本质所在,也是学生要学习历史学科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对相关事件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和分析。

《普通髙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对人教版必修一《国共十年对峙》这节课作了如下要求:概述武装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并认识其伟大意义。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在课后对这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较不理想,本课标题为国共十年对峙即1927年—1937年这十年的历史阶段,教学内容的涵盖量非常大,而在这十年里,中国的社会非常复杂和混乱,不仅包括国共之间的对峙,还包括日本逐步侵华的史实。基于课标的要求,本节内容以国共的十年对峙为背景,从而分析共产党如何从萌芽时期逐渐发展成熟的历程,将其作为课程的主旋律,本次教学重点在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史实,并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反思,并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所遇到的革命问题。而在课堂的互动展示过程中渗入“时空观念”恰恰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的认识与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根据课标要求,在“20+20”的教学模式下,在设计本课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个预习作业:请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21—1937年中共所作出的努力)为线索制作时间简表。学生分成小组经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将1921—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进行归纳、整理、排序制作了时间简表,以此引导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历史史实有更全面的认知,把握国共十年对峙的背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在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展示时间简表,接着小组进行讨论、补充,教师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史实的时间简表。

依表可知:国共领导的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从合作走向对峙,根据时空变化以及历史史实的推演, 可知:南昌起义的背景是由于国民革命的失败带来的经验教训,从而认识到掌握革命领导权和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为此学生很容易理解南昌起义的重要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理清背景后,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讲清来龙去脉以构建学生时空关联,理清接下来的史实的因果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引导学生构建时空关联性,最终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素养,从而掌握中共在1927—1937年领导新民主主义的所有史实,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史实,并使学生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在掌握中共在1927—1937年领导新民主主义的所有史实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分析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等史实,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建设军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比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的异同,分析失败的因素,并意识到革命重心转移到乡下的重要性。教师需要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等相关实践进行分析,从而解析工农武装割据的实际意义。并且通过根据地规模的增大以及红军数量的增多理解理论的科学合理性。深刻体会毛泽东“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的精髓,教师可以适当的扩展历史资料,让学生对比五次反围剿的敌我力量情况,让学生体会到红军长征和及时召开遵义会议的重要作用。最后根据教师提供的史料,学生对比遵义会议前后的长征情况,并感受通过遵义会议军事领导核心的转变,及时地挽救了革命和党。

学生通过对时间简表的梳理展示、探讨,让学生对1927—1937这一历史阶段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在这一实践阶段是国共对峙的阶段,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革命直到最终的独立领导武装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借鉴俄国革命经验,自身不断摸索而走出的革命创新之路。从“左”倾错误到独立自主走向成熟,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革命中心逐渐从南方向北方转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道路上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学生对于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历史史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十年的探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的矛盾也逐渐从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化,革命的重心也从国内革命向民族革命转化,国共的对峙关系最终走向共同抗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军事和物质基础,走出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为接下来的《抗日战争》一课作铺垫,再次以激发学生时空潜能,帮助学生更完整地构建时空关联。

学生是鲜活的,活泼的,他们有独立的自主意识、有积极探索的欲望,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20+20”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展示,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活跃的课堂环境,引导仔细体会,细细品味,以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做到真正的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赵丹.文明史观下《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的教学设计分析 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3]陈学贵.高中新课程历史课堂师生互动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1.

[4]刘永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实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镜中的时空穿梭
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构分析及启示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中国工农红军第17军史实考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
关于若干史实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