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与文学主题的建构

2020-01-25谷良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35期
关键词:文具盒隐喻火车

谷良

摘  要:隐喻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的,是文学作品生成与理解的重要机制,是作家们创作时必不可少的利器之一。通过研究隐喻可以进一步理解隐喻的语义本质以及形式特征,进而增强对作品文体特征的洞察力和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可以说,隐喻是贯通作品、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如何理解隐喻与文学主题建构间的关系,本文以《哦,香雪》一文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隐喻;文具盒;火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5-180-01

一、中心隐喻的语篇统摄功能

“在文学语篇中,隐喻认知功能最重要的表现是其主体建构功能”。作家们往往会选用一个和做主题密切相关的中心隐喻,通过中心隐喻支配若干个由它衍生出的次要隐喻,支撑整个语篇的脉络,达到建构主题的目的。

对这支铅笔盒领起的作品主题,传统的观点认为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之风吹拂下乡村世界的觉醒与躁动;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从封闭的乡村挣扎而出,到广阔的天地中翱翔,从而获得新生的憧憬与梦想。

然而,“铅笔盒”还有没有其他的内涵,甚至为作者本人也未曾觉察,却又不经意流露的其他意味?

文具盒作为一种文化启蒙象征物,有着知识话语的代表权力,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同时也是乡下孩子的希望,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指向。在《哦,香雪》中,当火车第一次在台儿沟停站一分时,台儿沟的姑娘凤娇在火车上首先看到的是女人头上的金圈圈和手腕上的小手表。而此刻香雪所注意到的却是一个“人造皮革学生书包”,并时不时地向人们打听北京的大学的事情。直到后来她追上火车,用娘攒下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矿冶学院”学生手中的文具盒,并打算向娘阐述它的价值“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还不会再被人瞧不起。

铁凝借用一只小小的铅笔盒,细致地展现了少女的善良、质朴、温暖,更展现出这个处在封闭山村中的少女从羞涩、自卑到自信、骄傲的成长心路。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撬动作品主题。铅笔盒已经不单是一个道具、一条线索,它更是一个隐喻。那只使香雪备受折磨的铅笔盒,隐喻这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体现着他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向往与追求。

可以说,铅笔盒这一中心隐喻的恰当运用,既能生动地表现了情节,又能统领整个语篇,使其前后连贯,浑然一体。但是,我们也必须知道,中心隐喻是不能独立构建起主题表达的合理性的。

二、次要隐喻的语篇支撑功能

有人认为,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向往隐喻着对知识与文明的向往与追求,与追求红纱巾与尼龙袜的凤娇们拉开了精神上的档次。其实,这种“方便”的解读是说不过去的。 “当木匠的父亲专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小木盒,固然粗笨,但因为凝结了父辈的爱与期盼,岂不更有理由成为香雪学习知识的动力? 这样看来,如果小小的铅笔盒作为中心隐喻仅停留在现代文明的层面,似乎还是有些浅的。

由木头铅笔盒到带磁铁的泡沫铅笔盒的变化,其实就是一种自尊与自爱的追求。为此而走过的那三十里路,是她胆量的直板,是她成长的关键点。这时的香雪表现出了与他人不同的关注焦点。因此,《哦,香雪》由“铅笔盒”这一中心隐喻由衍生出大量的次要隐喻支撑这一主题,隐喻伴随着主体的展开而不断深入,主题也在隐喻的巧妙应用中得到深刻的彰显。

火车是现代化入侵封闭生存环境的一种隐喻。以它为先导,原来的生活方式、审美习惯、价值取向甚至人生观念都会发生或潜移默化或突如其来的变化。

夜路也具有隐喻的味道。当接触了现代文明之后,回过来再看自己的生命起点,就会看到“身在此山中”时看不到的东西,那是一种全新的发现——并且这种观感不可逆转。作者使用了一连串“原来是这样的”——这是一种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感叹惊讶式的情感表达,同时也于是这过去的一切将无可避免的发生更改。这是一种对于自身的再认识——那是基于更大的文明空间并且是以现代文明为参照所做的再认识。所以放他看到站台以及在哪里翘首期待他回来的乡亲们时,高举了手中的铅笔盒,好像是高举着知识火炬的女神以文明世界的造访者和启蒙者甚至拯救者的身份回到山村中——她不仅完成了自我升华,也将力图使这种升华遍及整个家园。这是一种崇高感。

三、隐喻群的主题深化功能

隐喻可以展示隐喻化思维与话语叙事的全貌,但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在隐喻体中注入自身体验,才能更清楚地了解隐喻的语篇功能,从而更好地理解隐喻与主题的关系。

《哦,香雪》完成在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中,以火车、铁轨所隐喻的外来文明的侵入,以铅笔盒所隐喻的文明,以及文明所推动的理想、力量合在一起构建起在传统乡土文化中的挣扎和对文明的渴望、追求主题。但近40年過去了,这篇文章中的隐喻群的隐喻内涵是否有变化?

人固有的局限性,发展固有的封闭性,这种客观规律在庄子的《秋水》中,在房龙的《宽容序言》早已揭示明白。封闭与革新、停滞与追求是人和这个世界不断发展必然会面临的考验。我们何尝不是心存卑微,被封闭在“山村”中渴望走出去的“香雪”,在我们的心中何尝没有一个“铅笔盒”隐喻着的生命的闪光,吸引着、激励着走出去,走下去的动力。在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中,人人都是香雪,人人心中都有一只“铅笔盒”。

作为阅读者,将自身生命的体验注入作家作品的隐喻创设之中才能获得更多、更丰富的体验和共鸣。

(作者单位:华师大二附中宝山校区,上海   200000)

猜你喜欢

文具盒隐喻火车
爱的隐喻
我的文具盒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火车
My Pencil—box我的文具盒
文具盒里的宝贝
登上火车看书去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越来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