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诗中的教坊曲名
2020-01-25高雪雪
摘 要:白居易是中晚唐时期一位具有卓越才能的音乐诗人,他一生创作了两千多首诗歌,其中以唐代教坊曲名为题的创作共有八首,包括《杨柳枝》《想夫怜》《乌夜啼》《长相思》《山鹧鸪》《何满子》《伊州》和《离别难》。这八个教坊曲名分三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通过分类的方式分析每个曲名的本事、源流以及相关情感;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白居易的诗歌如何体现应用这些曲名;第三部分侧重探讨白诗创作的原因。
关键词:白居易;白诗;教坊曲名
唐代教坊分为内教坊和外教坊。唐高祖武德年间创立的内教坊主要负责演奏宫廷雅乐;玄宗时期,唐明皇设立了包括左右教坊在内的外教坊。外教坊多演奏俗乐,乐曲题材来源广而杂,不仅可以为宫廷服务,也可以面向普通百姓。本文论述的白诗教坊曲名属于后者,以《教坊记》中出现的教坊曲名为参考,集中论述白诗中出現的八个曲名,包括《杨柳枝》《想夫怜》《乌夜啼》《长相思》《山鹧鸪》《何满子》《伊州》和《离别难》。
一、教坊曲名事类
曲名事类,就是指按照曲名之含义,将曲名分类排列,“古者命歌之名,大抵即事实而号之,非有深远难知之义也。故仰以取诸天……俯以取诸地……中以取诸人”[1]255。由此可知,教坊曲名的命名或是含义最初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万事万物,而且蕴含的意思也多通俗易懂。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以及人为情感的加入,教坊曲名才产生了多样的内涵。白诗中的八个曲名可以按照这种方法分为三类。
(一)“自然”类属
《伊州》是“自然”类属中“地”的一种。作为教坊曲名它最早出现在《教坊记》中,而关于其本事最早见述于《乐府诗集》:“《乐苑》曰:‘《伊州》,商调曲,西京节度盖嘉运所进也。”[2]843源自龟兹乐的《伊州》,由于节度使盖嘉运的进献来到宫廷,最终成为唐玄宗时著名的教坊大曲。《新唐书·五行志》又云:“天宝后,诗人多为忧苦流寓之思及寄兴于江湖僧寺,而乐曲亦多以边地为名,有《伊州》、《甘州》、《凉州》等,至其曲遍繁声皆谓之入破……”[3]由此可知,历史的变迁导致诗人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因此,《伊州》就由最初为宫廷演奏的大曲演变为诗人寄托流寓思想的载体。
(二)“人事”类属
“人事”就是包括人生存、发展在内的各项事宜。其中第一类《离别难》属于“旅情”,简单来说就是人的羁旅、思友或是思乡这些情感的综合。《乐府诗集》记载:“《乐府杂录》云:‘《离别难》,武后朝有一士人陷冤狱,籍其家。妻配入掖庭,善吹筚篥,乃撰此曲以寄情焉。初名《大郎神》,盖取良人第行也。既畏人知,遂三易其名曰《悲切子》,终号《怨回鹘》云。”[2]852可知《离别难》创立最初是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哀伤之情,同时也赞美了良人的优秀品行。
第二类《想夫怜》与《长相思》均属于“恋情”一列,即男女之情。《想夫怜》据《乐府诗集》八中引《古解题》曰:“《相府莲》者,王俭为南齐相,一时所辟,皆才名之士,时人以入俭府为入莲花池,谓如红莲映绿水。今号莲幕者自俭始。其后语讹为‘想夫怜,亦名之丑尔。又《乐苑》:‘《想夫怜》,羽调曲也。”[2]852其实,《想夫怜》是由《相府莲》衍生而来的,但《相府莲》属于祝贺曲,用于宴会上,而《想夫怜》则用在青楼闺房,多为相思曲。
《长相思》一曲的来源可以在《乐府诗集》中《长相思》的“小序”得知:
古诗曰:“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李陵诗曰:“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苏武诗曰:“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长者久远之辞,言行人久戍,寄书以遗所思也。古诗又曰:“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谓被中著绵以致相思绵绵之意,故曰长相思也。又有《千里思》,与此相类。[2]750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郭茂倩为我们提供了四种《长相思》曲名的来源,分别出自汉末的《古诗十九首》以及相传为李陵、苏武二人的诗作当中,但是其所表达的主题不外乎两种——男女之情和朋友之谊,因此也决定了之后的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主体情感风向标。
最后一类《何满子》是“士女”行列的一种。查阅《教坊记笺订》附录三,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士女”类的曲名大都以“娘”“子”“女”结尾,这也就说明这一类的曲名多表达的是女性的情感事态。《何满子》历来有“何”与“河”两字差异之争,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曰:“开元中,沧州有歌者何满子,临刑时进此曲以赎死,竟不得免。”《杜阳杂编》曰:“文宗时,宫人沈阿翘为帝舞《何满子》,调辞凤态,率皆宛畅。然则亦舞曲也。”[2]854由此可知,《何满子》既是曲名又是舞曲。
(三)“物情”类属
《杨柳枝》是“物情”类属中“木”的一种。据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杨柳枝》:“白傅闲居洛邑时作,后入教坊。”[4]《折杨柳》属于横吹古曲,起初是以杨柳喻送别之意,中唐以后,经乐童改编,始为新声,即白乐天创词之《杨柳枝》。又据《碧鸡漫志》卷五:“《鉴戒录》载:‘《柳枝》歌,亡隋之曲也。前辈诗云‘万里长江一旦开,岸边杨柳几千栽……又云‘乐苑隋堤事己空,万条犹舞旧春风。皆指汴梁事。”[5]
“禽”列的曲名包括《乌夜啼》和《山鹧鸪》两种。关于《乌夜啼》,《教坊记》云:“宋彭城王义康,衡阳王羲季弟,囚之浔阳,后宥之,使未达,衡阳家人扣二王所囚院曰:‘昨夜乌夜啼,官当有赦。少顷,使至,故有此曲,亦入琴操。”[1]6其实,六朝乐府诗歌中早有此曲,《乐府诗集》将其归为清商曲辞中吴声歌曲之西曲歌,则此曲应为清乐。据近人任半塘《唐声诗》:“教坊广罗里巷之乐曲,且及边塞之声。”[6]由此知《乌夜啼》一方面预示吉兆,引申为慈孝之鸟,另一方面又与边塞之事相联系。
《山鹧鸪》是来自民间的乐曲,经过整理改编才成为教坊曲的经典,它是《教坊记》中的第一百八十三个曲子,主要在宫廷宴飨时演奏。《历代歌辞》曰“《山鹧鸪》,羽调曲也”[2]853。《唐音癸》记载:“《韵语阳秋》:李白有听此曲诗:‘清风动竹,越鸟起相呼盖其曲效鹧鸪之声为之。”[7]
总之,教坊曲名都不是古者凭空臆造的,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内涵,当然教坊曲名的分类也是多样的,但是不论是哪种方式,它的本事以及表达的情感意趣都是有共同点的。
二、白诗中的教坊曲诗
教坊曲和唐代诗歌是互相影响的,一方面诗歌创作提高了教坊乐曲的表现能力与价值,另一方面诗人根据教坊曲创作歌辞,也有利于表达自己丰富情感,促进诗歌风格的多样化。
从教坊曲的曲名看,教坊乐曲的内容非常广泛。正如任半塘所云:“则因取材真切,而觉含意生动,分明。由此可见唐代乐曲富有生命,多为时代与社会反映逼真之物……余名或表宗教信仰,或寄才人幽忧,或抒宫闺怨思,或彰“蛮夷”响慕……显然范围广阔,而情志真纯。”使用教坊乐曲所作之歌都是反映现实生活的,表达着诗人的真切感情。
(一)白居易所作的题为《杨柳枝》的诗共有十首,包括《杨柳枝八首》和《杨柳枝》两首,均属于晚年诗作。
1.《杨柳枝八首》作于大和年间,当时白居易任秘书监及刑部侍郎,但是由于朝廷日益激烈的朋党之争再加上好友的不断被排挤,白居易选择退居洛阳,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
六幺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这组诗是作者为当时流行曲调写的歌词,根据其所写内容,第二、三、七、八首都是以歌咏杨柳为贯联线索,描写了各种相思离别的场面。第一首点明诗人翻新曲调的原因,认为诗歌内容应当反映时代的声音、时代的脉搏,这样的诗歌才有生命力。第二首属于怀古诗,其中借用与“柳”有关的两个历史人物典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思绪万千的感慨之情。第五、六首巧妙描写南朝名妓苏小小,实际上暗指诗人家妓樊素,借着怀念前朝名妓而表达自己对家妓的思念与不舍。
2.《杨柳枝》二首:
其一:
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其二:
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
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其一是一首咏物言志诗,通过写柳枝的婀娜多姿及其荒凉的生长环境,诗人表现出对永丰柳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抒发了自己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其二是继其一所作的,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诗人当时的一种愿望,寄希望于柳枝,幻想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理想。
纵观白居易新翻的《杨柳枝》,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旧瓶装新酒,虽然重复着相似的题材赋诗,但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因此也为我们展示了诗人更多样的情感。
(二)《听歌六绝句·想夫怜》中写道:“玉管朱弦莫急催,客听歌送十分杯。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开。”这首诗作于开成至武宗会昌年间,这里的“夕阳开”指的是王维的诗句“秦川一半夕阳开”,原题为《和太常韦主薄温阳寓目》,后因歌者选词以配乐的需要而改为《想夫怜》。古人常有“男子做闺音”的现象,“想夫怜”即为思念丈夫而顾影自怜之意,加上古诗常以男女之情喻君臣关系,因此这首诗在一定程度表达的是诗人对当时社会和处境的不如意之情。
(三)《乌夜啼》诗云:“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此诗作于元和六年退居下邽之际,时白母逝世,诗人对母亲感情深厚。这首诗采用寓言体,借咏慈乌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
(四)《伊州》诗云:“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亦应不得多年听,未教成时已白头。”这首诗作于大和二年,当时白居易居于洛阳,仕途受挫,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也随之破灭。诗中的作者怀着一种愁绪教琴,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未教成时已白头”,诗人并没有在教琴的过程中感受到排遣掉自己的忧愁,反而增添了教琴不成的烦恼,其实根本原因是诗人当时的心情是忧愁的。
(五)《听歌六绝句·离别难》诗云:“绿杨陌上送行人,马去车回一望尘。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泪可沾巾。”这是一首送别诗,据白居易的生平情感记录,可推测分别的两人是白居易和他的初恋湘灵,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
(六)白居易的《长相思》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这是一首怀人念远的抒情诗,有人认为送别思念之人是初恋,有人认为是家妓樊素。在这里,据谢思炜的说法,这首诗采用了代言体的形式描写了女主人公对情人的思念,所写内容很有可能和作者早年的恋爱经历有关。
(七)《何满子》诗云:“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这是白居易关于何满子其人的描述,何满子是唐玄宗时期的歌手,因得罪皇帝,被判以极刑。自此以后《何满子》遂为悲歌代称,而何满子其人也因出色的技艺被众多诗人相继赋诗。
(八)白居易《山鹧鸪》诗云:“山鹧鸪,朝朝暮暮啼复啼,啼时露白风凄凄。黄茅冈头秋日晚,苦竹岭下寒月低。田有粟何不啄,石楠有枝何不栖。迢迢不缓复不急,楼上舟中声暗入。梦乡迁客展转卧,抱儿寡妇彷徨立。山鹧鸪,尔本此乡鸟,生不辞巢不别群,何苦声声啼到晓。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这首诗中的“苦竹岭”指的是鷓鸪鸟的老家,白居易借助鹧鸪鸟同样是“怀南不北”的习性来抒发倾诉自己的身处异乡之苦。
三、形成原因
以教坊曲调为题或者围绕其作诗是当时士大夫文人最擅长也是最乐于做的,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曲调流传以及士大夫的自觉性需要密切相关。
(一)社会背景
《教坊记》中记载了初盛唐时期的教坊曲名,大约成书与唐代宗宝应年间,当时教坊、太常是普遍存在的音乐演奏场所,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这些所谓的音乐机构受到大肆破坏,教坊中的乐人、歌妓等音乐人才也都流落人间。因此士大夫文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这些教坊曲调,然后加以创制填词,形成属于自己的诗作流传于世,同时这也成为教坊曲调延续生命的方法。
(二)士大夫的自觉
唐代的文人士大夫喜爱宴游狎妓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这也就使得诗歌咏唱成为文人宴席的助兴節目之一。白居易在闲居洛邑时担任一闲职,而且俸禄也很乐观,这就使得他举办或者参加宴游玩乐、诗歌酬唱没有后顾之忧。文人的诗酒风流促进了以教坊曲为题的诗歌产生、流传,一方面为教坊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诗人通过诗歌寄托情感,排遣忧愁。除此之外,士大夫长期写作教坊曲诗,可以改变翻新其内容,也使得诗人的诗风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诗歌与诗人任何时候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通过分析白居易诗歌中的这八首教坊曲诗,联系八个教坊曲名的本事,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各个朝代的变迁,加上文人创作的主观性,教坊曲的内涵也在经年累月中发生着改变,但无论怎么变都是从最初的意义中繁衍生发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崔令钦.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2]郭茂倩.乐府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921.
[4]段安节.乐府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8:18.
[5]王灼.碧鸡漫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8:35.
[6]任半塘.唐声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
[7]胡震亨.唐音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38.
作者简介:高雪雪,辽宁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