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知不画见

2020-01-25顾海棠

美与时代·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儿童画毕加索

摘  要:“画知不画见”这一编码方式是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显著特征。同时,这一特征也普遍存在于儿童画中。由此,我们可以基于二者共有的这一编码方式,分析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的联系。

关键词:画知不画见;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儿童画

“画知不画见”,简而言之就是画知道的,而不是画见到的。就“画知不画见”而言,其打破了传统绘画单一视角的局限性。通常在一个平面内,我们无法看到事物各个面的结构,但不可否认那些在单一视角无法被看到的面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将事物看不到的面与结构同时呈现在二维画面上时,即是“画知不画见”。其具体操作是按一定逻辑将同一事物不同视角的结构组合在同一画面中,如此,随着观者视点的移动,可以发现事物不同面的形态,提升了绘画作品的空间感与动态感。

一、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概述

(一)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起源及内涵

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的画家与雕塑家,同时还是立体主义绘画的开创者。毫无疑义,巴勃罗·毕加索在20世纪的西方,是影响力最大的艺术家之一。毕加索自幼年时期便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分,按照其绘画风格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将其绘画生涯划分为以下六个时期:其一,1900年至1903年的蓝色时期;其二,1904年至1906年的玫瑰时期;其三,1907至1916年的立体主义时期;其四,1917至1924年的新古典时期;其五,1925至1932年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其六,1932至1945年的蜕变时期[1]。对于毕加索而言,立体主义时期的艺术成果是最斐然卓越的,并对当时和此后的艺术审美标准产生了重要影响。1908年,毕加索展出了《亚威农少女》这一作品并引发强烈反响,马蒂斯评论该作品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基于这一说法,沃塞尔在对布拉克的作品进行评价时,第一次使用了“立体主义”这一词汇。而后,这一词汇常被代指毕加索与布拉克画派,由此,“立体主义”画派诞生。

(二)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历程及特点

以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时期的作品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其一,早期立体主义阶段(1906—1909)。这一阶段对毕加索而言,是其立体主義绘画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灵感主要源自塞尚理性绘画思想与非洲原始雕刻艺术。在此影响下,毕加索对空间与物象进行分解与重构,并在笔触中融入木雕刻痕之感,使其作品呈现出绘画性的空间及形体结构的特征,并带有神秘色彩。其二,分析立体主义阶段(1909—1911)。在这一阶段,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作品的重点由对画面色彩的注重转变为对画面结构的理性分析。相较于早期阶段,分析阶段绘画作品中物象被分解成更多的几何形体,并且每个几何形体都兼具形体表面与深度之美,同时这也突显了作品空间感。其三,综合立体主义阶段(1912—1914)。在这一阶段,毕加索认为对作品的过度分析,会愈加偏离画面原本形态。在这一背景下,其开始在立体主义绘画作品中融入拼接手法,本阶段的代表作品是《藤椅上的静物》。在这一阶段,画面形象由不同客观物体素材组合而成,他开始运用数字或文字来丰富构图变化。由此,立体主义由感性直觉艺术转变为理性概念的艺术。

(三)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作品中的“画知不画见”

毕加索开创的立体主义绘画,打破了传统画面二维平面的局限,将空间与时间的概念融入到画面中。在这一创作理念下,立体主义绘画手法基于多个视角观察事物,并按照画者理解将不同视角观察到的图像排列在同一画面中,以此展示时间的连续性。由此可见,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打破统一事物的固定视角。其认为每一个物体都是无数面的组合体,对物体本质的追求,则要将物体的每个面同时展示出来,由此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作品中,其画面不再是封闭的形状,而是连续的空间,作品空间与形状融为一体。以《亚威农少女》为例,其右下角描绘的裸女,在向观者呈现背影的同时,又展示了其面部的正面与侧面。再如《韦汉·乌德的画像》,画者基于不同视角将人物形象完全肢解,并通过小块面的排列来体现空间感。观者面对作品时,视点与物体像是在不停移动,仿佛同时置身于多幅作品中。

二、儿童画概述

(一)儿童画概念及特征

儿童画指儿童运用工具和材料创作出的绘画作品。儿童美术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特定时段——儿童少年期,基于创作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创作出的美术作品。其创作者必须是儿童,如果不是儿童,即便他们的美术行为和创作具有鲜明的儿童美术特征,也不能算作儿童美术[2]。儿童美术包括的年龄段是从幼儿到15岁前后。就儿童画而言,表面看来其不拘于一般绘画技法与构图常规,是区别于“学院”派的画法。对儿童画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作品大多不以物体实际比例进行描绘。儿童画画者多以自身直观感受为主导来安排画面造型与色彩构图等。换言之,儿童画体现的是一种不受束缚的表达,这是当代艺术家对其推崇的主要原因。19世纪,欧洲的儿童研究运动是对儿童绘画进行学术研究的发展。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儿童画的发展规律,并对其进行阶段划分。第一,准备期(0-2岁),这一时期他们将自身的视、听、触感储存在意识中,这是绘画意识的起源。第二,涂鸦期(2-4岁),这一时期他们的绘画行为主要由上肢机械结构决定,而不完全受意识支配。虽然在这一时期的儿童尚不能真切地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想法,但我们已然能从其绘画中观察到画面与儿童思想的关联性。第三,象征期(4-7岁),在这一时期儿童画的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体现在造型、色彩及构图各个方面。第四,意象期(7-9岁),这一时期画者开始由幼儿期转向儿童期,绘画开始呈现出系统性与符号化,画面童趣开始减弱。第五,写实期(9-15岁),在这一时期,儿童身体与心理逐渐成熟,其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也愈加完善,绘画开始追求形状与色彩的真实,童趣的缺失使绘画想象力下降。

(二)儿童画创作心理特征及其艺术语言魅力

基于对儿童画发展阶段的划分,我们可以发现儿童画创作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两种:其一,无意识创作心理。这一创作心理反映到绘画作品中,展现的是无意识与率真。其二,以自我为中心的创作心理。在这一创作心理下,无拘无束的儿童画作品洋溢着天马行空的快乐,充分体现了对自我及内心的肯定与尊重。古今中外,众多艺术家、学者关注儿童画,是因为儿童画具备丰富的艺术语言魅力。比如:率真的直觉感受、求全的奇异视角、动态的视觉感受、奇幻的创造精神、夸张的表现手法、简化的符号概括及拟人的浪漫哲思等。儿童受自身认知与描绘能力限制,通过自己的方式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概括描绘,虽然画面看似稚拙,但简单、直接地概括往往最能突出事物本质,这是世界各地艺术家推崇儿童画的重要原因。

(三)儿童画中的“画知不画见”

基于对儿童绘画的心理特征的分析,我們不难发现,儿童在绘画时,常常将同一事物在不同视角、不同时间或不同空间内的样态全部罗列在同一画作中,典型表现为,儿童绘画时,即使是在对人物或动物的侧面进行描绘,也要将其两只眼睛和耳朵画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画知不画见”。在儿童画作品中普遍存在着“画知不画见”的绘画现象。

三、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的联系

(一)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的视角差异

基于儿童与成年人不同的视觉构成机制,二者的视觉观察方法具有较大差异。其中,儿童的意识结构比较原始,其思维模式的主要特点有三个:其一,主客体不分;其二,以自我为中心;其三,认为万物皆有灵。如此,儿童绘画时,其眼中的一切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在绘画过程中常将事物进行拟人化处理,所以,儿童画更像是画者与外界的一种心灵交流。就成年画者而言,其基于自身生活经验及学识,对周遭的人或事物多了理性分析与趋同心理,所以其对社会事物的认知更加复杂,也容易受到思维定势影响。由此可见,儿童与成年人的绘画视野具有较大差别。但是,通过对国内外绘画作品进行观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诸多成年人绘画作品中同样渗透着儿童画思维,这说明儿童特殊的视觉与感受对一些成年艺术家的内在心灵产生了巨大影响,并有效作用于其艺术创新之路。

(二)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的思维共性

早在19世纪,人们便已经开始探索儿童与成年艺术家之间的联系,众多学者认为,儿童与成年艺术家之间具有诸多思维共性。对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将其思维共性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画知道的而非画见到的,即所谓“画知不画见”。两者都着重凸显创作情绪的表达,弱化客观对象当下的视觉呈现。其次,二者绘画作品的艺术本质,都是对真实生活的再现,体现了对生命以及世界的本体认识。最后,在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作品中,其笔墨、色彩及线条的运用,都是内心情感的投射。

(三)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情感表现形式的异质同构

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该理论倾向于用形式,而非社会文化关系来对艺术进行解释。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创作者之间的区别,一个是成年艺术家,一个是儿童。二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如我们所知成年艺术家是经由儿童发展而来的,儿童思维成熟后,也就转变为成人思维,在这个由非成熟转变为成熟的过程中,人类心理特质是始终存在的。儿童通过绘画表达内心情感,成年艺术家通过多种多样媒介物表达自身情感,二者属于异质同构。就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与儿童画而言,其情感表达的共性存在于以童趣化情绪的自由宣泄为前提,二者区别主要是在创作过程中理性思维所占比重不同。

四、结语

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是人类美术史上的一颗明珠,其特有的创作理念与绘画技巧值得后人深入地揣摩与学习。儿童画是人的绘画才能的最初呈现,其画面的表现形式与创作思维是独特的。毕加索的绘画与儿童画在创作思维与情感表现形式上有一定的共性。通过对比研究,去发掘这一共性,有助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参考文献:

[1]余姗姗.难“懂”毕加索[J].检察风云,2013(16):90-92.

[2]尹少淳.谈童心绘作[J].中华儿女,2018(11):58-60.

作者简介:顾海棠,硕士,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儿童画毕加索
毕加索的厨娘
毕加索:像孩子那样画画
儿童画作品展
看不懂没关系
签名
日本儿童画赏析(上)
我不模仿
《儿童画与成人画的区别在哪里?》等
《儿童画为什么不能追求画得太像》等
儿童画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