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举例

2020-01-25武玉丽

教育界·中旬 2020年10期
关键词:折线

武玉丽

【摘要】文章通过举例的方式分享有效课堂教学的—点儿心得。语文教学中选用的课文,情节清晰,思想深刻,其中不乏语言精美、画面感极强的美文。为了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领会文章的情感及写法,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适时让学生画图、分析配图、画折线等方式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进而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配图;折线

《教育学》指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课堂教学即是在集体环境中所进行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一直以来所探讨的话题,也是一线教师内心最强烈的愿望。

近几年来,我越来越感受到整体把握文本、梳理情节结构、把握作者情感脉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课后诊断情况的不理想,也让我不断思考,并针对学生掌握这个简单内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优化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本文通过案例谈谈整体感知教学过程中省时又有效的小技巧——利用一图一线来进行课堂教学。

一、以《小石潭记》为例谈配图教学

《小石潭记》是部编八年级下学期的一篇短小精美的游记,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笔者引导学生理清作者游览思路,按照“发现小谭-潭中游鱼-小谭源流-潭中气氛-离开小谭”这样的思路进行梳理,给学生熟读识记提供便利。—篇游记最基本要包含所至、所见、所感几个要素,如果按照移步换景的方式列出所至的路线及沿途风景,是否更符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所感:心乐之)——伐竹取道(见小谭、水清冽,小谭的概貌,全石为底,潭周围青树翠蔓)——至小谭细观(潭中游鱼)——潭西南而望(溪流斗折蛇行、溪流岸势犬牙差互,不知其源)——坐潭上(所见:竹树环合,所感:其境过清、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离开小潭。

这个梳理基本上把所至、所见、所感都进行了标记,体现游览时到—处记录—处,眼中所见有序,对学生理解记忆更有帮助,但文字标识多,烦琐。那把所见变成图画是不是更形象?我尝试让学生据本文所述,把景物及观察视角用图画方式进行记录,学生—边念,—边画。从画图结果来看,不仅完成了我的预设,学生能够理清思路,随堂背诵,而且让我看到了学生对写景文言文的兴趣,更让我惊讶的是学生在画图过程中对理解上有困难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学生质疑“斗折蛇行”的主语是什么?“其”指是什么?最终讨论结果均为“溪流”。通观文言文学习,特别是写景文言,这篇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不大。在前几年的教学中,我在层次梳理上投入的教学时间不多,在翻译的注意事项上苦口婆心了不少,但课后的评价告诉我,学生的理解基本是蜻蜓点水,译句的错误比较多。教學环节中引入图画,体现写景文章的思路,直观形象。而且对每个学生而言,通过小谭之旅,所至、所见,景物的方位在脑海中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二、以《天净沙·秋》为例谈课堂配图分析

在诗歌教学中,我也尝试用配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景物特点、中心主旨以及写作手法。下文以八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元曲《天净沙·秋》为例做分析。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本曲的教学用时为一课时。我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请在认真思考曲中所写景物特点后为《天净沙·秋》这首曲子配图,并记录在画图过程中的疑惑。学生们怀着语文老师是在上美术课的心态回家完成了该项作业。

本曲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1.理解诗歌可以通过意象组合构景的特点;2.分析本曲的写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以下是我依照学生配图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教学分析。

1.你的配图里都呈现了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了解本曲组合构景的特点。从教学实际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都画到了曲中所涉及的景,少数学生只画一部分景物,但他们的解释启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有的学生关注到了村、日、霞、烟、树、鸦,其他没有画,理由是了解了本曲前半部分是实写,后半部分是虚写;有的学生只画了“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中的树和村,理由是景物太萧条了,只选取个典型景物来画,足矣;有的学生只画了后半部分“—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中的景物,理由是这首曲的情感基调总的是昂扬向上的,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体现。这些回答都有涉及本曲的写法、景物特点及中心。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进行色彩搭配、安排景物层次的?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理解迟暮萧瑟、色彩绚丽的秋景的不同,体会作者写景顺序的安排。这个环节我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前面景物色调灰暗,萧瑟,后面景物色彩绚丽,浓墨重彩;远处的青山绿水,近处的红叶黄花,低处的草,高处的寒鸦、鸿雁,安排合理,恰到好处。但在展示中又有了更多可能,有的把两幅图景进行了重叠,因关注到了未来生活要代替过去;有的把鸿雁画得非常大,像地上的一只大鸟,马上有人来反驳,“—点”说明鸿雁在飞行中,距离远,要画得小;有的画出了很多重影的鸿雁,因“影下”说明鸿雁飞行速度很快,这只鸿雁飞往乐土的心情多么迫切啊!

3.你在配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困难一:画出来竟然是格调不一的两幅图的拼凑?

一切景语皆情语,“萧瑟”之景表达厌恶和忧伤,而“绚丽”之景表达喜悦和向往。我出示本曲的写作背景解释这个问题。

白朴,出身于金的一个官僚士大夫家庭,元灭金后,蒙古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暴掠夺,使他对朝廷充满着厌恶的情绪,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抛弃妻子,弃家南游,寄情山水,更以此表达他永不当官的决心。

作者眼中的秋景萧瑟、冷清、孤寂,这份感受与其说是在写秋日,倒不如说是在写当时的社会环境,摆脱了社会环境再看这明朗的秋日又有无限美好与活力。以此可以感受作者所追求的远离仕宦、悠游于山水的理想生活。

困难二:“飞鸿”不属于任何一副图景,怎么安排更合适呢?

结构上:“飞鸿”是动态之景,其他都是静态之景。“飞鸿”位置高远,飞行的方向是绚丽多彩的乐土,恰到好处地把看似不相关的两个图景巧妙联系起来,这正是本曲结构安排上的妙处。简言之,静景——动景——静景。

内容上:“飞鸿”暗喻作者本人。白朴不愿于朝中谋职,只希望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有生机的乐土。

本曲借景抒情的特点,意象的组合,写法的探究,可以很自然地通过分析配图过程来理解,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以《故乡》为例略谈折线或曲线的魅力

课堂上不仅可以利用图画激发兴趣,理解文本,有时候还可以运用坐标折线或曲线让课堂内容更加清晰,特别是对情节复杂、感情有波澜的文章来说,效果更加明显。我以《故乡》为例说说坐标折线或曲线的魅力。

《故乡》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发展顺序来构思全文,内容丰富,情感跌宕起伏,坐标轴的横坐标表示情节发展,纵坐标表示心理,折线或曲线表示心理变化,醒目清晰地体现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情感的波澜起伏。

画坐标轴的方式比较简单,文章略谈,但是这种方式在实际阅读习题讲解中使用较多,能帮助学生第一时间抓住整篇文章的脉络。

猜你喜欢

折线
平面分割问题的探究之旅
解信赖域子问题的多折线算法
折线拱结构的整体稳定分析
基于感兴趣区域和折线特征的铁路扣件检测算法
折线的舞台——谈含绝对值的一次函数的图象
折线模糊数的重心定位及其排序方法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先张法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T梁施工监测
一类折线模糊神经网络的存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