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识碧螺春

2020-01-25桂丹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茶果碧螺春吴中区

桂丹

本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是以洞庭山碧螺春茶與柑橘、杨梅、枇杷等各种果树复合种植、洞庭山碧螺春茶采制工艺、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系统。遗产地包括吴中区东山镇和金庭镇两个乡镇23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面积178.6平方公里。

碧螺春茶清香袭人,家喻户晓,是中国的传统名茶。然而其主产区苏州吴中区的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直到近年,才逐渐广为人所知。2019 年,“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更是被认定为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不妨从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出发,再来认识这一享誉世界的名茶——碧螺春。

茶中仙子碧螺春

吴中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江苏苏州南部,地处太湖之滨,是历史名茶洞庭山碧螺春的原产地,也是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的遗产地。

洞庭东西山种茶始于两晋南北朝。碧螺春茶独特的螺旋卷曲状外形,是当时受佛像上螺状头发的启发而独创的。宋朝时此茶已作为贡茶,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太湖,当时的江苏巡抚宋荦进献此茶,康熙饮得此茶,以该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春为由,钦定茶名“碧螺春”。一位意大利诗人曾如此赞美洞庭山碧螺春“从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中国江南明媚的春色”。

碧螺春种植于常年云雾缭绕、四季花果飘香洞庭东、西山果园之中,这里光照柔和,雨量充分,茶树长年受太湖雾气滋润,并饱吸四季花果之香,得天独厚的地理小环境,蕴育了洞庭山碧螺春超凡脱俗的高雅品质,具有“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遍体,银绿隐翠”之外形及“汤色碧绿、清香高雅、入口爽甜、回味无穷”之内质,被誉为“茶中仙子”和“天下第一茶”。

碧螺春茶的优良品质,得益于当地手工采茶、手工拣茶、手工炒制等传统技艺的坚守和传承。明代张源《茶录》曾对碧螺春茶的采摘、挑选和炒制等做了详细的记录,与现有采茶制茶技艺一脉相承,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碧螺春茶采摘时间很短,一般从春分开始,谷雨前后结束,大约也就只有不到一个月的采摘时间,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在采摘的过程中通常以一芽一叶为标准,从初展芽头开采,采摘细嫩茶树鲜叶。炒制一斤碧螺春需要使用7万颗芽头,如果是特别名贵的碧螺春,有时候还能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当天采摘,当天炒制,碧螺春茶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工夫茶。

碧螺春茶的炒制包括高温杀青、低温揉捻、搓团显毫、文火干燥等过程,这些传统的手工炒茶技艺蕴含了当地人对自然的尊重、对茶性了解、对品质的追求。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

冲泡碧螺春以洁净山泉水为佳,先在茶杯中倒入开水,水温以80℃为宜,然后投入3 5克碧螺春茶,随着嫩芽茶叶徐徐沉入杯底,瞬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翠云浮动”,碧玉色的茶汤和翠绿的芽叶交相辉映,像“春染海底”“绿满晶宫”,清香袭人。细啜慢品洞庭山碧螺春的花果香味,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洞庭东西山的茶园果圃之中,领略那“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

独特的碧螺春茶果间作模式

自唐宋以来,吴中先民便开始探索把碧螺春茶树和当地优势特色果品枇杷、柑橘、杨梅等交错种植,既集约利用了有限的土地,也有效提升了土地产出水平、改善了农民生计,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碧螺春茶果间作模式,延续至今成为江苏吴中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茶和果共生共荣,形成了独特的茶果生产体系,也产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点的枇杷、柑橘、杨梅、红枣等多种果品。吴中洞庭山因此也成为月月有花、季季有果、一年十八熟的茶果山。

茶果间作模式,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实现了茶果水肥一体化管理,节约了资源,也美化了环境。修剪的果树枝条,往往是手工制茶的优质燃料,燃烧后的火土灰又作为有机肥施用到茶园中,实现了养分循环利用。茶果间作系统,既造就了碧螺春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中国十大名茶而享誉世界。

碧螺春茶果间作系统通过在低山丘陵地区,实施碧螺春茶与枇杷、柑橘、杨梅、枣子等多种果树的复合立体种植,形成了梯壁牢固、梯度布局、水土保持良好的茶果模式。碧螺春茶树喜阴、怕阳光直晒、怕霜雪寒冻,果树喜光、抗风,果树可以为茶树提供遮蔽骄阳、蔽覆霜雪等良好的生长环境。茶果间作,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果树花粉、花瓣、果子、落叶等落入土壤,碧螺春茶可以从土壤养分中吸收果香、花味,这种特殊的生长环境造就了碧螺春茶独特花果香的优良品质。

吴中人多地少、生态脆弱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刚性约束没有改变,茶果间作作为一种传统的复合农业生产系统被较好保持了下来,这保持的不但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农耕文化,是先民在漫长的农耕时代里,创造、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如果说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是吴中先民智慧的结晶,那碧螺春就是对勤劳善良吴中人民的馈赠,保护传承发展碧螺春茶产业,是时代赋予茶企、茶农和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

千百年来,吴中地区山、林、田、水、草和人协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碧螺春茶文化和茶果间作文化,碧螺春茶果间作可持续经营的传统知识和技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思想等,是吴中千百年来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

茶旅融合致富路

近年来,吴中区深度挖掘碧螺春茶文化资源,着力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茶风情、茶文化、茶养生、茶景观”,走出了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融合”的农文旅发展之路,让茶园释放更多活力,让茶农收获更多效益。

政策激励“加码”。通过制定《洞庭山碧螺春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出台实施《吴中区洞庭山碧螺春保护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有机化、产业品牌化。每年制定专项产业扶持资金, 2015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用于碧螺春茶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产业发展“加速”。碧螺春先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目前全区拥有“碧螺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11名,“中国制茶大师”4名。2020年茶叶总面积超3.8万亩,产值达3.47亿元。农民增收“加油”。据统计,2019年碧螺春平均收购价格比2002年翻了两番多,特级洞庭山碧螺春平均收购价格比2002年增长了10倍多。

自2002年以来,吴中区以碧螺春品牌串联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统一主题,集中资源力量,先后举办了炒茶能手擂台赛、“碧螺姑娘”评选、碧螺春茶拍卖会和“中国苏州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推动茶经济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茶叶与旅游、民宿等产业紧密融合、协调发展,以茶园休闲观光、茶叶采制体验、茶园民宿、茶文化展示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得到发展,西山天王坞茶果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基地建设初显成效。吴中区坚持绿色化发展路线,稳规模、做精品、打品牌、拓市场,努力提增碧螺春品牌拉动力、产业带动力和农民增收贡献率,始终致力于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振兴,书写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的当代大文章。

猜你喜欢

茶果碧螺春吴中区
苏州吴中区“四敢”精神激发“四优”举措
苏州吴中区创新七项举措 提升执法质效
2种茶果不同组织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分布特征
苏州吴中区创新精准执法工作见成效
吴中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吴都碧螺春 一嫩三鲜回甘浓
茶果飘香 富民一方
还原儿时的味道
也说碧螺春
鉴别碧螺春茶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