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补思维,发展学生高阶认知力

2020-01-25刘美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11期

刘美娟

[摘要]避免简单的思维对立,注重多维思维的整合,这是“互补思维”教学的根本要求。“互补思维”具有相互依存性、相互支持性和相互融合性。教学中,教师通过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路径,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实现“互补思维”和“思维互通”,进而发展学生的高阶认知力。

[关键词]互补思维;思维互通;高阶认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32-0070-02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脑力活动,它可以具有不同的特质,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如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等。尽管学生的思维表征、思维形态、思维方向、思维品质有所不同,但在实践中,它们具有“互补性”“互联性”“互通性”。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全脑思维”发展的高度,对学生的诸种思维进行统整、协调。从“互补思维”走向“思维互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认知力。

一、“互补思维”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人的思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支持和相互融合的。人的思维只有互补,才能不断创新。一般来说,直觉思维、直观思维有助于提出问题、提出猜想、产生发现等,而逻辑思維、演绎思维则有助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对猜想、发现进行论证。思维互补,不仅仅指思维形式的互补,还指思维过程的互补、思维品质的互补,比如中断与桥接、量变与质变、理性与非理性等。

1.相互依存性

一个人的思维不可能单向地获得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的直觉思维进行培育,还要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培育,要将类比思维、归纳思维、演绎思维等结合起来,因为这些思维是相互依存的。比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学习中,许多学生凭直觉就能发现,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是否真的完全相同,需要进行理性实验和深入探究,甚至推理,但在这里,直觉思维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探路,而推理则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筑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2.互相支持性

一个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不是彼此对立、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支持的。比如,一般认为,人的左脑主导右半身的神经和器官,进行的是有条不紊的逻辑思维;而人的右脑则主导左半身的神经和器官,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当然,左右脑的分工不是泾渭分明的,左右两个脑半球由神经纤维相连,它们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比如“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分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就是将“形象的图”与“抽象的数”结合起来。正如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所说:“数无形时少形象,形无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3.互相融合性

不同的思维不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而且相互融合。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相互融合,才能让学生的数学思考与探究走向深入。比如,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学生产生多向的问题解决策略,而收敛性思维则有助于学生对多样化的问题解决策略进行优化,二者在学生解决问题时应该是相互融合的。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许多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可以推拉成长方形这一事实,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斜边”来计算。这样的直觉思维诱发学生展开积极探究。学生将之放置到“方格图”中进行验证,从而自我否定原先的直觉。在此基础上,学生理性认识到,可以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转化成长方形,因为这样更方便数方格。应该说,这又是学生的一次直觉思维。对于这样的猜想,学生再次展开实验验证,通过严密推理,最终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二、发展学生“互补思维”的教学策略

一般来说,逻辑的、理性的、演绎的思维是学生数学创新的“主力部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支撑和铺垫;而非逻辑、非理性、直觉的思维则是学生数学创新的“特种部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攻坚克难、多元创新。发展“互补思维”,既要让学生能深刻洞察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又要让学生能严格地、科学地推理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和规律。将不同的思维互补、互联、互通,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创新、创造,是数学教学的应然之举。

1.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

数学教学,说到底就是“数学思维的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互补思维,首先就要拓宽、延伸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过去,教师按照学生的阶段性思维特质进行教学,这是有失偏颇的。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同样需要教师去引发其通过直觉思维积极猜想,返回到思维的源泉之处,运用直觉、猜想、洞察等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同样也需要教师引导其将直接猜想提炼、上升到逻辑和理性的层面。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确立思维对象,把握多种差异,甚至可以探索对立的思维两极。比如教学“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之后,教师的教学不应停留在让学生反复计算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层面,否则就会让学生形成孤立的、形而上学的认识,认为“小数除法”只是“小数乘法”的逆运算,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思维。教师应在更深层面上引导学生探索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将小数乘法转化为小数除法,将小数除法转化为小数乘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内在一致性。这样的教学,能为“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认识到“小数乘法”与“小数除法”、“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样的一种辩证性思维是“互补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互补思维”,能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区别中认识到同一性,同时又能在同一性的数学知识中认识到差异性。有了这样的“互补思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把握就能从肤浅走向深刻,从对立转向统一。

2.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路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要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路径,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有节律地展开;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更要激发学生的非逻辑、非理性的直觉思维。只有将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

要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走向互动、互通,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行正向促进和引导。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时,笔者赋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式去认识圆。于是,学生展示了不同的思维风采。比如有的学生进行感性操作,将圆对折、再对折,认识到圆有无数条半径、直径;有的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由圆上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都对应一条半径,推出圆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有的学生运用极限思维,画出一条半径之后,再将这条半径旋转1°、2°……进而画出360条半径,在此基础上,将每一次旋转的度数缩小10倍、100倍……进而就可以画出无数条半径、直径;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多样化思维。正是由于教师赋予学生思维的时空,赋予学生思维的权利,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灵动、多样起来。开拓学生的思维路径,就是要给学生思维展现的机会,让学生的思维从孤立走向融合、从肤浅走向深刻。

不同的思维呈现于同一个互动空间,可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多种思维方式并存,能让对立性思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和谐”。正如辩证法的创始人赫拉克利特所说:“对立造成和谐,如弓与六弦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3.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实现互通,应当相互促进、相互连通、相互导引、相互合作。作为教师,要运用关系性、联通性、跨界性思维,对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引领,使之整合、优化。将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融通起来,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遵循一定的程序,但又不拘泥于逻辑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让学生的“互补思维”走向互联、互通,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入思维整合、融合的學习境界。比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时,教师往往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还可以引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几何学公理,助推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针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分类讨论时,对于“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以及“两边之和小于第三条边”的情况,学生依靠直觉思维就能解决,这时,教师就应将思维的焦点放在“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条边”的情况。在数学教学中,对立思维的“互联”“互通”越深广、越频繁,学生的思维运行就越高速,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就能获得越大的提升。

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拓展、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互通、互联之中不断深化和锤炼,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要让学生不同的思维相互对接、融合。“互补思维”就能激荡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广度,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得到优化。

避免简单的思维对立,注重多维思维的整合,这是“互补思维”教学的根本要求。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思维过程的纵向整合,更要注重思维过程的横向整合。多角度、多方位地把握学生的“互补思维”,让不同的思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就能让不同的思维得到优化整合,从而真正发挥思维互补、互联、互通的作用。

(责编 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