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融语文文本,助力数学思维
2020-01-25汪勇
汪勇
[摘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是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之一,也是一线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着重思考的因素之一。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会穿插复习旧知、联系生活等环节,而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却鲜有涉及。在数学课堂中,通过借助语文中的童话故事、古代诗词、写景文章等来实施教学,能对数学课堂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语文文本;助力;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32-0052-02
众所周知,传统课堂是分学科的,各科之间相对比较孤立,而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多元的,是多学科相互融合的,这就造成了认知世界与课程学习之间的相对矛盾。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针对上述情况,多次下发加强不同学科整合的指导文件,希望通过课程整合,帮助孩子更全面地认识世界。那么如何进行课程整合呢?尤其是语文和数学,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共同点?人们常说,语文是感性的,数学是理性的。两者看上去似乎联系不大,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它们有很多交融点。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有意识地去相互借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借助童话故事,化枯燥为生动
教育家科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会使东西被识记的可能性增加一倍。”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恰当地在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力和专注力。而处在小学低段的学生,对于语文中的童话故事情有独钟。
[案例一]一年级上册“钟表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讲一个松鼠萨米的故事。松鼠萨米特别喜欢跟在妈妈后面蹦蹦跳跳,该上幼儿园了,他还天天缠着妈妈不放,妈妈离开一步,他就哇哇大哭。这不,妈妈刚把他送到幼儿园的猫头鹰老师手里,萨米一看妈妈要走,又开始哭了……
(小学生对幼儿园上学的情景非常熟悉,一下子就被故事吸引了,从而聚精会神地听讲)
师:转眼间,松鼠萨米读一年级了,一年级可是和幼儿园不大一样啊,需要萨米按时上学,不能迟到。这时,妈妈告诉萨米,要想不迟到,就得自己会看钟表。这时,妈妈给萨米拿来了一面钟表。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时几点了?
(答案不一,大部分学生是乱猜的)
师:大家不知道没有关系,这节课我们就和松鼠萨米一起认识钟表,只要认真学习就一定能弄明白。
一年级的学生对学习有好奇感,却很难做到专心听讲,尤其是数学学科相对枯燥,如果学生一开始兴趣不高,那这节课他们的注意力就不稳定、不集中。因此,把钟表认识融入学生爱听的童话故事中,化枯燥为生动,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借助古代诗词,化抽象为形象
古诗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传统文化古诗词中有不少传世之作都与数学密切相关,对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非常有效的推进作用。
(一)善于挖掘古诗中的数学
古人创作的诗词来源于生活,而数学也来源于生活,这势必会有交融之处。挖掘它们的共同点,是数学教师探索学科融合的有效着眼点。
[案例二]六年级下册总复习“图形与几何”教学片段
PPT出示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同学们,这是“诗圣”杜甫的《绝句》,非常优美,其中蕴含着数学中的图形与几何问题。大家都知道,构成空间图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点、线、面、体。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出这些要素吗?
(生各抒己见)
师: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这首诗囊括了几何的四个基本要素,构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营造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你能说这些数学符号、图形不美吗?
在数学教学中插入古诗,既让学生欣赏了古诗中的优美语句,又能使抽象的数学变得更加形象,可谓是一举两得。此外,还有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四年级下册“观察的角度”的联系;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六年级上册“观察的范围”,等等。
(二)乐于编制诗词口诀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很多知识必须要求学生识记,才能更好地应用,但这些知识往往枯燥、毫无规律,学生今天记住明天可能就会忘记,令人非常苦恼,怎么办呢?这时候,如果教師能像语文那样把知识点编制成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学生肯定会非常感兴趣,而且能长时间记忆。
[案例三]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中的正方体展开图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通过动手画一画,汇总出正方体展开图有11种之多,那么这么多种结果,我们如何更好地记住呢?大家小组讨论下。
生1:我根据面的排列方式分成四大类,其中“141”型有6种,“231”型有3种,“222”“33”型各有1种。
师:总结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把它编成一首诗歌?
(学生兴致非常高,每个人都尝试着写,最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以下诗句:
中间四个成一排,两边各一可任意。
二在三上露一端,三一相连一随意。
两两相连各错一,三个两排一对齐。)
教学正方体展开图时,学生很难全部记住11种结果,这时教师把展开图稍微整理一下,再指导学生编成朗朗上口的诗歌口诀,何愁记不住呢?
三、借助写景文章,化难为易
在语文课本中,出现许多写景文章,这些文章描写细腻、语句优美,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这些文章就能为数学教学提供许多优秀的素材。
[案例三]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教学片段
师: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习过《颐和园》,颐和园里景点多、景色美,其中最著名的是什么?
生1:长廊。
师:是的,长廊中蕴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比如,这条长廊有728米长,被分成273间,平均每间长约多少米?(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生2:728÷273≈2.67(米)。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几个数据。长廊的绿柱是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它的宽为45厘米,高为3.5米,走廊一边有274根绿柱,请问1根绿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所有绿柱的体积是多少?
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综合运用是五年级下册的重点和难点,把这个知识点融入熟悉的语文课文中,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总而言之,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克鲁普斯卡娅认为:“当孩子们理解了数学跟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时,数学便会复苏,变得引人入胜,从一个困难的学科变成一门有用的学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巧妙融入语文文本,丰富发展数学内涵,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