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之词类活用

2020-01-25闫清华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33期
关键词:词类动用现代汉语

闫清华

解题技巧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考查主要是利用翻译句子,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有时对文章内容的细节理解中也会考查到。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语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它的基本职能,充当了别的词类的语法现象。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固定的,活用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功能,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这种临时性的功能就不存在了。

词类活用是从词的语法角度来说的,所以我们既要注意积累课本中出现的常见词类活用,又要学会利用一定的语法知识推断、总结规律,加以理解。这里重点介绍两种词类活用的推断方法。

一、句子成分对比法

文言文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大致一致,特殊句式除外。句子成分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组织的。其中每一个句子成分都有固定词性的词语来充当。比如谓语一般由动词充当,那么处在谓语位置的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了。所以,可以通过对比文言与现代汉语句子的成分来判断词类活用。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数词活用为动词等类型。

1.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王天下。(《孟子》)(王:本为名词,在这里解释为统治,作动词用。)

对比现代汉语:统治天下。这里的“统治”就是谓语动词,“天下”是它的宾语。

规律1:名词连用,而名词间并非并列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处在谓语位置上的名词就得作动词解。

例2:今王鼓乐于此。(《庄暴见孟子》)(名词“鼓乐”临时活用为动词“击鼓奏乐”。)

对比现代汉语句子:现在我在山上唱歌。对译成文言就是:今吾歌于山。“于山”状语后置,“歌”处于谓语位置,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2:名词后紧接代词、处所名词或介宾短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

对比现代汉语句子:我愿意读书。能愿动词“愿意”后面接实意动词“读”。

规律3:名词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欲、能”等),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4: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当动词用。)

对比现代汉语:不劳而获、拍案而起,等等。

规律4:动词前用“而”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5:未云何龙。(《阿房宫赋》)(云:形成云,当动词。)

对比现代汉语:不好、不懂、无边无际、没关系……

“不”是副词,后面的只能跟形容词或动词。“无”“没”是动词,后面只能跟名词。

规律5:否定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6: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罾:本为名词,渔网,这里活用为动词,用网捕捞。)

对比现代汉语:“所+动词”构成的“所”字结构,是个名词性结构。如:“所说”“所思”“所闻”“所见”等。

规律6:“所”之后的名詞(形容词或者其他词)活用为动词。

例7: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指:指指点点;目:以目示意看着。)

对比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副词是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的。如:去年栽的树全都活了。

规律7:“皆”“都”等副词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中的状语经常是副词、形容词、介词结构和表示时间、处所的名词,一般名词不作状语,而古汉语的名词作状语就属于词类活用的临时意义了。常见的可分为四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

(2)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3)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例: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翅膀一样。)

(4)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规律:在文言文中,动词前面有名词,如果此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那一定活用作状语。

3.形容词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形容词一般作句子的定语,文言文中有时会临时用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这时形容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例:(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老”“幼”都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赡养孝敬、抚养教育”用。)

(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厚”“薄”皆为形容词,在这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用。)

(3)(项伯)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形容词“善”在这里处于谓语位置,当“与谁交好”来讲。)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例1:(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本是动词“到达”,这里临时用作名词,为“到达的人”。)

(2)兼百花之长。(《芙蕖》)(长:本是形容词,这里前面有了“百花”作定语,变成了名词“长处”了。)

对比现代汉语:那到达的人就更少了。(指示代词“那”限定名词“达到的人”。)

规律1:动词、形容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或有以助词“之”为标志的定语,那这个动词、形容词肯定是名词。

例2:老弱转乎沟壑。(《孟子谏邹穆公》)(老、弱:年老体弱的百姓,直接作主语。)

对比现代汉语:推举贤良有才的人。(“贤良有才”作人的定语,不会直接作宾语。)

规律2:动词、形容词直接作主语或宾语,肯定活用为名词了。

5.数词活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的数词一般作主语、宾语和定语。不会作动词使用,但在古汉语中数量词可活用为动词,这种情形比较少见。

例: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数词“一”直接作谓语,为动词“统一”。)

规律:数词直接处于谓语的位置上就用作了动词。

二、句意翻譯疏通法

就是依据文言文翻译中“达”的原则来判断词类活用的类型。“达”就是通顺,某个字直接译不通,多半就是活用,剩下的个别是通假。然后看这个词用什么形式通顺,就是什么活用。

此法主要可用于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等。

1.使动用法

(1)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使……为王。)

(2)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不及物动词类。

例: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惊:使……惊。)

②及物动词也有少量活用。

例:侯饮赵盾酒。(《左传》)(酒:使……饮酒。)规律:使动用法有时不一定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形式去语译。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即“使之活”,这里译为“救了他”更通顺。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绿:使……绿。)

(4)数词的使动用法

例: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战国策·楚策》)(一:使……统一。)

规律:直接按照词语原义去译,句子会不通,都是主语使得宾语怎么样,所以必须按照使动用法译才好。

2.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其父:即“以其父为宾客”,译为:把他当作客人。)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觉得奇怪。)

规律:主语把宾语看成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译为“以……为”。

3.为动用法

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哀:为……哀叹。)

规律: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可译为“为……”。

猜你喜欢

词类动用现代汉语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大学英语词类教学研究及启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研究
简析高中英语学习中名词动用的十种常见类型
认知语法下汉语词类划分的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