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面到立体
2020-01-25王小民
王小民
一篇好的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常常会让人百读不厌。所谓生动,是说描写具体鲜明,活灵活现;而所谓形象,则是指描绘惟妙惟肖,仿佛让人身临其境。那么,怎样才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呢?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描写要有画面感,或者说是使平面的文字“立体”起来。
还是举例来说吧。在作文中,我们有时需要描写场面和景物,用以展示背景或营造气氛。有些同学以为这些描写无关紧要,所以写清晨总是“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写热闹的街头也只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这样描写不能说不对,但如果总是千篇一律,就显得毫无特点,枯燥乏味了。很多时候,尽管我们所书写的文字看上去是平面的、静止的,但借助这些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却应该是新鲜独特、充满活力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立体”。很多作家的经典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比如曹文轩老师的小说《田螺》,开篇是这样描写的:
整整一个下午,小六顺就这么悄然无声地坐在土坡上的楝树下。此时,已是初夏天气,楝树上开出一片淡蓝如烟的小花。
六顺总能看见那片田野,也总能看见田野上拾田螺的何九。
田野很简单,尽是水田,水田间是水渠,那里面盛着大半下蓝晶晶的阴凉且又毫无动静的水。水面有些从田埂上垂下来的无言的草茎。田野里的秧苗尚未发棵壮大,田野就绿得很单薄,很没有力气。还未被秧叶遮住的水田,泛着清静的水光。偶尔有一棵楝树在地头的田埂上孤立地长着,顶着几片轻柔的云彩,却更衬起田野的空疏和寂寞。
且看,乡村的初夏,“简单”的田野,“毫无动静”的水田,“垂下来的无言的草茎”,“很单薄,很没有力气”的绿色,以及“孤立地长着”的楝树,营造出的是“空疏和寂寞”的气氛,而在如此背景下出场的两个人物——六顺和何九,将会演绎出怎样的一个故事,就很值得期待。在这里,描写的景物看上去似乎是静止的,但由于隐隐带着一种淡淡忧伤的感情色彩,于是“画面”在读者心头就有了“动感”,就变得“立体”起来。看来,景物一旦融入了情感,就凸显出独有的魅力了。
当然,场景的描写并不一定只是关注景物,有时通过人物的动态或是恰当的形容词,也能展示出不同寻常的画面。比如贾平凹先生的《风筝》当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這段文字的叙述是朴实无华的。“放风筝”的过程就像一段纪录片,展现的是一系列动态的“画面”。且不说风筝“凌空飞起”、“越飞越高”、“翩翩飞舞”,只看“我们”的喊叫与奔跑,就足已显现动感与活力了,而“飞快地”、“快活地”、“拼命地”等几个修饰的词语,更是把孩童的天真、欢快真切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有动作,有声音,又有情态的描摹,于是我们看到的这个场面,就有了“立体”的感觉。
所以,要想让你的文章表达得形象生动,就要努力写出“画面感”、“立体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时还需要借助修辞方法或多种表现手法。还是先来读读下面这段文字吧——
“北风猎猎吹人倒,千卉千葩尽枯槁。”冬风似刀,刀似冬风,寒气逼人,令人胆颤;或夜晚,或白昼,如大军过境,呼啸而来,铁马卷戟;如万马奔腾,尘土飞扬,聒噪耳际……当它袭来,小村的房顶上,那些试风旗率先嘶鸣起来,或呜咽,或悲鸣;或清脆,或响亮。似嫠妇夜哭,如壮士长啸。房顶上,那些未融化的积雪,更紧缩身躯,挤压得咯咯作响。狂风裹挟着残雪,或高亢,或低垂,飞扬着,打着旋儿,钻进行人的脖颈里,冰冷得让人低呼。日光躲闪到乌云背后,小心地藏匿起来。狂妄的冬风,更加肆虐。从早晨到傍晚,从黑夜到黎明,昏天暗地,肆无忌惮,仿佛要把这个小村庄一口吞噬掉。
这是一篇文章的选段,因为题目是《冬风》,所以文章入笔便引用诗句,表现冬风的猛烈和凶暴。文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冬风似刀”、“如大军过境”、“如壮士长啸”等,还有拟人,如“那些未融化的积雪,更紧缩身躯,挤压得咯咯作响”,还有对偶兼排比,如“或呜咽,或悲鸣;或清脆,或响亮”等;此外,不仅有正面描写“狂风裹挟着残雪,或高亢,或低垂,飞扬着,打着旋儿”,也有侧面烘托,如“那些试风旗率先嘶鸣起来”等,所有这些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都极力描写了冬风的狂妄与肆无忌惮。风本来是无形的,但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风的样子,听到了风的声音,也从风雪“钻进行人的脖颈里”感受到了风的寒冷刺骨,于是,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的、“立体”的感受,我们读出了冬风的“寒气逼人,令人胆颤”。
要想让你的描写具体可感、生动形象,还有一些别的方法,不过,尝试着借用绘画的手法,使得描写的事物富有“立体感”,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你不妨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