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鉴赏文学形象,领悟艺术魅力, 评价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2020-01-22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45期
关键词:书皮艺术

阅读指要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小说和散文,“鉴赏评价”是其必考内容,要求考生在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艺术魅力进行鉴赏,对作品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1.鉴赏文学形象

欣赏形象,首先要把握形象的特点。所谓特点,就是指有别于其他形象的特征。对于人物形象的鉴赏,考生应从人物的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切入,结合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来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情趣。对于事物、景物形象的鉴赏,考生要把握形象的外在特征(如形态、声音、色彩等)和内在品质(如内涵、本质、精神等),结合主题揭示其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其次,是分析形象的意义。形象一般都有表现主旨的作用,帮助人们认识、了解社会和人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寄托作者理想。考生可紧扣作品主旨进一步深挖形象的意义和价值。

2.领悟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指作品对读者的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要求考生依据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突出的艺术手法。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注意:(1)抓住各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快速找到鉴赏入口。如散文需重点赏析意象、意境、线索、语言的韵味、意趣以及各种表现方式和手法;小说则需关注人物、情节、环境及三者之间的关系。(2)明晰各类文学类文本中的艺术手法,对其一般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切忌堆积术语,空洞无物。

3.评价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观点和审美情趣进行思辨和评价的过程。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整体理解原文,同时调动关于作者创作风格和相关作品主题的知识储备。(2)反复品读富有哲理的句子,以及有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句子,体悟作品传递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3)正确分析艺术形象。透过人物刻画,揣摩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倾向,从而体会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思想感情。

考场文本

书 匠

◎葛 亮

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藝已经失传了。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老董说,咱们看秋去。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我问,橡碗是什么呢?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老董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选自《人民文学》2019年12期,有删改)

圈点评注

《书匠》塑造了一个真实可感、倔强认真的工匠形象——老董。通过语言、心理、动作等正面的细节描写,以及他人对老董评价的侧面描写,包括小龙的不理解、专家的怀疑、父亲善意的劝告,读者得以全方位把握人物形象。在与其他角色交往的过程中,老董的性格更加得到彰显。我们不仅看到了老董作为匠人技艺精湛、精益求精的一面,更探寻到了老董身上的一种脚踏实地的淡定,一种坚守原则、从不服输的倔强,一种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诸多要素共同凝聚成了老董匠人精神的内涵。小说语言平实,人物立体,插叙方法的使用使情节完整。主旨鲜明突出,引导考生感悟传统匠人恪守职业操守、坚持行业规矩的精神风范,与时代呼唤大国工匠的精神相呼应。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公老董并没有直接出场而是先在他人的话语中出现,让人们对人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运用“悬念”的技巧,形成情节的曲折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老董敢与权威专家叫板,体现其倔强、不服输的一面。但平时又能教“我”书法,带“我”看秋,与“我”相处融洽,说明老董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性格中有温和的一面。

C.老董带“我”出去,让“我”看到了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渲染了孤寂冷清的氛围,也暗示了老董在艰巨挑战面前的心理感受。

D.在追忆前辈的过程中,老董也生出关于自己多年工作的感慨。带孩子来这充满记忆的场所,有将工匠精神代代相传的意味。

2.《人民日报》曾发表评论文章《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其中写道:“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请结合小说,谈谈“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在这里具体指什么?

答:

【莫凡/供稿】

猜你喜欢

书皮艺术
森系布艺书皮
向“三无”塑料书皮说不
纸的艺术
四月新鲜事
创意书皮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