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中西,融贯古今:张世英
2020-01-22
做人,不是做一个按教条行事之人,而是要提高精神境界,做一个有“审美境界”、自然而然做应该之事的人。
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之际,百岁高龄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与世长辞。世纪老人以这样的告别方式,再次诠释了这位中国学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风范。
张世英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美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创立了“万有相通”的哲学体系,这是中国当代最具原创性的哲学体系之一。他的“人生四境界”说,是其“万有相通”的哲学在现实实践层面的具体落实和体现,是其运用自己的哲学思想探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国人理想人格建构、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路径的理论结晶。这一学说,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提供了深刻启迪。
完成了原创性哲学体系的建构后,张世英并没有停下研思的步伐。进入耄耋之年的他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从自己的哲学立场出发,深入分析比较中西方哲学文化,深入探讨当代中国哲学文化走向、当代中国人理想人格建构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出版了《觉醒的历程——中华精神现象学大纲》《中西文化与自我》等一系列著作。在去世前5个月,他不顾年老力衰,还应武汉大学哲学系之约,整理出版了《中西哲学对话:不同而相通》的比较哲学论集,为自己心爱的哲学事业、为当代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张世英先生的身上,理论品格与精神品格、治学与为人高度统一。他家的客厅中挂着他自撰和書写的条幅:“心游天地外,意在有无间。”这样一种“万有相通”“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是他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的生动体现。这种知行合一的人格风范,深深地感染和影响了每一个人。
求真务实 治学严谨 知行合一
在70余年的学术生涯中,张世英在哲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会通中西,构建了以“万有相通”为核心命题,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性哲学体系,为从哲学层面回应中国的时代课题,为当代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在国际学术舞台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创造性贡献,被学界誉为“中国西方哲学研究界的重要先驱者和导师”,为中国哲学界的未来发展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