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实践路径
2020-01-21李维
李维
摘要:乡村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变革、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第一资源。先天自然条件、教育供给水平、百姓的教育期待、学校变革活力等综合因素影响着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新时代,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外部保障是关键,促進乡村教师专业素养的自主提升是核心。重点在于认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困惑和客观要求,寻找有利的实践依托。可从基于课程体系建设、强化课程管理质量,基于专业教学反思、提炼教育实践智慧,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夯实文化认同基础,基于学校教育管理、提升综合协调素养,基于学校德育工作、发展资源创生能力,基于学校社区互动、深化社区参与水平等多个层面,为乡村教师积极能动的自主发展提供路径选择。
关键词: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实践路径
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教育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脱贫成效的日益凸显,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在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公平促进城乡社会公平的作用日益彰显。在此背景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重点在于增强教育软实力。实现这一任务,关键在教师。
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战略格局下,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和新要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实施使乡村教师的工作场域逐步优化、生活境遇逐步改善、薪资待遇逐步提高,但其专业生态依然存在较大问题。特别是在城乡地区教育质量存在差异、资源配置尚需均衡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最为突出、挑战也最为严峻。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更是解决乡村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发挥乡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乡村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取得专业成长已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内涵之一,对于乡村教育提质增效意义重大且尤为必要。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惑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在决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质量的同时,也关系着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化水平。当前,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受外部现有瓶颈条件的制约、缺乏内部激励保障两方面的现实困境的影响,极大阻碍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一)外部:现有瓶颈条件的制约
乡村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改革、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保障力量,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通过保基本、补短板、强弱项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乡村教育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基础和支持条件,稳步提高乡村教师综合地位和职业认同,从而进一步巩固发展乡村教师队伍的前进动力、专业潜力和发展活力,激发乡村教师扎根乡村、安心从教、潜心钻研、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前,学界围绕乡村学校办学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了相对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乡村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各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以及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维度均有深入研究;但总的来看,对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实践路径方面的探索相对不足。如果说职业活动空间是乡村教师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那么专业发展空间则是乡村教师生存条件的补充。从乡村学校的实际办学状况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支撑条件来看,乡村教师依靠外部保障获取专业提升的机会和空间仍有明显不足。同时,面对学生少、规模小、设施简陋、资源不足、师资短缺、家校疏远、交通不便、信息滞后、人文隔离、留守儿童多、家校互动难、结构性缺编等一系列问题,乡村学校较城镇地区的学校往往具有更多的教育复杂性,导致乡村教师工作复杂程度的提升,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困惑和难题。
(二)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保障
好的社会环境支持需要和乡村教师之间构建正向利益关联,而激励是调节乡村教师扎根乡村以及积极参与学习的有效变量。单纯依靠外部力量来驱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乡村教师专业素质的快速提升;但仍有一定局限性,往往难以在实践层面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全面支持和深入引动。一方面,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化程度低且进修机会少、课程设置不健全且课程实施低效、学校资源与师资改进能力不足等问题限制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和成效;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的教育复杂性赋予了乡村教师更多的工作依赖和特殊要求,传统培训内容对乡村教师专业实践的适用程度不高等问题引发乡村教师培训缺乏精准性、针对性、适切性,导致乡村教师在接受培训过程中难以形成充分的专业获得感和积极的学习体验。总的来看,外部条件制约、工作内容复杂、培训形式单一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学校是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场域。推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关键在于“内外兼修”,既需要通过当前的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形成外部保障,还需要激发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部动机和行为实践。其中,关键要运用好“乡村学校”这一有力空间和最佳平台,在乡村学校办学、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支持、引导、促进乡村教师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学校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教育管理、德育工作、文化建设、校本研修、家校互动等实践活动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构成要素和重要保障环节,也构成了促进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支持要素。
二、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价值定位
针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内外困境,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层面来看,关注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基于此,我们需要基于时代发展的需求,重新厘清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价值定位,找准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所在,才是激发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之策。
(一)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在需要
乡村教师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职业群体,是推动乡村学校建设改革和优质改进的核心力量,不仅担负着乡村地区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同样发挥着办好乡村教育进而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在这个意义上,乡村教师的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极为特殊,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教师队伍的必然选择。
然而,人民在教育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与教师队伍建设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在乡村表现得更为突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的任务在乡村更加艰巨繁重;推动教育走向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高效益的最大潜力在于乡村地区、最大动力在乡村教师。面对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新的要求,综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实践困惑,亟待形成自主型、内生式的发展方式来进一步解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系列难题。
(二)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实践要求
乡村教师是最了解乡村教育实践属性、乡村学校办学特点、乡村学生身心规律、乡村社会教育关系的“局内人”,是乡村教育改革和乡村学校改进的主导者、推动者、实践者。在专业实践中取得专业成长和自主发展不仅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和效益的现实需要,同样是提高乡村教师职业适应能力、增长乡村教师专业实践智慧的良好途径。在乡村学校特殊的场域文化内,形成以高度赋权的教师主导机制来释放乡村教师职业投入和专业实践的发展动力是推动乡村学校不断提高创新创造能力的必要举措,能够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推动乡村学校办学活力的持续提升和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不断强化。与此同时,乡村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够在弥补传统教师培训形式单一、内容滞后、适切性不足、针对性不够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乡村教师探索乡村教育实践、顺应乡村办学规律、深化乡村学校改革的积极效应,从而确立乡村教师在推动乡村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坚持以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为引领,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培养规律,综合乡村教育实际状况和现实需要,形成有利于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时空条件和实践机制是未来全面深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提高乡村教师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必要举措和重要方式,对解放和发展乡村教师的职业生产力和专业创造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三、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实践承载
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不仅需要内生力的驱动,也需要乡村学校特定资源要素所承载。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乡村教师自主发展本身内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实践承载主要包括乡村教师自主支持领域及逻辑理路两方面。
(一)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支持领域
乡村教师自主发展有赖于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支持系统的建立、形成、完善及其功能机制的运行与发挥,如何促进乡村教师自主发展,必须以乡村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内容维度、组织运行、管理方式等为基础,寻找有利于鄉村教师自主发展的增长点和着力点。乡村学校在社会关系网络、先天自然条件、教育资源供给、教师资源配置、信息文化流动、家长教育期待、学校运行方式、生源基本特征等方面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内容、定位的不同,需要乡村教师形成特定的适应能力和专业特点。总的来看,乡村学校办学通常关涉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塑造、学校教育管理、学生德育工作、学校社区互动等多个领域。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依托,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进的关键举措,校园文化塑造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学校教育管理是办学秩序的运行保障,学生德育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学校社区互动是优质办学的重要支撑。
(二)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逻辑思路
乡村教师自主发展重在要有自主发展意识,只有具备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厘清专业自主发展逻辑方向,才会产生从“生存型”教师转向“发展型”教师的可能性。乡村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工作样态和学校内部现有的激励措施等方面都是影响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因素。以上几个方面相互作用、深刻关联、彼此影响,成为乡村学校办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任何工作内容均需要以乡村教师的主体性教育实践和主导性活动实施为依托,任何工作内容的质量成效均反映着乡村教师的专业水平,是乡村教师道德素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教学机智、经验积累、职业情感、缄默智慧等多方面专业素养的综合体现。这就决定了审视乡村教师的自主发展必须以乡村学校办学特点和教育教学实际需要为基础,即乡村教师需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学校的实践要求、任务的具体性质、学生的现实差异等因素,以乡村学校办学的各个领域、各项内容为支撑,既能够形成专业成长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够形成专业素质的客观适应性,从而创造出有利于自主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在学校办学活动的具体层面来不断实现稳定持续的自我提升。
四、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乡村学校办学过程中,乡村教师专业自主的各个维度映衬着乡村学校是否符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各项条件,乡村教师能否在各个具体内容维度的教育实践中获得不同方面和层面的专业成长,最终形成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素养提升的多元合力。
(一)基于课程体系建设,强化课程管理质量
在乡村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定位、价值、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把握和处理。在乡村学校师资不足的前提下,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转化与组织加工,加强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整合实施,实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有效承接,落实三级课程的“主体化”“模块化”统整具有重要价值意义。为此,一是地方学校要基于所处特定的场域环境和文化关系,推动学校学科课程和学科实践的综合化,为丰富乡村教师自主探索课程管理的内在实践提供成长素材。二是要拉动乡村教师课程协调与整合,促进其课程领导力、组织力、整合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从而双向提高乡村学校课程建设的质量水平和乡村教师课程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基于专业教学反思,提炼教育实践智慧
教师专业教学的实践是理论创生的重要路径。基于专业教学反思提炼的教育实践智慧对于指导实践更具有现实意义。为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与改革过程中,立足课程管理能力的发展,不断加强校本研修和行动研究。一是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课程内容的认识与加工、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管理的调适与完善、师生互动的深化与提升中进行有利于自我成长和专业提升的内省反思、总结反思与交流反思。二是要深化专业教学实践,以此加强实践改进和理论创生,能够促进乡村教师教学机智、实践智慧、专业技能的综合成长,从而在学校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形成稳固而有效的成长机制。
(三)基于校园文化建设,夯实文化认同基础
校园文化塑造是学校建设隐性课程、彰显学校办学品质、塑造学校办学特色、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学校的文化塑造,需要正确认识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内在文化关系,加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学校与自然的广泛联系。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基于乡村优质特色文化要素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化学校的办学条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也能够在乡村文化资源向学校的迁移、吸收、整合过程中带动乡村教师资源管理能力、家校合作能力、社区参与能力、文化创新能力、社会融合能力的提升,从而构筑起广泛的办学文化基础和深刻的教育文化认同。基于此,一是要寻找与乡村学校相切合的学校文化。乡村学校可以立足本地特点寻找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作为乡村学校的文化。二是要通过一些内涵文化的学校活动促进乡村教师对学校的文化认同。在确立校园文化后,学校要基于自身文化设计相关内涵文化的活动,以教学活动及非教学活动的形式开展,并积极组织教师参与,让教师在活动中加强对学校的文化认同。
(四)基于学校教育管理,提升综合协调素养
学校管理是教育治理的关键所在, 提升学校教育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是当前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议题。在乡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办学基础薄弱、生源差异较大、人文地理环境相对特殊的情况下,乡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乡村教师需要承担多种任务、扮演多种角色来予以协调应对。一是要在正确认识学校办学定位、学生培养、课程实施、教育教学总体目标的基础上,着力增强教师从事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性地位、系统性能力和综合性素养。二是除了乡村教师自主优化调整学校教育管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外,还需要进一步赋予乡村教师更多、更大的自主权和主导权,拓展乡村教师从事学校管理和改革的创新创造空间,鼓励并支持乡村教师立足学校辦学实际,探索适应学校教学实践要求的管理方式和有益举措,从而激发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学校“局内人”的创造活力和变革能力。
(五)基于学校德育工作,发展资源创生能力
学校德育工作在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过程中极为重要,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对于深化学生道德认知、塑造道德情感、培育道德意志、优化道德行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者和道德文化的建设者,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者和道德养成的引领者。在乡村学校的德育管理和德育实践中,乡村教师需要充分把握乡村学校场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独特性,在落实国家德育要求、传播主流文化价值、转化核心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对学校所在社区的优质乡土文化和人文精神资源进行挖掘、吸收、组织和加工,使富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性的地域资源转化为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丰富学生道德成长的多样性。在这一过程中,推动优质地域文化的校本转化和课程融合是促进乡村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乡村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选择、组织和转化能力,也能够深化乡村教师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发展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能力,提升乡村教师的德育管理和实践能力。
(六)基于学校社区互动,深化社区参与水平
乡村学校与乡村社区具有“血脉相连”的历史文化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彼此渗透、相互依存,共同架构起特定社会网络中人、组织与文化之间的系统关联。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活动。一方面,乡村学校要基于自身条件,为乡村教师专业实践创设更多的外部条件、资源供给,便于后续社会多元参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提供。另一方面,乡村教师能够在深化学校与社区互动中不断强化自我的角色意识,发挥自我的角色功能,使自身从学校内部的“专职者”转变为乡村社区的“社会人”,在专业性的基础上发展社会性,在适应性的基础上增强融合性,从而更好地适应乡村学校的教育生活,提高乡村学校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亮奎.乡村教师专业生态问题的表现、成因及改变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17(6).
[2]杨清溪,邬志辉.校长领导力:乡村教育发展的新动能[J].教育发展研究,2018(24).
[3]任胜洪.论乡村教师发展的多维空间及其实践向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6).
[4]庄玉昆,褚远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建设[J].教育科学,2020(1).
[5]凌云志,邬志辉.基于核心素养的农村学校改进的思维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0).
[6]辛宪军.乡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8(1).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