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三字诀:思 诗 实
2020-01-21许凤菊
许凤菊
教师恰到好处的评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能创造出课堂教学艺术的佳境。课堂评价如何才能展现魔力呢?笔者提出“思、诗、实”三字诀。
一、思
“思”字诀是说评价要给学生设置一个两难的、矛盾的情境,以激发起真实的、辩证的思考,使思维处于积极、亢奋、活跃的状态,发展智慧。
一位老师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我们先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怎么理解就怎么读。
(第一名学生语调平淡,语速比较快。第二名是一个平时读书很好的学生,读得抑扬顿挫,读出了诗歌的韵味)
师:你赞同前面同学还是后面同学的朗读?
生(异口同声):后面。
师:为什么呢?
生:后一个同学读得更有古诗的韵味。
师:刚才两个同学都读得很好,但是我认为前面一个同学读得更好。(学生惊呼)你真正把这首诗学好了,就知道为什么了。
学生因困惑而生发疑问,因疑而思,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答案逐渐明朗。这种“矛盾——思辨——明晰”的过程是学生个体主动探究“知其所以然”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呈现了个体语文素养发展的轨迹。
再比如这堂课中的另一个片段。
生(齐读):“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师:这次我们就来品味一下“画中有诗”。我们来欣赏一幅图画吧。
(投影出示一幅寒江独钓图)
生(看着图画齐声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这就是“画中有诗”。我们再来欣赏一组画(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幅彩色山水画和一幅黑白山水画)。你觉得这首诗的味道更接近哪一幅画?为什么?
(学生争论不休)
师:究竟更像哪一幅我也说不清楚,还是让我们再深入地读读诗吧。
“我也说不清楚”,教师真的说不清楚吗?让学生的思维在激烈的争论中碰撞,点燃智慧,这才是教师的目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阅读。
二、诗
“诗”字诀是说评价语言应如诗一般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语言张力,营造诗意的课堂。
一位特级教师教《望月》(苏教版五下)“江面月景”一段时这样引导。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一下子就被这美丽的月夜迷住了,我仿佛感觉月亮像母亲一样亲切、温柔。沐浴月光,就像置身于母亲温暖的怀抱,让人心醉。
(生有感情齐读句子)
师: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这一段其他三个句子,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我仿佛看到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水中出现了千点万点的光斑,好似满天的繁星,调皮地跳动,令人神往。
…………
师:是啊,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江面上,像慈爱的母亲安详地给江面披上银纱,江面光斑闪烁,远处月色朦胧,怎不令人心醉。
学生的语言和智慧被教师诗意评价唤醒,在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学生实现了自身情感与文本精神及社会生活的深度共鸣,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了文化品位。
三、实
课堂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已经成为共识,教师的激励要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自然地流露,做到一个“实”字。
曾经听一位青年教师上《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五上),一个学生读“并且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一句时把“去”字漏了。他是怎么处理的呢?
师(走到这个孩子身边,轻轻俯下身):不要紧张,再读一遍,我相信你会读好的。
生:并且亲自到郊外考察历史的遗迹。
(学生仍然没读对,其他同学开始窃窃私语)
师(仍然很镇定):没关系,看清每一个字再读。
(学生第三遍、第四遍反而读得更差了)
(直到第六遍终于在同桌的提醒下读正确了,全班同学和老师都轻舒了一口气)
出现这种情况,我想教师应該用最坦诚的语言直接告诉他:“不要着急,你把这句话中的‘去字丢了,请你再读一遍。”这样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错误,提醒他下次注意,就是最好的呵护、最恰当的激励。“实”字诀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当下的学习环境,发自内心地真实评价,既不打击自尊,也不能纵容错误,真诚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课堂评价是一门艺术,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一部协奏曲,那么课堂评价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伴奏”,这个“伴奏”如能体现“思、诗、实”三字诀,就能保障协奏曲更动人心弦,更有震撼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阳山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