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2020-01-21吉淑芬
吉淑芬
教科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阵地,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它凝结着编者的重要教育理念和教育主张。新课标颁布之后,教师逐渐意识到教科书编者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隐性的对话主体。编者通过精心设计教材的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学系统、作业系统等,帮助师生教学语文,参与课堂对话。由此,语文教学活动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养成编者意识。
一、编者意识之意义所在
阅读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学生阅读以范文编选形式出现的语文教科书得以完成。教科书编者作为学科知识的供给者和语文技能的言说者,站位高,思考深。因此教师主动与编者对话,对于阅读教学具有极大意义。
首先,教师养成编者意识,一方面可以利用编者意图指导教学,另一方面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身份面对教科书,面对编者。这是教师与教科书编者的教育理念的交融与沟通,也是拒绝教学死板、单一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教学创新。
其次,对学生也是很有意义的。教师养成编者意识,一方面将会促进其教学方法的优化,不会盲目增加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教师就不迷信教材,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此外,从宏观上看,教师养成编者意识,是对话教学的必然要求,将促进对话教学的深入进行。教科书不再是绝对权威,是教学用的知识载体,是教师、学生、教科书编者平等对话的载体。
二、阅读教学中编者意识缺失的表现
(一)教学脱离教材
新课程改革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理念。有很多语文教师脱离语文教材进行教学,形成过度依赖教参、多媒体的习惯,这是对“用教材教”的极大误解。新课程改革倡导用教材教,这就更要求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编码”。显而易见,“用教材教”其实也是强调教师要具有编者意識。
(二)教师“目中无编者”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目中无编者”较为常见,编者的编写意图经常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在处理“略读”与“精读”课文时,这一问题表现得更明显。略读课文一直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存在,而很多一线的教师却没有这种意识,使得教科书中的“略读课文”没有发挥出该有的作用。部编版教材很明显地突出了“略读课文”的地位,这也是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
(三)教师对话意识淡薄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但是,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对选文改编、单元安排不作思考,对教材不进行二次整合。这种弊端不可忽视:一方面,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影响学生求知的态度;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教材,会使得教师忽视对其他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教学趣味性大打折扣,会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阅读教学中编者意识养成的策略
(一)学会与编者对话
面对教材,教师要有尊重、平等、创新的态度,要学会与编者对话。尊重是指教师要重视教科书,重视编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以自己为中心进行教学。平等是指教师与教科书编者地位平等,教师有权利对教科书有根据地予以怀疑与指正。创新是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科书进行整合,设计更为合理有趣的教学环节。
(二)引导学生与编者对话
1.借助单元导语
部编版教材的单元导语囊括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重要助学工具,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单元导语与编者对话。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强化编者意识。
2.借助课后习题
每篇课文后面的课后练习都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自测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课后习题体现着教科书编者对课文教学的价值追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通过课后练习了解编者意图,设置更加合理的教学流程,突出教学重点。
3.借助插图
教科书中的插图是教书编者精心选择的,是编者以一种形象的方式解读文本,是语文教科书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具有独特的辅助作用。教师要养成重视插图的习惯,并引导学生重视课文图片,这既可以提高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引导学生对话编者,把握编者意图。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