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信息技术之力,让阅读教学走向深处
2020-01-21孙振
孙振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激发兴趣、提升能力,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在这一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多地使用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的运用确实有很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不当使用信息技术的弊端也日益浮现。有时为了突出美观而呈现过量的图片,费时费力;教师为了课件的播放而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课件成了文本的复现,学生多数时间是对着课件而不是书本,课件反倒喧宾夺主……笔者自从参加课题研究以来,开始逐渐反思,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地发挥其辅助教学的功能?反复探索后,我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四性”原则。
一、情境性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要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要使阅读教学变得像磁石一样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就要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合学习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入情入境地阅读。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先播放西沙群岛的短视频:各种各样的鱼、成群结队的海龟、密集的鸟群。音乐和画面播放的同时再配上精练的导语,学生既领略了西沙群岛的奇特瑰丽,又得到了美的熏陶。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呼之欲出。我趁热打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游览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学生就容易带着兴趣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把生动感人的文字和适当的乐曲相结合进行感悟朗读,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与作者共悲共喜。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长相思》时,把江南愉悦轻快的曲子和边疆狂风呼啸的声音进行对比感悟,有效地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深切感受到边疆生活的苦寒、昔日欢乐幸福的家庭生活、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等。对比质疑,突出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样的教学案例,不胜枚举。
二、适时性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集形、声、色、光于一体,内容充实形象,极具吸引力。但阅读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过量的课件展示,本应充当辅助功能的多媒体课件却主宰着教师的“教”,喧宾夺主。这里就需要考虑课件介入的适时性。一般而言,当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所限而难以领悟文本时,抓准时机介入课件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教学《鹿角和鹿腿》时,如果学生对鹿“狮口逃生”这一环节的领悟不够深刻,就难以突破学生自主讲述故事这一难点。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适时地利用动画效果进行演示,再配以跌宕起伏的音乐,化静为动,化虚为实,把鹿“狮口逃生”的情节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深入他们的脑海。接着我让学生自愿上台,在特定的音乐声中练习讲故事,扣人心弦的音乐为学生能自主讲述故事作了充分的铺垫。
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树木抽出新的枝条。“抽出”一词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春天树木迅速而有力地发芽生长,表现了树木旺盛的生命力。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呢?这时便可介入多媒体教学,利用动画进行动态演示,把枝条快速钻出到奋力生长的过程再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领悟。这样的动画演示,与教师花费大量口舌讲解的效果相比,优势显而易见,教学重难点也顺势突破。
三、迁移性
对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妙词佳句、精彩片段,教师除了让学生熟读成诵以外,还可以在写作方法上进行迁移教学。由于受课堂时间和情境的限制,一时之间难以寻到合适的写作素材,此时,教师恰当地运用课件进行迁移训练,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就可以很好地达到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
特级教师管建刚执教《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围绕中心句把一段话写具体,接着紧抓“围绕”展开段落教学。如教学“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段时,作者围绕本段中心句从三个方面展开描写: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建筑、街道等,王宫花园里的巨大音乐符号。这些“围绕”环节的教学为课外迁移“对称之都——北京”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外迁移环节中,管老师先指导学生定好文章的中心句——北京是有名的对称之都。接着围绕文章的中心句铺展段落,再结合课件让学生观察北京的对称体现在哪些地方,然后具体指导每个段落要围绕中心句来写。管老师巧用了现代信息技術完成了课内到课外的完美迁移。
另外,阅读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还应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阅读平台。如,教学《蜜蜂》一课时,我先利用课件向学生介绍作者——法布尔,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以及他的著名作品《昆虫记》。在介绍作者的同时介绍了作品,利用多媒体这样一个窗口,很自然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随后,我又由教材引出《昆虫记》中其他一些动物的有趣描写,如《卷心菜毛虫》《蜘蛛的电报线》《螳螂》等,激发学生阅读课外篇章的兴趣。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的长处,巧妙地处理好了“走进文本”和“走出文本”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
四、美观性
课件的美观性是美育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一种呈现方式。好的课件不但能有效地呈现教学内容,还能使学生产生审美的愉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除公开课外的日常教学中,多数课件制作简单,缺乏美感。有的课件缺少母版的应用,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呈现,把文本内容单调地安放在空白的课件上,上课时,直接“照件宣科”;又或者是课件复杂得让人眼花缭乱,同一张课件上同时有许多小图标不停地闪烁,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播放方式单一,多是按顺序逐一播放,鲜少使用动画效果或插入超链接,难以对学生形成良性刺激,无法增强他们的有意注意。因此,课件的制作在实用的基础上还要注重美观,让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以求无形中实现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使学生的视觉、听觉、想象力和注意力得到强化和提高。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要努力做到慎用、精用,需选择恰当的时机呈现,更需要在注重美观的同时正确把握使用的“度”,不流于形式。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也一定会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案例的研究”(课题立项号:AH201807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