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表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2020-01-21胡艳燕
胡艳燕
一、加深理解记忆,提升语文素养
编演课本剧,对学生理解课文、加深记忆有很大的帮助。要编演好课本剧,学生就必须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理解内容,思索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应该如何塑造,从而选取对应的表演技巧突显人物性格特点。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模仿表演。笔者经常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鼓励他们模仿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强化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把握。
如统编版三年级《一块奶酪》中有一段描写蚂蚁队长发号施令的过程,“生气”“突然下令”“大叫”“突然一跺脚”等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很好地凸显了蚂蚁队长和小蚂蚁们当时的心理活动及性格特征。笔者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表演这个片段。他们兴趣浓厚,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上台表演也毫不逊色,将蚂蚁队长的神态、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小学教材中,可供学生模仿体验的片段俯拾皆是,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绘声绘色地表演出来,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提升言语能力,发挥想象创造
学生要将记叙性文章改编为剧本,就要求他们有将教材文字转化为人物对白的能力。若想将故事演绎得惟妙惟肖,还需结合故事主角的时代背景、身份、性格等创编人物对话。笔者指导学生编演苏教版四年级《公仪休拒收礼物》时,为丰富人物形象,让学生择取了《论语》中的名言加入老师公仪休和弟子子明的对话之中,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师者的严格要求和学生的恭谨好学。
公仪休:我可要考考你喽。(摸了摸胡子,略作思量)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子明:(自信满满,对答如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公仪休:智者乐水。
子明:仁者乐山。
公仪休:智者动。
子明:仁者静。
公仪休:智者乐。
子明:仁者寿。
一篇课文经过这样反复推敲创编出新的剧本,不仅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在想象创作中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作精神
在课本剧演出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发挥主观意志,依照剧情发展的需要而行动,可以把平日里受到约束的动作、不敢舒张的个性、难以实现的梦想统统表现出来。素来文静内向的孩子可以借此契机做一些夸张的动作,彰显出活泼的个性;而平时性格活泼的孩子则因排练时必需足够专注,借此获得身心的操控锻炼,颐养出恬静的气质。
课本剧的排演需要依靠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投入,方能取得成功。学生们要放弃以往的成见,协同合作,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也能逐步培养起来,进而提升人际沟通的能力与处理矛盾的技巧。
笔者曾带领学生参加区级课本剧比赛,四个小演员经常主动与笔者商讨人物语言,细化人物动作,让排练得以顺畅进行,很快达到理想的演出效果,最终取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小演员们说:“排练过程虽然紧张、辛苦,但充分锻炼了我们的舞台表现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由此可见,排演课本剧能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学会合作,遇见更美的自己。
四、塑造价值体系,提高审美情趣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难以摆脱灌输式教学(也就是说教)的怪圈。课本剧活动生动有趣,学生容易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绪,将自己代入角色,以安全距离投入情境去批判性地看待生命,反思生活,关怀社会,德育效果也将水到渠成。
例如笔者曾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花木兰》。剧中第一幕为“替父从军”,父亲花弧的慷慨激昂、花木兰的满腔热血,都深深地感染了排练的老师、学生。
课本剧故事中人物所遭受的困难与命运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者在排演过程中若能受到触动,产生正向的价值观,可谓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一名叫“昕羽”的女生在参加《我最难忘的经历》征文比赛时就结合排练经历谈道:“我虽然是小学生,却也可以和花木兰一样怀有一颗赤诚之心,从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课本剧表演可以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社会上不同岗位的行为、责任及感受,学习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课本剧表演还能使学生受到美的艺术熏陶。经常参与课本剧表演的学生能自觉地阅读文本,感悟文本美的语言,体悟角色美的心境,通过表演的形式,得到美的熏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終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课本剧这一学习形式不仅契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作为老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课本剧,积极开展课本剧活动,培养出具有良好文化修养、正确价值理念、深厚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