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2020-01-21宾瑶
摘 要:《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讽刺文学的代表作品,它的版本众多,所包含的序跋资料十分丰富。这些序跋资料揭示了《儒林外史》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创作主旨;品评了《儒林外史》真实、个性丰富、取之于现实又不同于现实的人物形象;分析了《儒林外史》绘声传神、“婉而多讽”、寓庄于谐、言浅意深的语言特色。序跋中的这些批评分析,对于后人研究《儒林外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林外史》 序跋 创作主旨 人物形象 语言特色
中国古典小说的序跋虽不如评点那样能对小说文本的创作主旨、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点评,但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序跋中,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小说序跋也有不少极具批评价值的观点。明清时期的小说序跋大都围绕小说的文本进行批评,其中包括对于小说创作主旨的揭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品评以及语言特色的分析,这些序跋对于后人解读中国古典小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儒林外史》的序跋对《儒林外史》创作主旨的揭示、人物的品评、写作语言的探讨三方面深入探究《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一、揭示小说创作主旨
一部小说的创作,首先要确定的是创作主旨。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什么思想情感?作者为何要表达这些思想情感?大多数序跋作者在撰写序跋的过程中探讨了这些问题,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序跋,又因为有些序跋作者和小说作者关系密切,因而研究这些序跋对于了解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儒林外史》序跋中对于小说创作主旨的探讨,许多序跋作者都做出了重要的阐释。清代闲斋老人在其《〈儒林外史〉序》中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a闲斋老人认为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是《儒林外史》肯定和否定人物与事件的局限:热衷功名富贵者必然无行;讲究文行出处者必然鄙夷功名富贵。在科举时代求取科名是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富贵的主要途径,但也往往是败坏文行出处的必然道路。这就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揭示了《儒林外史》表现的基本主旨思想:讽刺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功名富贵四字,是全书第一着眼处,故开口即叫破,却只轻轻点逗。以后千变万化,无非从此四个字现出地狱变相。”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回评》对于《儒林外史》主题思想的认识,与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中所揭示的主旨思想是一致的,即讽刺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此外,黄安谨在其《〈儒林外史〉序》中认为“其实作者之意为醒世计,非为骂世也”,黄富民的《〈儒林外史〉序》也认为有“嫉世救世之苦衷”,这是非常有见地的。吴敬梓的创作意图非“骂世”而是匡世,指摘与反对的不是制度的本身而是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通过讽刺揭露弊端最终希望整个社会能够完善起来。从《儒林外史》的序跋资料看,大家对于《儒林外史》创作意图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对封建科举制度弊端的深刻揭露。但是,序跋作者毕竟不是小说作者本人,很多序跋作者对小说的写作主旨研究多少都具有阶级或者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在《儒林外史》的序跋中,有些序跋作者对《儒林外史》创作主旨的认识不免存在曲解。闲斋老人在其《〈儒林外史〉序》中一方面正确地揭示了《儒林外史》意在批评科举制度扭曲社会和人文的基本思想,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影响,他错误地认为《儒林外史》的写作目的是“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惺园退士在其《〈儒林外史〉序》做出了“余惟是书善善恶恶,不背圣训”的评价,认为《儒林外史》“未始非世道人心之一助云尔”,一定程度上曲解了《儒林外史》的写作意义。
虽然有些序跋部分曲解了《儒林外史》的写作主旨,但也不能因此忽视了这些序跋对于后人研究《儒林外史》的史料价值。
二、品评小说人物形象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为中国文学史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这也是《儒林外史》的成功之处。许多序跋作者对这些经典的人物形象展开了深入分析,这使得后人在认识《儒林外史》经典人物形象时大有裨益。
(一)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描写,塑造人物的真实性格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典范,人物形象数量众多,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书中描写的人物注重还原人的真实面貌,对平凡生活的着墨凸显了平凡人的状态和性格。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写道:“摹写人物事故,即家常日用米盐琐屑,皆各穷神尽相,画工化工,合为一手,从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即通过极其平凡细小甚至近于琐碎的日常生活的描写,塑造了人物真实的性格,闲斋老人对《儒林外史》这一人物的刻画方法极为赞赏。同时,惺园退士《〈儒林外史〉序》言:“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肝,描其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盖人物乃人所共见,不容丝毫假借于其间。”刻画人物并非不能虚构,而是不容虚假。卧闲草本堂《〈儒林外史〉回评》第三十三回:“衡山之迂,少卿之狂,皆如玉之有瑕。美玉以无瑕为贵,而有瑕正见其为真玉。”人无完人,人物性格的不足之处才是客观真实的,尽力展现人物形象真实的一面是《儒林外史》成功塑造人物的秘诀之一。
(二)人物性格极具个性,避免类型化
《儒林外史》刻画了一幅庞大的士林群像,以儒士为主体描写对象,却做到了千人千面,各具个性,突出典型性但避免类型化。同样是假名士,也绝不雷同。“上文如杨执中、权勿用等人,绘声绘影,能令阅者拍案叫绝,以为铸鼎象物,至此真无以加矣。而孰知写到赵、景诸人,又另换一副笔墨,丝毫不与杨、权诸人同。”慎卿、少卿同是豪华公子,一个是“慷爽气”,一个是“呆串皮”,两人“自是不同”,“分毫不犯”。《儒林外史》摆脱人物性格类型化,丰富人物的个性,是其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如此高度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貌遺神取”,人物取之于现实,而又不同于现实
《天目山樵识语》对《儒林外史》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写作技巧做了精辟的概括:“描写世事,实情实理,不必确指其人,而遗貌取神,皆酬接中所频见,可以镜人,可以自镜。”《儒林外史》在塑造人物时,人物既来源于生活,符合生活的“情理”,又不同于生活,达到了“遗貌取神”b的境界;既概括了生活,不必确有其人,又有助于认识生活,认识自己。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也说道:“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清人黄安谨《〈儒林外史〉序》在《天目山樵识语》的基础上,对《儒林外史》人物的写实性和典型性做了更具体的分析。他指出《儒林外史》所描写的人物与现实中的人相比,有着“似是而非,似非而或是”的特点。这就概括了小说人物典型塑造的特点:来源于生活原型,但经过艺术创造和艺术构思后又不同于生活原型;艺术概括了现实中大量类似的人物的特征,但相较于现实人物更具有典型性和深刻性。因此,在《儒林外史》中出现了许多熟悉而陌生、平凡而独特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描写的是一幅封建社会士大夫、知识分子的百态图,其序跋作者大都能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紧握时代背景来分析人物形象。但不免也有些序跋作者对《儒林外史》人物刻画的认识和阐释存在一些局限。比如金和的《〈儒林外史〉跋》中说:“书中杜少卿乃先生自况,杜慎卿为青然先生。”并且认为作者的至交都能与《儒林外史》中的人物一一对应。金和对小说人物的解读虽然有些局限,却也独辟蹊径。
我们可以从这些序跋中得到许多分析《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启发,而序跋中论及的刻画小说人物形象的技巧,对我们理解小说人物形象以及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分析语言的特色
《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在语言艺术上也有很高的成就。炉火纯青的语言运用,让这部小说闪烁着历久弥新的艺术光辉。所以《儒林外史》的序跋作者除了对于《儒林外史》的主旨、人物形象有深入的探讨和阐述之外,对《儒林外史》在语言上的造诣也有很多论述。
(一)绘形传神
《儒林外史》惜墨如金,却能将人物形象的神情写入骨髓、入木三分。惺园退士在其《〈儒林外史〉序》也指出《儒林外史》的语言十分传神:“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象物,魑魅魍魉,毕现尺幅。”写“君子”,则“如睹道貌,如闻格言”;写“小人”,则“窥其肺肝,描其声态”,高度肯定了吴敬梓深入肺腑的洞察力和穿透力。正如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回评》所指:“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二)寓庄于谐
《儒林外史》笔调虽幽默诙谐,却因“作者之意为醒世之计”,所以吴敬梓“虽以谑语出之,其实处处也皆泪痕也”。《儒林外史》不仅仅是种种社会弊端的罗列和对封建社会某些丑恶的表象的讽刺,更写出了封建社会对人物品格、灵魂的荼毒和残害。如《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王玉辉以为老孺人为呆子,老孺人也以为王玉辉为呆子,两个呆子互相认为对方是呆子,滑稽有趣,着实令人捧腹大笑。《儒林外史》一方面运用幽默而诙谐的笔调引人发笑,另一方面又把封建制度残害人物品格和灵魂的深刻思考蕴含其中。
(三)“婉而多讽”
《儒林外史》以其高度的讽刺艺术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鲁迅曾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殆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犹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c卧贤草本堂《〈儒林外史〉回评》:“张静斋劝堆牛肉一段,偏偏说出刘老先生一则故事。席间宾主三人,侃侃而谈,毫无愧怍。阅者不问,而知此三人为极不通之品。此是作者绘风绘水手段。所谓直书其事,不加断语,其是非自见也。”吴敬梓不对人物做直接的褒贬评论,而是客观具体地描述人物的言行举动,让人物的穷形尽相在读者眼前展露无遗,达到“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的效果。《儒林外史》通过客观具体的生活图景暴露丑陋的人物和现象,不仅有深厚婉曲之味,而且富含讽刺艺术效果,做到了“婉曲”与讽刺的统一。
(四)言浅意深
吴敬梓生活在大厦将倾的封建社会末期,深受科举制度的迫害,看透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丑恶。《儒林外史》中许多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的警句其实都是他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控诉和揭露。如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回评》第二回批语“场中鬼跳是假梦,荀玫同榜乃真梦也。编于假梦说得凿凿可据,转以真梦为不足信。活活写出妄庸子心术性情。”第二十五回批语“‘死书二字,奇妙得未曾有。不但可为救时之良药,亦可为醒世之晨钟也”。这些警世之句,不乏深刻的哲理和思考,正如王仲麒所言:“不知其人作此书时,皆深极哀痛,血透纸背而成者也。”
结语
序跋文体短小,只能对小说文本三言两语、随性而发地进行评述,无法对小说进行详尽的分析。但不可否认的是,序跋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抒發了对《儒林外史》的所叹所感,对读者阅读《儒林外史》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序跋中,通过序跋作者对《儒林外史》文本的品评,我们可以了解到《儒林外史》的创作主旨,学习《儒林外史》塑造人物的写作技法和运用语言的艺术特色。可以说,这些序跋都是研究《儒林外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对于后人深入解读《儒林外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a 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版,第254页。(本文所引相关引文皆出自同一版本,不再另注)
b 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版,第135页。
c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版,第155—158页。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3] 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 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作 者: 宾瑶,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