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想引领课堂
2020-01-21林震民
林震民
【情景描述】
教师布置学生自学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画风筝实验中的“风筝简笔绘画”以及讨论富兰克林做实验所用的风筝部件和功能,从中感受主人公富兰克林的人物形象。
学生小组内自主讨论学习。开始,小组里有的学生在认真绘画,甚至有的小组学生用了水彩得到最佳的效果。大部分学生绘画停止时,已经用去了不少的学习时间。这时,有些小组匆匆商量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部件的功能,麻绳是“导电”还是“引电”;丝带是“防止电”还是“绝缘电”;铜钥匙是“发现电”还是“测试电”……当老师喊停时,最后一个问题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多数小组还未涉及。
在交流阶段,教师派一个小组为代表,评价了他们的绘画,并表扬了他们的绘画技艺,还让这组学生归纳各个部件的功能,而人物的形象多数学生只是泛泛而谈。整个环节教师没有让学生再次深入文本去阅读。
【现象分析】
整个教学环节,看似热闹,有小组自学,有绘画,也有讨论,可是学生徘徊在文本之外,真实投入语文阅读的时间十分有限,大量珍贵的课堂时间在学生的图画和闲聊中消逝了。纵观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激发,而是在随意地“滑行”。对“风筝实验”本身的理解没有到位,更难谈对“富兰克林”人物形象的把握。
语文教师应当着眼于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静默阅读中,让学生思维得以发散;在文本语句的分析和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师生、生生的交流碰撞中,让学生语文能力得到训练,言语智慧得到启迪。
【解决对策】
对于这个教学环节的改进,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富兰克林做的“风筝实验”为什么如此生动精彩?课文除了写出实验的经过,你还能读出他有什么样的“情感”吗?自读课文画出富兰克林情感变化的词句。
学生开始可能只会找到最后的“欣喜若狂”等词语,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耐心点拨。学生会发现作者描写在云海中的风筝就像“一叶小舟”,背后隐含着富兰克林对风筝的关注,对实验成败的担心。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怒发冲冠”等词的深意。本来“怒发冲冠”是描写人生气的样子,如今表现富兰克林内心的兴奋不已。这种情感学生可以从后面“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中的感叹号里阅读出来。在课堂层层推进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些形象的刻画为的是表现当时实验的紧张气氛,反映出富兰克林内心的情感变化,能够阅读出作者表現的“现场感”。
此外,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形象表达的效果。如,课文两处环境刻画是为了渲染紧张的气氛,与后文的“震惊世界”相呼应;描写富兰克林的“攥”“捉”“喊”等动作,也是在为这个“震惊世界”的实验营造一种气场,这种气场有的存在于现实,有的存在于内心。
通过这样的改进,这个片段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推进感”,学生在交流中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就会水到渠成了。
俞敏洪老师在一次演讲中说,青年人要有三个“想”,即理想、梦想和思想。我想这也适合我们当下的老师,尤其是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文字,是语言工具,更多的指向人文和思想。更重要的,我们要培养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并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一、整合思维,让课堂更加简约
整合思维背后凸显的是学生视角。特级教师薛法根提出“为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就是要在整合的基础上,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简约,让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启迪。教师要把一些相关联的内容加以整合,去掉细枝末节,直奔重要的内容、核心的问题。这样教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轻松,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更有实效。
二、板块教学,让课堂更富层次
板块教学,是有效教学理念下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明确板块设计的目标,一个板块解决一个核心的问题,而不是东敲一敲,西捶一捶。同时,板块与板块之间是有“联结”的,前一个板块为下一个板块做好铺垫。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有层次感,有“推进感”,学生思维才有深度。
三、写作意识,让课堂更具内涵
广大语文教师正深切地感受到,应当关注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后,会有运用语言表达的愿望,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写作,为学生语文学习打开一方天地。
语文教师的思想深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正像薛法根老师说的“教得完整不如学得充分”。我们相信有思想深度的语文教学之路,会走得更加敞亮,更加遥远!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