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家庭教育思想研究
2020-01-21龚慧兰
摘 要: 古村落是人类集聚而居的重要场所,古村落中遗留下来的家庭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浙江衢州江山5个古村落为例,主要集中在孝悌人伦、节俭持家、职业立身、诗书传家四个方面。当前,古村落不仅以自身特有的古风古貌受到当代社会的瞩目,其遗留下来的家庭教育思想也成为当代人感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古村落 家庭教育 文化内涵
古村落是人类集聚而居的重要场所,在古村落中产生的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理应受到保护,而其承载的古代人文精神更应为当代社会所秉承和借鉴,如古村落中遗留下来的家庭教育思想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古村落中的家规家训,是体现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这些家规家训大都是依靠家族世代传承,发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对现代公民道德养成、弘扬高尚的道德价值、构建新型的村规民约有重要意义。
浙西古城——衢州,是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有深厚悠久的儒家文化传统,自古以来民风淳朴,百姓崇德向上。其中古村落众多,截至2017年3月衢州地区的古村落被列入国家住建部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就有27个。这些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村中往往人才辈出、民风淳朴。其中衢州江山的5个中国传统古村落——廿八都镇枫溪村、花桥村、凤林镇的南坞村、石门镇清漾村、江山大陈乡大陈村更是别具特色。这些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其中有些家族传承数代甚至十数代,实属罕见。
但对古村落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理研究的工作目前还正处于探索阶段,特别是关于衢州传统古村落家庭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论文、著作均为空白。课题组试图通过对浙江衢州江山地区5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古村落现存家训、家规、家庭教育思想进行调查与解读,探寻传统古村落大家庭教育的特点及时代价值。
一、调查问卷基本情况与内容
本次调查重点共走访了江山地区5个传统古村落,发放200张调查问卷,回收195份,其中空白卷5份,有效问卷占95%。并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搜集古村落家庭教育思想相关信息,获得现存家训文集、口头家训内容等资料。调查对象年龄集中在16—60岁之间,有2.63%的居民认为无系统家庭教育思想, 97.37%的古村落居民认为自己受到过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以父母长辈言行教导为主,这说明日常口头教导是当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见表一)。
在190位调查对象中,73.68%的居民认为家庭教育思想对家庭的影响很大,22.11%的居民认为一般,4.21%的居民認为影响不大(见表二)。这也反映出当公民对家庭教育思想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在影响家庭教育思想传承与发展的几个因素中,关于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这一问题,学历初中及以下程度占87.89%,高中及中专占8.95%,大专及本科占3.16%,硕士及以上占0(见表三)。
由此可知在江山古村落地区,低学历层次的居民占主导地位,家庭教育思想的发展受到古村落居民文化程度的影响。现生活在古村落的大部分居民没有撰写过家训,主要还是传承祖辈父辈的言行以训诫子孙。在江山大陈村的40位调查对象中,92.5%的居民门口悬挂“我的家训”文字样式,文字较简单,如“善以待人、乐于助人”“继承祖德、善亲睦邻”等,这与该村近几年大力弘扬地方文化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说明,以往儒家系统的、带有较强理论性的家庭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中正日趋简单化、口语化。
在家庭结构这一选项中,“父母和独生子女”占20.53%,“父母和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占71.58%”,“三世同堂”占2.63%,“四世同堂”占0,“单亲家庭”3.16%,其他占2.1%。这也表明,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宗法制大家族瓦解,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已经不复存在,小家庭是当代社会居民的主要家庭结构。同时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的宗族大家都有系统、完整的家谱传世,如清漾村毛氏族人有《清漾毛氏族谱》、大陈村有《环山汪氏宗谱》、南坞村杨氏家族有《南峰家规》等,都较好地展现了当地大家族的家族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而小家庭则基本没有系统文字家谱、家训,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依靠口头相传。这可以看出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家庭教育思想传承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上,调查组对190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在11个选项中,选择“A.诚信友好,与人为善”占97.37%,选择“B.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占86.85%,选择“C.自力更生,勤劳肯干”占97.89% ,选择“D.为人处世,中庸之道”占1.58%,选择“E.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占85.79% ,选择“F.踏实做人,诚恳做事”占96.32%,选择“G.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占91.05%,选择“H.先人后己,无私奉献”占62.11%,选择“I.乐于助人,团结协作”占84.21%,选择“J.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占55.26%,选择“K.其他”占2.63%。这说明古村落家庭教育思想仍以道德教育为主,仁爱、责任、奉献、爱国、诚信、勤劳、朴素、助人等内容仍然在当代家庭教育思想中被传承,并且被大多数古村落居民认可。
二、浙江江山地区古村落家庭教育思想的文化内涵
(一)孝悌人伦
农耕文明时代,家庭教育思想侧重道德教养。家族中的长辈对家族后代的道德品质、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都有明确期待。尤其是孝悌人伦,是中华文化的最基本特征。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a意指孝悌是实现仁的根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家庭和谐、家族枝繁叶茂的前提。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孝悌内涵不断延伸,成为帝王治国方略的重要内容。所以在世家大族的家训中,普遍重视孝悌人伦,这是家族繁盛的重要因素,也是对中华几千年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
孝悌文化在江山地区传统古村落家庭教育思想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江山凤林镇南坞村《南峰家规》中有“敬父母”“和兄弟”二条。在“敬父母”条中,明确指出:“天地者,人生大父母,父母者。一家小天地,不能顺亲,便是逆天,故孝,重孝,为百行之首,万善之原,扬名显亲移以作忠,尚已然能和颜顺事,服劳奉养,不蹈世俗所谓五不孝,以贻父母爱,是亦克修子职,无忝所生者。父母之恩,吴天罔极,其念之哉。”在“敬父母”条中,南峰杨氏家族认为父母是与天地并齐之人,若违背父母,就是逆天而行,子女孝养父母是子女的本职,是对父母养育恩情的回报。同时在“和兄弟”条又指出:“兄弟皆父母遗体,《诗》曰:‘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又曰:‘式相好矣,无相尤矣,诚克笃天伦也。世人手足自戕,率由竟锱铢微利,听衽席谗言,遂尔互开嬚隙,渐生祸变。曾不思最难得兄弟,乃竟视若寇雠,同室操戈,此等之人,天伦灭绝,为名教之罪人,亦乡党所不齿,戒之戒之。”兄弟是和父母一样的至亲之人,兄弟为蝇头小利而生间隙,是礼教眼中的罪人。是乡里族人所鄙视的,告诫家族成员要戒之又戒。不仅在南坞村的《南峰家规》中有这样庄重而详细的论述,在江山的另一个中国传统古村落——石门清漾村,当地毛氏家族在《清漾毛氏族谱》的“宗范训戒”中同样有记录敬祖宗、孝父母、尊师长等内容。
除父母、兄弟关系,在江山地区中国传统古村落现存的家训、家规中,还谈及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何与邻为善、如何夫妇和睦、如何谦和待人、如何交友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家庭教育中被不断推广,通过文字训诫、上行下效等多种途径进行宣教,促进子孙后代优秀道德品质养成。正如钱穆先生所言:“一个大门第,决非全赖于外在之权势与财力,而能保泰持盈达于数百年之久;更非清虚与奢汰,所能使闺门雍睦,子弟循谨,维持此门户于不衰。当时极重家教门风,孝弟妇德,皆从两汉儒学传来。” b
(二)节俭持家
崇尚节俭也是江山地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家庭教育思想的一项内容。如南坞村的《南峰家规》中有“崇节俭”条:“《礼》曰:‘俗奢,示之以俭。俭盖美德也。寸丝半粒,常怀尤苦千辛,浪用轻挥,即属暴殄天物。故唐太宗教太子曰:‘汝知稼穑艰难,则常有斯饭店。范文正公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克。世人嗤节俭为鄙啬,而纨绔冶游,酒色浪费,甚且博簺呼卢,千金一掷,自谓豪侠者流,卒之家业落魄,无以聊生,徒为里闬所姗笑。可不戒哉,不可惧哉!”《南峰家规》在“崇节俭”这一条中引用唐太宗教子、范仲淹节俭美德之事告诫子孙要知祖宗稼穑之艰辛。《南峰阳居纪》 c一文中在谈及南峰杨氏一族时,更是指出节俭是南坞杨氏家族的重要特征:“吾南峰杨氏敦厚族也,相保相聚,歷数百年无以异,而且崇师儒以端士习,申孝悌以敦人伦,警游惰以勤本业,崇节俭以培风俗,隆祭祀以报先灵,吾知安斯土、善斯族,自兹以往,世世子孙更有不可易量者矣。”大陈乡的《家范条款》云:“冠、婚、丧、祭,称家之有无。古云,作法于俭,犹恐其奢。俭乃居家治生之美德。苟资力不足,勉强增饰,则割肉补疮,后将难继,可不慎欤?”大陈乡的《家范条款》则用割肉补疮的比喻阐明生活过度奢侈的危害,这些都是古村落大家庭教育家族子弟的极佳范例。同时,这种崇尚节俭的家庭教育思想还世代相传,比如,大陈村重视当代公民的家庭教育建设,课题组对江山大陈村的当地居民进行了走访,村中家家户户门口都悬挂家训格言——我们的家训,如“孝敬长辈,俭朴和善”“本分做人,踏实做事”“忠孝相传千载、勤俭教诲子孙”等。在收集到的40条家训语录中,有23条提及勤俭持家。这些家庭教育思想和以往的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略有不同,摒弃了传统家庭教育思想愚昧落后的一面,继承其积极进取的一面。
(三)职业立身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历来重视道德教化,江山地区的中国传统古村落家庭教育思想也是如此,道德教育一直是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家风、家规、家训作为是中国古代社会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表现符号形式。在家规、家训指引下,家族长辈对后辈进行精神熏陶、品格塑造、传递家族文化。但除了践行儒家“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要求外。在近代社会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家族子弟除了读书入仕为官,还有许多人参与到经济活动中,甚至有些家族子弟以成为一代儒商为终生志向。经商致富、光耀门楣,这是对以往重农抑商观念的纠正,这种新的价值评判标准也恰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反映。
大陈村《家范条款》中的“勤职业”一条中指出:“士为四民之首,业固精于勤也。其余,或务本,或逐末,各有职业。若入于游闲,不为失时误事,抑且破家荡业,戒之戒之!”士农工商四类职业中,士是最理想的职业,为四民之首。此外务农或者经商,亦是理想职业。告诫子孙切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在这种家庭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大陈乡出现一大批杰出人物,如汪而立、汪乃恕父子。汪而立倡设萃文会,汪乃恕承父志,兴办教育。不仅如此,清漾村的《家规八条》非常明确地指出,子孙若懒惰、偷盗,房长要实施惩罚,且父母不得袒护。族规戒律明确指出子孙必须勤职业,“士农工商务居一业。如有毫无职业,游惰好闲,衣食不给,势必流为盗贼,甚或放飘诱家,酿成巨祸。此种子弟无迹者,房长带祠惩治。有迹者,捆解,父兄毋得袒护。”家规、家训中关于对职业的规定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市农工商四类职业的观念变化,随着社会发展,当地古村落居民认识到谋生习业与科举应试同样重要,甚至可以为了立足谋生放弃科举,如龚时富在《汪公衍可传》中记载汪乃恕弃举子业从商的过程:“公生而岐嶷,性颖悟,童年就傅,讲四子书,即注意于治家理财之道,反复考问,务探其本。比失怙,时才十二龄耳,即能咨家事、理家政,周恭人止之曰:‘尔年尚稚,宜遵父遗命,以读书为急。公应之曰:‘儿家业稍裕,不幸少孤,母老当急治吾家,而以立名为后,且遵父遗命,可坐隳先人遗业乎。乃弃举子业,讲生财道,训农通商,经营弗懈。”d从汪乃恕与其母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当时汪氏后代对职业的理解,民国时期汪氏后人对科举的认识已经不像父辈,务实经世是汪氏家族的振兴法宝,这种务实家庭教育思想在晚清乃至民国变局中已经悄然兴起。但在务实从商的同时,汪氏族人还是不忘父辈遗命,“整理萃文以兴教育”e。
自科举考试废除后,古村落居民的职业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但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中的仁爱奉献、诚实守信等内容被传承下来,并继续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持续发挥影响。
(四)诗书传家
江山地区传统古村落中的地方大族,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思想传承,通过家书、勉子诗等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义廉耻等美德,并且为了维系家族的福祉绵长,这些家庭教育思想往往世代相传。家庭教育思想既是一个家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觉形成和长久奉行的道德规范,又对凝聚一个家庭、一个民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5个中国传统古村落——廿八都镇枫溪村、花桥村、凤林镇的南坞村、石门镇清漾村、江山大陈乡大陈村都普遍重视读书。崇学重教是这些古村落的共同特征。他们并非高门世族,经过几世发展,成为地方望族,都与诗书传家的家庭教育思想密不可分。他们重视读书,以期子孙后代能通过读书加强德行修养,进而能够世代簪缨、光耀门楣。
清漾村是江南毛氏发源地,名人辈出。在毛氏一族移居清漾村的1400年历史中,曾出过8个尚书和83个进士,宋代大词人毛滂,明代礼部、吏部、刑部三部尚书毛恺都出于此地。到现代,清漾依旧是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科技、教育、党政界名人。如一代国学大师,毛子水六岁即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等启蒙读物。八岁时,毛子水父亲辞去镇上塾馆教职,返清漾执教,毛子水遂从父学,开始诵习“四书”和《诗经》《书经》《左氏春秋》等典籍。毛子水先生在毛氏家族成员对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如何做官等方面就是一个范例。1970年,正值“文革”时期,毛子水给弟弟毛延武写信,仍念叨着儿子与弟弟要不忘“恕”道,不要喜欢假以辞色,教人难堪; 说是“因为只要是人,总难免无心之过,原是人性的自然流露,犯不着去斤斤计较”,并语重心长地告诉家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毛子水还将《曾文正家书》《了凡四训》《论语今注今译》等书寄给侄女毛季改,嘱咐她不忘做人的道理……
南坞村杨氏家族,世代崇尚儒学,耕读传家。明嘉靖年间,刑部尚书毛恺为南坞村题词“江阳望族”。明代浙闽总督部堂、兵部尚书兼理粮饷兼都察副都御史李芝芳又为之题词“清白家传,流芳百世”。杨氏一族能够绵延几百年,与家族崇师尊儒的教育思想有密切关系。该村建村之初,即创办学堂于峡山寺,南坞杨氏宗祠的内祠堂内赫然刻有“理学名宗”四个大字。自杨氏尹中公开始,有25人分别获取进士、举人、解元、廪生、岁贡生等功名,其中有些人分别官至御史、京府尹、刑部郎中、云南兵备道、大理寺左评事、知县等。续至当代,读书之风尚不减,地方名人甚众。
最典型的当属江山大陈村。该村汪氏族人重学,并为子孙读书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持。据《环山汪氏宗谱》记载,大陈汪氏后裔,挣钱有方,但他们赚到钱后,并非一味买田置房,而是将赚到的钱财部分用于兴办教育事业,希冀将后辈培养成一个“囊有金银、腹有经纶”的儒商。清同治十一年(1872), 在族长汪膏的带领下,大陈村设立萃文会,兴办萃文义塾,以“集族中子弟教育之”。在他的带动下,族中各房踊跃捐资,其子汪乃恕,“少年练事,宛有父风”,在其父百年后,继任萃文会事,热衷萃文会发展,同时订立《萃文会津贴留学简章》,奖励勤学家族优秀子弟,以保障祖先兴文助学的初衷得以延续和落实。《留学简章》规定本族学子从高小至高中,每人每年可获得 4—6 0元大洋的津贴;大学预科(含专门预科)至研究生,每人每年可获得 60—160元大洋的津贴;留学国外。从上述奖励或优惠,可见大陈汪氏族人崇学重教。大陈汪氏萃文会,自清同治十一年(1872)创兴以来,历经 三十七年从未间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创办江山初级师范学校、民办鹿溪初级中学、大陈农中,直至大陈乡中学。由于大陈汪氏族人薪火相传、坚持不懈,致使大陈地方人才辈出,代有簪缨,彪炳乡里。江山大陈村庄严凝重的“崇教重学儒家文化”,令世人对它刮目相看。
除了读书资助,汪氏家族对家族子弟的日常教育亦有严格的规定,制定《萃文课规》,对生童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习态度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每逢课期,与课者,务必辰刻即到,始免下午拮据之虑”。在这一条中,明确指出与课生童的学习时间为辰刻。对违反考试规定的行为也有具体的惩处措施,如“舆课者原求获益,无得尔我代作。苟先完卷,近暮而代人作诗者,现罚大钱一百文”。对考试成绩优异者,予以一定的奖励,“生童与课,卷凭山长评阅。取第一者,赏给笔资大钱四百文;第二,三百文;第三,二百文,小课一律”。
读书,对这些古村落中的家族而言,是保持家族长盛不衰的最主要方式,因此,古村落地方大族往往鼓励家族子弟博学嗜学、为家族子弟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鼓励其获得科举上的成功,这些都是家族世代簪缨、富甲一方的有力保障。
以上是浙江江山地区古村落家庭教育思想较为明显的四个特征。乡土中国,村落作为最基本组织形态与聚合细胞,既是农耕时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国人传统人文精神的载体。经过几百年風雨残存下来的古村落,不仅以自身特有的古风古貌持续受到当代社会的瞩目,其遗留下来的文化秉成也成为当代人感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古村落遗存大量家规、家训,是家族教育思想的微观载体,其精神根基是儒学。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一直是历朝历代统治者凝聚人心、和谐社会、发展经济、推动文明的理论依靠和精神动力。当下,这些寄寓着社会精英与民间智慧的传统家规家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度的血脉关联,依然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对乡村振兴、当代教育都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a 金良年:《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版,第1页。
b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310页。
cde叶朝海编著:《江山古村落》,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1月版,第288页,第17页,第17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9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浙江江山传统古村落家族教育思想调查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9SCG127”
作 者: 龚慧兰,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古代文化研究。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