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期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主题研究

2020-01-21宋淑凤孟繁红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

宋淑凤 孟繁红

摘 要:世界各国学者之所以为俄罗斯文学标上深沉厚重的符号,大部分原因在于亚细亚文化与拜占庭帝国文化、基督教文化在这片广袤北国土地上相遇,造就了俄罗斯的东西方文化色彩,俄罗斯人既保留了东方专制主义的顺从和奴性,又追求西方文化中的自由与浪漫。俄罗斯在很多方面都充满了矛盾,这一特点在文学领域体现得更为明显。圣彼得堡作为俄罗斯文化与艺术的中心之都,这个年轻城市从建立之初便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历经三百年的洗礼,几经沉浮,终于形成了独特的彼得堡主题文学。相比19世纪、20世纪的彼得堡文学,彼得堡主题在当今俄罗斯文学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俄罗斯文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结合彼得堡的历史背景以及彼得堡文学主题的形成历史,探究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主题。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 当代文学 彼得堡主题

文学诞生之时意在突破人类语言的表达极限,文学作品流传千古,让人在阅读时主动产生联想,引人深思,这一初衷便超越了文字本身。而文学与城市的联系也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风景之一,很少存在有这样的关系,文学创作依靠城市完成自己的艺术任务构建,而城市又承担起不同文学作品留下的印记,并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新旧文学作品的交汇枢纽。同一个城市在不同作者笔下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同一支笔也因城市的发展变迁产生不同的情绪。在世上诸多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城市里,圣彼得堡因其独特的创建初衷和承载深厚的历史变革,当之无愧地成为今人热衷研究的对象。

一、彼得堡历史背景

(一)彼得堡的建立

三百多年前,彼得大帝看中了一块毗邻波罗的海的沿海城市,即圣彼得堡,这座城市面积不大却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既为18世纪的俄国提供了连接欧洲的重要通道,又引领着俄国逐渐走向现代化,孕育出俄国独具特色的文学、哲学、经济、艺术、音乐、建筑等领域。在圣彼得堡建立之初,受到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城市布局呈放射状,严整而富于活力,整个城市直直矗立在港口,背靠山面对海。彼得大帝对建筑的审美标准很高,他毫不吝惜地请来了欧洲最尖端的建筑师在荒无人烟的沼泽地上艰难开发、规划,因此,圣彼得堡每一处建筑都堪称当时欧洲的上层建筑,整个城市都充斥着辉煌富丽的气息,引来了一大群俄国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文人贵族定居。随后,政治中心迁至彼得堡,俄国大帝励精图治,将圣彼得堡塑造为俄国的灵魂和教养,体现了俄国人心中真正向往的精神境界。

(二)彼得堡的动荡

圣彼得堡建立后近三百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动荡。在建立初期,圣彼得堡与莫斯科关于首都之间的争论持续不断,尽管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诋毁,圣彼得堡仍然在不断变化,其风格越来越丰富,色彩越来越绚丽。比起莫斯科以及其他城市,圣彼得堡虽然年轻,但在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上,无疑散发着惊人的光彩,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无论是列宁的十月革命发源地、苏联在此宣告成立,还是“二战”时期成为敌国争夺的目标、爆发了著名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又或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宣告解体,举国陷入恐慌,圣彼得堡都在炮火声、争辩声、改革声中默默承担着所有创伤,等待重现昔日风采。

(三)彼得堡的传承

直到今天,不再是首都的圣彼得堡仍然承担着俄罗斯文化、科研、艺术中心的重担。以往的放射格局完好保留,旧时街道与时期变迁带来的新型建筑之间的融合也别有风味。20世纪末,俄罗斯颁布了《列宁格勒市区及周边地区20年总体规划》,严格规范彼得堡的保护工作。21世纪初,重新焕发活力的彼得堡迎来了三百周年纪念日,这场热闹的纪念在俄罗斯人眼里无异于给这座城市加冕,不仅如此,市政府还根据彼得堡现有的建筑风格对新型建筑进行限制,维护整座城的特色与风貌,这是当今世界上众多历史名城中少见的待遇。时隔三百年,彼得大帝建城初衷中的“开放包容”“自由个性”的声音必将再次响彻在圣彼得堡城中,传承彼得堡的灵魂。

二、彼得堡文学印记

(一)黄金时代

文艺复兴在欧洲盛行不久后,于18世纪下半叶流传至俄罗斯,从此开启了俄罗斯文学历史上的盛大狂欢。古典主义、感伤主义、浪漫主义争先恐后地出现在当时的文坛,为俄罗斯文学灌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普希金是黄金时代的主要核心人物,他的出现使俄罗斯文学一跃成为世界文坛中令人瞩目的新星。在普希金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大段描述圣彼得堡的诗歌片段,抒发他对圣彼得堡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他在早期作品中曾这样赞美彼得堡:“岂不是在这里,世间的神祇自在逍遥?/这岂非俄国的敏诺娃庙堂?/这可不是美国的安乐乡?/那景色美丽的皇村花园?”

历史上伟大的作家谈论彼得堡时皆是怀着复杂矛盾的心情,普希金也不例外,在普希金笔下,从最初单纯赞美圣彼得堡风景,到逐渐将视线聚焦于圣彼得堡贫困潦倒的底层百姓,圣彼得堡的繁荣昌盛使他迷恋、赞美。而面对贫穷人家艰难度日又使他萌生愤恨,普希金在这爱恨交织中不断挣扎,既赞叹又排斥。《青铜骑士》中通篇讲述沙皇统治与国民之间的冲突,既讴歌了彼得大帝建立圣彼得堡的辉煌繁荣,随即又笔锋一转提到洪水泛滥使得小人物叶甫盖尼陷入悲惨遭遇,贫苦青年惨死在民族精神的雕塑前。这种以小人物的视角看待圣彼得堡这一形象的文学作品比较常见,从中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圣彼得堡的建立以及辉煌与背后成千上万牺牲的底层人民密不可分,贵族的奢华与被压迫的底层阶级构成了当时全部的圣彼得堡。

(二)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诞生于19世纪末,持续到20世纪初,距离黄金时代的衰落已有半个多世纪。白银时代萌生了一大群诗歌流派,象征主义、阿克梅主义和未来主义相继出现,与黄金时代相对应,白银时代的作家同样通过描述彼得堡来折射当时的社会现状。其中较为著名的代表作为安德烈·别雷的《彼得堡》,不难看出,《彼得堡》全文正是《青铜骑士》思想的延续,除却普希金的浪漫主义,别雷用极具个人特色的意识流手法描写了在俄国第一次民主主义时期圣彼得堡短短十天內发生的事情。文中两条交织的线索推动了小说故事的发展,贵族父子之间的对立和被利用的恐怖主义谋杀案背后,都体现了随着革命浪潮的发展彼得堡居民的生存状态:故事背景源于1905年革命前后,主人公尼古拉代表着对革命事业产生思想动荡与不坚定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他既热情盼望着社会改革,又认清了革命的残酷与现实,遂而心灵疲惫,将希望寄托于神话传说中。毫无疑问,知识青年是最能代表社会发展状况的具体形象。彼得堡在当时经过一系列的革命、工人罢工等动乱,已然不复当年的繁荣昌盛。“革命”一词令俄国人疯狂着迷,革命的疯狂冷酷动摇着青年的立场,革命的崇高又迫使青年渴求从中得到解救。正如赫尔岑在《莫斯科与彼得堡》一文中所提到的:“在彼得堡的命运中总有某种悲剧的、不明了的伟大的东西。”

三、当代俄罗斯文学中的彼得堡

文学作品被世界认同大多来自于为个体、为社会、为时代所发声,除此以外,文学作品还要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20世纪末的俄罗斯文学界,正处在苏联解体前后。1985年4月,苏联当局宣布实行改革,提出公开性和民主化的口号。社会文学各派斗争也从以往的暗潮涌动直接表面化,文学价值发生巨大的改变,自由派与传统派两大派别处处针锋相对。苏联解体后各种文学思想纷纷解禁,随着世界文学的浪潮席卷而至,俄罗斯文学重新回归世界文学之中。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也与现实主义文学瓜分天下,随着人们开始冷静观察社会局势,文学的两大派别逐渐相互交融渗透,至此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更加异彩纷呈,大量自传体裁与青年自白小说广泛发展,因此20世纪末的俄罗斯文学主要内容是聚焦时代的历史问题、文化问题和哲学问题等。

正如学者尤·洛特曼所说:“与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相比,对于自我的看法,对于俄罗斯文化来说是首要的和基础性的。”世纪之交难免会出现大量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这样的变迁容易使人迸发出创作的冲动与激情。不仅如此,当代俄罗斯文人大多表现得忧郁,为了延续被中断的黄金时代与白银时代,俄罗斯文人不得不探索突破口,试图建立新的艺术启蒙。学者格尼斯曾这样描绘当代俄罗斯文学:“随着地球1/6的陆地上几代人高居自然统治地位的文化模式的溃败,俄罗斯文化完全走向当代性的突破,俄罗斯作家除了成为一个当代作家,已别无出路。”巧妙的是,与这句话相呼应,学者马卡宁的《地下人,或当代英雄》讲述的正是一位年近半百的作家经过一系列打击的故事,故事中主人公的境遇影射着当代俄罗斯每一個人的生存境遇,这恐怕也是一部当代俄罗斯文学现状所催生的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俄国文学界习惯于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崭露头角的作家称为第三代作家,这部分作家纷纷在探寻当代俄国文学的认同感,并随之创建了“地下文学”“先锋文学”“另类文学”和“实验小说”等派别。与以往的经典创作不同的是,这些后现代主义创作完全颠覆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并与经典作家划清了界限。这些新型文学主体很快成为当时俄罗斯文坛关注的焦点,塔吉亚娜·托尔斯泰娅正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

塔吉亚娜·托尔斯泰娅活跃于1983年至1998年,在这短短的十五年间她发表了二十余部短篇小说,而这十五年正是俄罗斯凭借后现代主义文学向前发展的关键时期。苏联解体前期,西方思潮纷至沓来,有关于文学体裁的政策管制逐渐松动,致使文坛中揭示俄罗斯社会现实、关注小人物生存状况的作品越来越多,托尔斯泰娅同样致力于此。她的作品尽管偏离经典,但很容易在阅读中感受到以往的经典气息,虽然全篇充斥着揶揄与调侃的语气,却并不影响其所要表达的情感。托尔斯泰娅所写的小说都是以市井社会的小人物为主人公,凭借女性视角深入探索生活,细腻描写出了人性的美丑与善恶。令人惊叹的是,托尔斯泰娅常常用极具活力、多彩的文字描写不起眼的小人物,不仅是在人物构造上充斥着强烈的对比,在许多情景描述中,托尔斯泰娅也始终贯穿这样的写法,用寡淡之词写欢乐之情,用狂欢之句书哀愁气氛。随时随地可见的词与意的对比,颇具有后现代看似随意散漫实则滑稽讽刺的风格。

在关于彼得堡主题的塑造中,托尔斯泰娅在作品《奥科尔维里河》中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奥科尔维里河》讲述的是一位名为西缅奥洛夫的中年单身汉,他暗自倾慕过气女歌星维拉,每天依靠听维拉的旧唱片生存。在西缅奥洛夫心中,维拉早已不在人世,他将其想象为住在彼得堡郊外奥科尔维里河岸边的年轻女郎。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得知维拉还活着,这位中年单身汉决定去拜访昔日的歌星,却意外发现了维拉粗俗平庸的一面,导致多年梦想破灭,这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噩梦。

西缅奥洛夫是一个生活贫穷、地位低微、用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弥补心理缺失的贫穷小人物,面对彼得堡这座城市时,西缅奥洛夫竟然将其想象成“彼得大帝的阴险预谋”,并频繁用“高大突兀”“张牙舞爪”“高举造船的利斧”等词展现出当时彼得堡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使底层人民安居乐业,反而处处担惊受怕、饱受摧残。托尔斯泰娅在描写西缅奥洛夫所想象的维拉时,提到“就让她戴上长手套,沿着这条石马路,轻盈地并拢双脚,穿着圆头黑皮鞋,后面配着像苹果一样的脚后跟,迈着纤细的步伐,带着小圆帽,下面附着面纱,穿过已经停息的彼得堡清晨常有的小细雨,而且,在这种场合下,漂浮着天蓝色的迷雾”。西缅奥洛夫将维拉看作能够拯救自己的仙女,依靠自己对她的幻想获得精神救赎,同时他也将自己想象成她忠实的骑士,认为自己与维拉应当是美好爱情的典范。尽管西缅奥洛夫深知自己与维拉之间不可能,但仍然坚持幻想,直到被残酷的现实击碎——现实中的维拉并非想象中的年轻娇小且拥有纤细轻盈的双脚,而是面色红润、黄头发,十分健壮,甚至在豪放饮酒后发出浑厚的爽朗笑声。托尔斯泰娅在文中这样描写梦碎后的西缅奥洛夫:“他踩碎了奥科尔维里河河边的灰色高楼,摧毁了带有塔楼的跨桥,扔掉了锁链,将垃圾一股脑地倾泻到了清澈的河中,当河水又一次找到了新的航道,楼房也仍然固执的矗立在废墟中。”

托尔斯泰娅极其擅长营造梦想与现实的冲突,而在《奥科尔维里河》中,这场冲突建立在彼得堡初秋的背景中,将主人公暗喻为当代寻梦者,文中主人公所臆想的美梦恰恰正是彼得堡寻梦者每天活在自己想象的城市与美梦中,稍有不慎便在现实中粉碎了所有的梦想。西缅奥洛夫幻想的维拉,给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气,弥补了他贫苦艰难度日的孤独感,幻想世界让西缅奥洛夫找到了继续贫困度日的勇气和借口——“他觉得单独一个人居住在狭小的斗室更好,因为这刚好可以让他和维拉独处”,这种幻想与普希金在《青铜骑士》中呈现的贫苦青年叶甫盖尼在彼得大帝雕塑前的场景如出一辙。苏联的解体,无论对传统派作家,还是对自由派作家而言都是巨大的震动。俄国历来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苏维埃时代更是提升了俄国的世界地位,尽管苏维埃时代饱受部分国民非议,但俄国人普遍存在的强国意识仍然完好地维持下来,且愈发厚重。突如其来的解体让俄国人一直以来自豪的强国情结失去依靠,举国上下瞬间失落,文学界充斥着一股失望与不安,沮丧之情溢出字里行间,有不少知名作家在时政报刊上进行反思和争辩,也有文人试图安抚世人情绪。彼得堡作为俄国多次重要历史改革的见证者,作为俄国精神文化的重要支柱,在解体中再一次经历了以往改革前的苦闷氛围,承载多年的文学烙印也开始暗自发烫。托尔斯泰娅创作的《奥科尔维里河》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彼得堡创建了一个童话王国,让人们在王国中做尽美梦,弥补心里的不平衡后,回到现实。她的作品从不参与时政讨论,也不会在小说中教育善恶,相反,她只是一个观察者,用病态的幻想弥补心理缺失的贫穷小人物,在梦碎后也不会给主人公提供出路。恰恰是这样的写作方式才得以在小说中塑造一个又一个完整的正常人,也较为写实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当时的彼得堡各个阶层人民疲于奔命的生活景象。

四、结语

圣彼得堡之所以能够在俄罗斯文学中兼具极其重要的角色,其原因大致在于彼得堡这座城市所象征的俄罗斯精神。除却极其复杂的地理空间意义与丰富的建筑风格,彼得堡这座城市带给我们的总是惊喜。不论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还是当代文坛,我们相信彼得堡这座城市在俄罗斯文人眼中并不仅仅是一座繁荣昌盛的北国都市,而是肩负着俄罗斯过去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并将在未来发展中继续秉承这份荣誉、负重前行的巨人。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格兰茨, 米慧. 20世纪末21世纪初俄罗斯文学的经典化進程[J]. 俄罗斯文艺, 2016(10).

[2] 耿海英. 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莫斯科与彼得堡[J]. 中州大学学报, 2016(12).

[3] 周朝虹. 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俄罗斯诗歌中的彼得堡城市形象[J]. 中国俄语教学, 2015(5).

[4] 傅兴寰. 俄罗斯文学城市文本的代码系统——以彼得堡文本为例[J]. 中国俄语教学, 2017 (10).

[5] 杨明明. 从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彼得堡文艺学派的民族性诉求[J]. 当代外国文学, 2017(10).

[6] 李珊珊. 探寻《彼得堡》的神秘色彩——小议《彼得堡》中的叙述技巧[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12).

[7] 郑永旺.文明的对撞:俄罗斯文学中的高加索主题[J]. 俄罗斯文艺, 2014(10).

[8] 曹慧霆. 圣彼得堡的历史传承与城市活力[J]. 党政论坛(干部文摘), 2015(8).

[9] 相曦瑀. 俄罗斯文艺复兴成因过程及其历史意义[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1).

[10] 孟繁红. 普希金和果戈理的彼得堡文本意象特征探析[J].名作欣赏, 2016(6).

[11] 宋淑凤.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诗学研究[J].山海经(故事), 2016(1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新彼得堡诗学的现状与发展研究》(18WWE577)成果之一

作 者: 宋淑凤,黑河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孟繁红,黑河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
经济全球化与当代文学的民族性特点
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经典化
论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1949年后的中国文学》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启蒙思想
媒介文化思潮与当代文学观念探讨
情感休闲文化与当代文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