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类高校摄影课程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020-01-20沈毅
沈毅
摘 要:摄影作为一门图像艺术,具有便捷性和广泛性的特征,贴合当下时代发展的需求。文章从引导、提高、运用几个维度展开,探讨艺术类高校摄影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摄影课程;审美能力
一、摄影的便捷性和广泛性优势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摄影是一门具有便捷性的图像艺术,可以快速将所要表现的事物记录下来,不仅是具体的事物,拍摄者所要表达的主观的情感也蕴含其中。摄影课程的便捷性体现在可以快速直观地进行传达与沟通,尤其是就表现画面的时间成本而言,相比传统绘画课程,大大降低了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课程中可以很快捷地表达出学生当下的观念以及审美能力,课程中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相关技能都可以及时有效地进行反馈,为摄影课程中师生间的互动带来了便捷的同时提高了反馈的效率。同时,摄影课程可以和传统绘画课程互为补充,从不同的侧重点来共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类高校在摄影课程中以审美的探究为方向进行学习,一方面要对摄影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另一方面还要通过练习掌握实际的拍摄技巧以及审美能力。通过摄影课程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通过设定拍摄主题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的课程开设过程中各艺术类高校可结合各自院校的办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培养。
通过摄影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广泛性。摄影在当今社会运用的范围很广,小到手机拍摄照片发发朋友圈,晒晒自己周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漂亮的风景、好吃的和好玩的事物,大到一些专业摄影如《国家地理》杂志上的精美图片、大型商业广告的海报拍摄、高科技摄影等。可以说摄影无处不在,拍出好照片甚至能成为个人的名片,因此,上好这门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码摄影十分普及的当下,记录影像信息只需选择合适的数码设备进行拍摄,并根据不同的参数进行设置,比如可以多拍摄几幅照片并从中优选出最适合的照片,也可以进行后期的制作使同样的画面通过色彩的变换以及构图的调整等方式,可以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艺术类高校在摄影课程中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将日常生活中可能微不足道的事物,通过改变拍摄视角的方式或独特的主观表现能力进行塑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通过摄影课程提高学生认知审美能力
摄影课中对于审美能力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美的解读来达成。比如,摄影作品以图片形式呈现出来,先要识别图中的内容,包括所呈现的事物各个方面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其中所传递出的情感和观念。这些事物以不同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好坏与否是要通过主观判断进行评判的。那么,评判标准的价值观是否正确,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识形态和本能的视觉习惯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较为广泛,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作为引导。引导学生提高认知审美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要根据不同院校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需要的标准。这个过程中要善于通过互动的方式进行引导,对于学生的反馈和意见进行整理,并给予答复。这样做可以提高课堂授课的效率并能很好地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同时,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学习摄影理论了解到为什么这么拍以及这么拍的好处是什么等等。运用理论对优秀的摄影作品进行解读,思考拍摄者在拍摄时审美的构思以及这种构思是如何达成的,分析的时候应根据不同的侧重点展开。例如:纪实摄影对于构图和光线的要求不是太高,主要是要记录当下所发生的事情,对于信息的记录是重点,可以是具体的场景或场景中人物的状态等;而在拍摄人物特写时或者是在产品宣传上,就对光线以及构图等的把控要求很高。因此,不同的题材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分析时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三、通过摄影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来提高的,经过训练的思维可以更直观地发现美。美其实无处不在,通过发现美以及捕捉美的瞬间,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美的感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表达一定的观点通常会进行举例说明,举例可以采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为了在摄影课程中快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直观的方式是看摄影家拍摄的照片或是播放相关优秀的视频,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和学习,感悟其中的原理并在过程中产生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艺术类学生对于审美具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在艺考过程中学习到的关于比例的关系、透视的关系、色彩搭配的原理等,这些都是审美的基础。要想引导使之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需要不同的课程相互补充,摄影课程也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例如,在課堂学习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如何判断审美的要素,学生认为是什么因素使得画面看起来那么优美,是事物间的比例关系、画面中的黄金分割方式、色彩搭配的协调性,还是画面中那感人的瞬间,通过这样的探讨可以很好地和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针对一个得到多数人认同的命题,探讨少数人不认同的因素有哪些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能产生美感。也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书籍或者网络寻找出不同形式的美,可以是次序感的美,可以是抽象的美,可以是科技感的美,可以是均衡的美,也可以是随机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美,还可以是具象的美、质朴的美以及失衡的美等对立面的美。
四、摄影课程中审美能力的运用
(一)审美的表达
审美的表达多种多样,应根据不同的题材和出发点来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比如,纪实摄影中表现人物的要点在于对人和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并通过对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选择适当的时机用镜头来凝固历史的瞬间。纪实摄影的特点是通过朴实的镜头语言来还原真实的事件并和观者产生共鸣。这类摄影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能体现出人文的关怀或是见证历史光辉的时刻。在拍摄具有动感的画面时,可以是凝固的瞬间表达,也可以是在连拍模式下的一组动态的轨迹效果。对于转瞬即逝的动态事物而言,人的视觉能力具有局限性,但摄影器材的特性可以记录下这个瞬间。因此,摄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是视觉的延伸,这也是摄影的魅力所在。
摄影中审美的表达可以是纪实摄影中引导视觉的焦点,也可以是捕捉动态的瞬间。特别是对于艺术类的学生而言,将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事物通过美的方式进行呈现,将构图、色彩、比例关系等多种要素进行协调,使之符合拍摄要求。同时,根据不同题材来自由发挥想象力,在摄影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对审美的表达能力,并在学习摄影理论和实际拍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身所特有的一种审美表达方式。
(二)审美的升华
通过摄影课程对审美能力进行提升后,还应将其升华成为对美的感知能力。虽然摄影本身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被摄物体的记录,但通过主观选择可以找到或者创造出更适合拍摄的表达方式。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审美能力的本身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摄影设备所不能带来的,可以说人为的因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能够拍摄出优美的画面主要是由拍摄者的审美能力所决定的。在摄影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尝试拍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以及不同的后期处理方式,将所学到的知识综合运用,同时,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摄影同样需要实践来达成,不仅要熟悉拍摄工具,还要学会相关的摄影技巧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通过大量的练习,去体会并表达出想要赋予作品的美感,这是摄影课程中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结语
在艺术类高校的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艺术类学生基本素养达成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摄影技巧,还要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只是强调摄影的技巧,就不能獲得有内涵、有韵味的作品,只是关注审美而忽视了拍摄技巧也是不可取的。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成果,应处理好拍摄技巧、理论和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使之互为补充并相互融合。
参考文献:
[1]巴恩博.摄影的艺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高觉.观察与发现(摄影必修课)[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9.
[3]中国摄影家协会理论研究部.新传播环境下的摄影[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12.
[4]王欢.“自媒体”时代的手机摄影课程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19(4):109-111.
[5]孙怡华.学生审美能力在高职摄影教学中的培养[J].传媒论坛,2019(20):175.
[6]李佳龙.高校摄影课程与艺术设计课程间互助性关系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11):281.
作者单位: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