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推进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迈入新境界
2020-01-20李万全董晓玲
李万全 ,董晓玲 ,戚 忠
(青海省水土保持中心,青海 西宁 810001)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位于北纬31°39′~37°10′、东经89°24′~102°27′之间,总面积为38.86万km2,行政范围包括玉树州、果洛州、海南州、黄南州全部行政区的21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山镇,共162个乡镇1 284个行政村(居委会)。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山系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地貌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原、丘陵和台地,区域内海拔介于1 954~6 860 m,平均海拔约4 000 m。根据2019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与2018年相比,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玉树州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02.64 km2,果洛州减少378.2 km2,海南州减少364.67 km2, 黄南州减少20.13 km2。一年来,青海省各级水利水土保持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科学把握青海省情、三江源地区的州情及县情,勇于探索,积极进行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实践,开创了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向高质量积极迈进的良好局面。
1 抓历史机遇,科学调整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三个最大”责任为统领 ,以“一优两高”为遵循,以省、州级政府水土保持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为抓手,强化“源头意识”、担起“源头责任”,依托水利、发改、财政、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草七部门协调配合形成的工作合力,推进三江源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前期工作与建设管理能力提升、水土保持信息化工作推进和强化督查指导等为重要工作环节,稳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强化服务、转变职能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与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加强科技示范、支撑城镇化建设进程、助推旅游业发展相协调,维护高原生态安全。
2 抓责任考核,合力攻坚迈入新阶段
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专项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青政办〔2019〕50号)要求,青海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专项考核评估工作组组织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农业农村厅、林草局成立考核组,于2019年6月对2019年度8个州(市)的水土保持目标责任专项考核评估工作进行了部署,2020年5—6月进行了2019年度考核工作的现场核查、综合评定、复核、集中办公核定等工作,对市州级政府在水土保持主体责任、综合治理、预防监督和监测与信息化等方面的完成情况进行了重点考核,主要包括工作机制建设、机构队伍建设、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定及公告、目标责任考核、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完成、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监测与信息化工程推进、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水土保持信息化应用、创新水土保持工作机制和奖励表彰等内容。通过考核,州(市)、县人民政府进一步增强了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主体意识,明确了水土保持工作努力的方向,强化了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力度,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持续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把水土保持工作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拓展了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范围;进一步加大了考核组成员单位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做好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相关工作,形成了常抓不懈的工作合力,全面推进了“补短板、强监管”落地见效,为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3 抓生态修复,促进源区大面积植被恢复
始终坚持自然修复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围绕水源涵养功能巩固提升这一核心目标,全力推进江河源头区的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工作。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和21个项目县,2019年认真组织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完成人工造林683.73 km2,封山育林503.73 km2,草地围栏封育4 066.67 km2,改良退化草地513.33 km2,治理黑土滩473.4 km2,有效促进了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提升,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林草部门积极推进“草长制”,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办法,科学划定封禁保护区、封禁治理区和轮封轮牧区,提高了生态修复成果的管护力度,促进了生态修复工作与农牧民群众经济活动的有机结合。譬如,《果洛州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和草长制的推行,推进了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构建了责任明确、分工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草地生态保护发展机制,确立了青藏高原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的新模式,为三江源地区草地生态保护修复和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又譬如,达日县2019年高标准实施黑土坡试点治理2 333 hm2,建立了示范区,2020年黑土坡治理规模扩大到8 000 hm2,扎实推进了5°以上黑土坡治理,有力实现了高寒区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新突破,助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向高质量迈进。《2019年青海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三江源区水资源总量为612.39亿m3,比多年平均增加了42.5%;草地植被平均高度为5.7 cm,盖度为77%,其中优势种盖度32%;区域土壤侵蚀总面积为13.06万km2,土壤侵蚀以轻度冻融侵蚀与轻度水力侵蚀为主;乔木林监测站点植被质量和更新状况较上年有所好转,乔木林郁闭度、蓄积量均呈缓慢增长趋势,灌木林总体呈增长态势;沙化土地植被高度、盖度、生物量与往年总体持平、略有增长;湿地植被盖度、生物量较上年略有增长。
4 抓小流域综合治理,致力于生态扶贫与人居环境改善双赢
2019年,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建设总规模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82 km2,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6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1项,总投资6 819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 570万元。2020年,按照认真贯彻落实《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水土保持支持力度助力脱贫攻坚的意见》,严格把握中央资金的支持范围在原基础上扩大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脱贫攻坚的支持力度。如三江源地区的项目县由2019年的4个扩大到2020年的11个,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建设总规模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58 km2,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12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2项,总投资8 988万元,其中争取到中央资金7 958万元。
根据水土流失区不同的地貌特征,对位配置不同的治理措施,形成了特色各异的综合防护体系,同时强化项目精准安排,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相对集中且水土流失严重的乡村倾斜,把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扶贫作为水保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头戏,开创了水土保持生态扶贫的新局面,实现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整体推进,彰显了投资集中、效益明显、速度较快、质量提高的特点,凸显了水土保持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譬如,尖扎县扎玛当和共和县下梅沟,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了从“山荒、水浊、地瘦、人穷”到“山青、水秀、景美、民富”的悄然蝶变,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抓监督执法,强监管严执法的良好态势正在形成
根据水利部“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变到监管上来,在监管上强手段”的水土保持工作总要求,按照《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遥感监管的通知》总体部署,三江源地区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运用卫星遥感技术,解译发现了大量疑似违法扰动图斑,对2 038个疑似违法违规扰动图斑开展了现场复核确认,并依法对385个违法违规项目进行了查处,下达整改意见247份。 2019年度遥感监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省水利厅先后成立了20多个现场复核工作组赴各地开展复核工作,工作人员克服野外种种困难,历时两个月,顺利完成了4个州21个县(市、区)的现场复核工作,初步建立了省、州、县三级联动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模式。此次遥感监管工作首次实现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全省覆盖,摸清了三江源范围内的扰动图斑数量和违法违规项目情况,确保“未批先建”“未批先弃”等违法违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查处,有效提升了监管效能和水平。同时,使生产建设项目首次深入到房地产、社会事业等领域,实现了对人为水土流失的更全面监管。
6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和党中央对黄河的高度重视和对流域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为新时代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政策机遇和根本遵循。根据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按照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部署,一年来三江源地区各级政府和水利水保部门以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为核心,扎实落实讲话精神,积极调整思路,在监管上强手段、治理上补短板,奋力推进三江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迈入新境界。下一步要认真谋划好三江源区“十四五”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的重点治理任务、重点项目,为统筹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布局上,遵循其人口密度小、降雨条件适宜的主要特点,依据《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三期工程规划》,在该区域水土流失区实施以生态移民、黑土滩黑土坡治理、退牧还草、休牧育草、划区轮牧、轮封轮牧、大面积封禁管护、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为主要措施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同时加强三江源区重点城镇周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通过小范围高标准的人工治理,以治理灾害性沟道为重点,把小范围的人工治理与大范围的生态修复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抗水蚀、风蚀能力,促进生态系统的逐步恢复。在方略上,积极对接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改善群众人居环境建设、保护水源区建设,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下的精品亮点工程建设和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建设。在方向上,助力水土流失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促进脱贫致富等方面突出作用的发挥,同时强化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与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加强科技示范、支撑城镇化建设进程、助推旅游业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需求的协调,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保护优先、创造高品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并将其作为推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富有青海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