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中深化“四个正确认识”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01-20朱西括
朱西括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1]“四个正确认识”重要论断,准确把握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是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遵循。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肆虐全国。面对这场疫情“大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统揽全局,协调各方,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团结协作,联防联控。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守望相助,齐心抗“疫”。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疫情防控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重大战略成果。疫情防控伟大实践以鲜活的事实有力回答了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马克思主义“行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不好”的问题。期间谱写的一曲曲感天动地赞歌、涌现出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先进事迹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这些都为高校进一步深化“四个正确认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元素和有力的现实支撑。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化“疫”为机,用好这本“活教材”,释读好这本“无字书”,为夺取疫情防控决定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根固本、凝心聚力。
1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传播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准确把握发展规律,正确判断发展大势,进而明确前进方向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有了对“大势”的把握,我们身在顺境才能永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身处逆境仍会不失“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持续蔓延对所有国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短期来看,疫情不仅给人类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更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但从人类历史来看,人类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史。历史也反复证明,“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巨大的历史进步为补偿的”[2]。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高校要加强历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历史思维,学会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历史视野来看待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曲折性,既清醒认识到疫情防控的严峻性、紧迫性、长期性,又不失“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坚定创造美好世界的信念。
疫情防控伟大斗争告诉我们,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面向未来,面对人类正在面临或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既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也要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4]高校要讲清中国和世界、“小我”和“大我”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世界视野,厚植人类情怀,发扬中华文化崇尚的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精神,将“个人梦”与“中国梦”“世界梦”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前途、人类命运之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取向,志存高远,紧跟时代步伐,“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2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形势,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疫情防控既是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大考。面对同样考题,各国得分高低有别。有的国家不仅丢分,而且丢脸;有的国家心有余却力不足,效率低下。而中国,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在有些方面仍存在改进的空间和余地,但相比而言,我们取得的抗疫成效举世瞩目、世所惊叹。一声令下,19个省市集中优势资源对口支援湖北;一声号令,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短短10多天拔地而起并投入使用;一句动员,4.2万名医务人员340多支医疗队义无反顾地驰援湖北驰援武汉;一句号召,14亿人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同心戮力构筑起了群防群治的生命安全防线。中国何以具有如此超强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对疾病的救治防控能力?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的赞赏,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5]一言以蔽之,中国之“治”的效能源自于中国之“制”的优势。
何为中国之“制”,其“特”在哪里,“优”在何处?高校要通过讲座、讨论、辩论或演讲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最大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独特的价值优势等。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6]对于疫情所反映、暴露出的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存在的一些短板、漏洞,我们也不能回避,要引导学生从我国历史和现实国情出发,深入分析“还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存在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看、如何办”,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思维、理性的态度看待我国制度。既不唯我独尊,也不妄自菲薄。“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7]激发学生增强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献计献策,发挥积极作用,作出积极贡献。
3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发青年勇于担当,集结青春力量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是有了这种敢于担当、人人尽责精神的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才得以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生生不息,蓬勃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14亿国人无论什么身份,无论身处何地,无不戮力同心,全力奋战,展现了一幅幅惊天动地的感人画面。临危受命、直面疫情的钟南山、李兰娟等医学专家,最美的逆行者白衣天使、解放军战士,不辞辛劳的建筑工人,争分夺秒生产口罩等医疗物资的企业员工,舍小家顾大家的物资运输队员,夜以继日的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志愿服务的快递小哥,书房变教室、网络当黑板的教师,宅家认真上网课的学生,无不触动着人的心灵、挑战着人的泪点,战“疫”中的每一帧、每一幕,无不体现他们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精神。“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的样子就是国家未来的样子。抗击疫情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用生命履行使命,用行动书写担当,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广大青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8]!
高校要结合“青春告白祖国”系列工作,充分挖掘梳理在奋力抗疫、志愿服务、科研创新等方面一个个充满正能量的青春故事,邀请战“疫”英雄进网络、进校园,以身边榜样温暖人鼓舞人引导人,激发大学生崇德向善的情怀和见贤思齐的自觉。要聚焦学生成长成才渴求和思想需求,通过组织广泛的线上线下讨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引导学生将自身置于这个时代的洪流,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规划人生,明晰时代新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4 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淬炼“硬核”本领,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
新冠病毒来势汹汹,广大青年学生成为“宅男”“宅女”。面对超长假期,该以何种心态、如何度过疫情防控期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道考题,既考验着他们能否面对困难升华理想、坚守抱负,也考验着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走4公里山路到崖壁旁收听网课的高中学生杨秀花,在雪山顶上专注念书的藏族女孩斯朗巴珍,现代版“凿壁偷光”的河南洛宁14岁女孩郭翠珠,在武汉方舱医院边隔离边学习的“考研哥”“读书哥”,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青年大学生树立了榜样。他们都在努力读书以积蓄力量,用拼搏昭示希望,用奋斗铸就梦想。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唯有青春奋斗方能担起民族复兴
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高校要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价值取向,深刻认识科学是抗击疫情的最有力武器,深刻认识不断学习科学知识、提升专业技能、练就过硬本领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求知热情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科研报国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要组织动员学生在切实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积极协助所在社区和村委会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普及等相关辅助工作。要以劳动教育为抓手,推进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大力宣传疫情中“最美劳动者”先进典型,“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要引导学生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平凡劳动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助力实现自我人生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 结语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疫情防控期间“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优势,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当务之急,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任务。防控即教育,社会即课堂。高校要切实将抗击疫情斗争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资源,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疫情防控工作有机统一,引领学生为夺取疫情防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