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让盐碱地变粮仓
2020-01-19鲁飞
鲁飞
“化滩涂为良田,盐碱地里稻花香”,是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立下的铮铮誓言。袁隆平院士算过一笔账:“我国有15亿亩荒芜的盐碱地,其中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试种、推广成功后,按照每亩产值200至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
随着土壤的改良和种植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我国海水稻科研及种植取得显著成效,国内十大基地10万亩海水稻陆续实现测产,其中,新疆喀什、宁夏石嘴山、黑龙江铁力、山东东营、山东潍坊、山东青岛等地测评亩产均超千斤。特别是近日,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在辽宁省盘锦市的6‰耐盐碱水稻筛选种植获得初步成功,意味着“海水稻”在我国北方广阔的盐碱土地上初步具备了推广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盐碱地里稻花香”不再遥远。
海水稻多地试种成功
11月4日,辽宁省盘锦市传来一条消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6‰耐盐碱水稻筛选种植获得初步成功,平均亩产300公斤以上,这意味着,“海水稻”在我国北方广阔的盐碱土地上初步具备了推广意义和价值。这也是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团队继“双季超级稻测产破世界纪录”后,又一令国人振奋的好消息。
盘锦市位于北纬40°到42°之间,跨中国最北海岸线,地处辽河入海口,有大面积的盐碱地资源。在此筛选、试验种植高盐碱品种海水稻,将为东北地区高盐碱土地水稻的种植及利用探索出一条新途径。2019年,袁隆平院士团队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创建了“国家耐盐碱水稻试验示范基地”,袁隆平亲自命名的“北方耐盐碱水稻袁隆平院士工作试验站”落户盘锦,中国最北海岸线的这片退海之地有了新的历史使命。
64岁的杨俊崇是海水稻实验田管水员,他说,盘锦虽然也是在盐碱地上种水稻,但绝大部分种植区域经过改良,水土中的盐分含量已经不足1‰,一般的稻种是无法在高盐分的水土环境中生长的。此次试验基地筛选耐盐碱水稻品种209份、优质水稻品种100份、本域优质水稻品种12份进行繁育。
试验田选择位于辽河入海口的130亩地,但自然条件下引入的海水对于培育6‰耐盐碱水稻来说,浓度仍然不够。试验站引进智能化设备,在试验田附近打了一口含盐量为22.4‰的深井。确保盐水稀释后浓度达到6‰再进行灌溉,保障筛选、繁育试验的成功。
今年是繁育的第一年,经过不懈努力,目前已初步筛选出耐盐碱及优质水稻品种30余份,其中科研難度最大的6‰耐盐碱水稻品种6份。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的辽宁中聚生态农业科技开发公司董事长张潜介绍说,耐盐碱水稻与普通水稻在外观上相似,稻穗上的穗粒数少于普通水稻;口感上,耐盐碱水稻做出的米饭香气浓郁,紧致有嚼劲。
“这里还养殖了河蟹。”张潜说,今年盐水中的稻蟹结合试验,成果喜人,不仅海水稻长势旺盛,而且蟹的口味比普通稻田蟹更加鲜香,大幅提高了耐盐碱水稻亩产收益的附加值。将来推广种植,可实现当季蟹有效益,当年稻有收益,这是盘锦试验种植海水稻产生的新收获。
张潜算了一笔账:今年6‰盐水灌溉的稻田亩产水稻400公斤,养殖河蟹25公斤,仅这两项收入就能达到2200元左右。耐盐碱水稻秸秆含盐量非常高,内蒙古农科院对稻秆的30多项指标进行了化验分析,发现含盐秸秆强于优质牧草,是上好的绿色饲料添加剂。施药量上与普通农田相比,耐盐碱水稻的施药量减少60%,稻米的农药残留明显低于普通稻米,米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随着土壤的改良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海水稻的产量会逐年提高,从前一文不值的盐碱地会变成抢手的香饽饽。据了解,目前,海水稻已在山东、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等多个省区种植,几乎覆盖我国所有的盐碱地类型。9月下旬以来,10万亩海水稻陆续完成产量测评,其中,新疆、宁夏、黑龙江,山东东营、潍坊、青岛等地测评亩产均超千斤。随着品种不断改良,海水稻将走向更大范围的盐碱地。
让盐碱地成为“第二粮仓”
海水稻学名为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够在一定盐(碱)度的盐碱地上生长的水稻。它适应能力强,不仅抗盐碱,还抗风、抗涝、抗病虫害。
我国在耐盐水稻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晚,始于1981年召开的“全国稻麦抗盐碱协作会议”,“七五”期间把稻种资源的耐盐碱性鉴定作为国家科研项目,并开展全国协作。
广东省湛江市,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的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丰富,光照充足,自然环境优越,除了拥有悠久的稻作历史,也孕育了许多原始的海水稻种质资源。
1986年,广东海洋大学研究员陈日胜在湛江海边发现了我国第一株野生海水稻,申请新品种专利定名为“海稻86”,被袁隆平院士评价为继杂交稻之后水稻行业的又一次重大革命性突破;2016年,袁隆平院士团队与陈日胜合作,海水稻开始广为人知;2017年,“海水稻测产”位列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成就。
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64亿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与此同时,粮食播种面积为17.41亿亩,比上年减少了1462万亩,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据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的报告,到2025年,中国的粮食缺口将达1.3亿吨。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气候暖化导致海水倒灌,进而导致部分沿海良田盐碱化,加上沿海地区的盐碱滩涂和内陆如西北、东北等地区的大片盐碱化土地,中国的盐碱化土地面积达到了5亿亩,居世界第三,大量的盐碱化土地亟待开发改良和加以利用。
江苏沿海盐碱滩涂面积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鱼米之乡也有自己的烦恼。在广东,由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过度开发造成大量近海良田盐渍化,约有500万亩近海盐渍田处于撂荒或半撂荒状态。
自海水稻出现以来,人们就发现海水稻的种植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供给能力,改善土壤功能,对盐碱地的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堪称盐碱地“克星”。科学家由此看到“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也可能收获粮食,我国或许有个潜在的“第二粮仓”。
“海水稻的研究对于我们国家的耕地安全、粮食安全具有重大贡献。”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特色育种首席科学家周鸿凯说。
“东北就有大量的盐碱地,而且有丰富的水资源,通过种植海水稻改良盐碱地,具备充分的可行性。”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来永才说。作为我国的粮仓,东北地区的土地盐碱化是个棘手的难题,海水稻的出现让来永才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
此外,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海水稻米富含硒等营养元素,是一种独特的健康食品,经济价值和推广空间也不错。“目前在江苏种植的海水稻主要采用稻鱼虾共生的种养模式,农户收益比较可观。”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段雄表示。
有了潜力,还需全力投入培育和研发。陈日胜表示,目前全国至少有17个省份在进行海水稻的培育试验,也进行了稻蟹、稻虾共生等绿色种养模式示范,海水稻的培育、研发取得了一定进展。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0月30日,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在湛江举行。海水稻研究机构和有关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现阶段海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新举措。海水稻研究机构和有关企业共同倡议成立“海水稻产业联盟”,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
“海水稻产业联盟”将构建一个一站式平台,促进海水稻技术成果和产业推广,相互融合。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引领创新,加速技术推广应用范围,增进国际国内合作交流,以及全国各地的相互交流。在论坛上,与会企业就此次倡议充分交流、达成共识,并签署“海水稻发展联盟倡议书”,以减少企业重复建设,实现产学研共同发展目标。
“海水稻产业联盟”的成立将更好地促进海水稻产学研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相关企业提供服务,并为实现袁隆平院士海水稻种植推广1亿亩目标助力。
目前的海水稻品种耐盐度普遍在0.3%以下,0.3%—0.6%的较少,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耐盐度比较高的品种。“主要是缺乏耐盐碱性强的种质资源、现有种植的海水稻产量不高和缺少不同类型盐碱地的海水稻丰产配套技术,进而导致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耐盐碱水稻育种首席科学家李新奇指出,海水稻的培育推进显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各方都在付出自己的努力,在这过程中,科技支撑的地位举足轻重。据了解,通过利用杂种优势和挖掘耐盐基因,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已培育出数个耐盐度达0.6%且产量较高的海水稻品种,如超优千号的耐盐度达0.6%,还有92.36%的结实率。
过去十年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先后在新疆、山东、内蒙古等不同地区种植海水稻。据悉,在新疆轻度盐碱地中,罗锡文团队创造了三年亩产超1000公斤的纪录;在山东的中度盐碱地,罗锡文团队创造了亩产615公斤的纪录。目前,罗锡文团队正致力于实现将农业机械科技应用于海水稻生产。我国正逐渐从传统农业时代转向以无人化为特征的智能农业时代。无人农场是智慧农业的一种生产方式,是实现智慧农业的一种途径,其三大关键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信息技术在海水稻的大规模推广种植中依旧需要。
广东海洋大学叶盛权团队对海水稻的精深加工研究已投入多年,他们从“海稻86”中挖掘到谷胱甘肽、六磷酸肌醇、γ-氨基丁酸等对抗癌症、美容、护肝和解毒等方面作用突出的活性物质,证明海水稻米确实有保健作用。“海稻86是一个非常好的功能食品与药品原料,我们现在仍在不断地开发提取。目前已有部分产品投产,还有部分在中试,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已通过发改委立项,正在加紧推进它的产业化进程。”叶盛权说。
目前中国的粮食自给、稻米自足率较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品种包括海水稻的培育除了抗盐、高产,还要注意优质的问题,特别是健康品质。目前耐盐碱水稻的稻米品质还比不上普通稻,“我們希望通过5—8年的努力,让海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都上一个台阶。”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国辉说,市场导向也是海水稻培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种富有发展潜力的作物,海水稻的产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王世超是湛江本地海红香米创业团队负责人,他认为海水稻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以海水稻为源头,衍生出米粉、米线、米饼、米酒等米产品加工业,甚至海水稻观光、采摘体验等乡村旅游业,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几十年来,我国海水稻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研究海水稻的科研团队、科技人员越来越多,研发出的新品种、新成果越来越多,海水稻的产量从不足100公斤到现在亩产超千斤,种植面积从不足百亩到现在的上百万亩,海水稻年产量从不足1000公斤到现在的超过50万吨,参与海水稻发展的企业、社会资本也越来越多。海水稻让海边的荒废土地、内陆的荒漠地再次被激活利用,带动附近村民脱贫致富,为我国耕地保护、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推动下,海水稻逐渐从试验田走入市场,实现量产,让盐碱地变成第二粮仓,成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最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