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
2020-01-19
我在食物里發现过去,也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想到从前。据说怀旧是一个人老去的标志,但是我却以为,检验记忆,是一个人发现自我的必由之路。
摘自《失眠书》
书评人、作家
魏小河 著
最离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作家、媒体人
蔡崇达
我看来,“作假”行为是将主观感受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封闭态度催生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就算是严肃批判社会的纪录片,只要在开拍前创作者已经预设了拍摄效果,并困在这种思维之中,那不管目标多么高远,都是“作假”。如何在现实面前始终保持“开放的自我”,是纪录片导演最重要的课题。
摘自《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日本导演、编剧、制作人
是枝裕和 著
人们常说,我们用一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生学会闭嘴。有些人可以因为两毛钱在菜市场跟人破口大骂,有些人即使被他人误解也可以满面春风。
自由撰稿人
仲念念
作家更关心知悉人性,
而非判断人性。
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这样,你不要它,它就好好地在那里,保持着它的完整、它的纯粹,一旦到了手中,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全部得到。
摘自《尘埃落定》
当代作家
阿来 著
遇到压力时,人们无法轻易做出决定,意志力会减弱或感到不知所措。你没有精力做出决定时,往往会重复平时的做法。好习惯是这样,坏习惯也是如此。
美国心理学、工商管理学教授
温迪·伍德
情绪的尽头不是脏话不是发泄,人情绪的尽头是沉默。
电视节目主持人、制作人
马 东
年轻和幼稚都会造成同样的弱点:缺乏耐性。无论做什么事,都想马上看到结果。人生就是一连串的等待,这样的教训往往得活到中年才能体会。而意识到这一教训实为真知灼见,往往要耗费剩下的全部人生。
摘自《所罗门的伪证》
日本作家
宫部美雪 著
善良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所以让我去选择道德的根基,我愿选实事求是。
摘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当代学者、作家
王小波 著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
摘自《清醒思考的艺术》
德国经济学博士
罗尔夫·多贝里 著
消费是用某种编码及某种与此编码相适应的竞争性合作的无意识纪律来驯化人们;这不是通过取消便利,而是相反让人们进入游戏规则。这样消费才能只身替代一切意识形态,并同时只身担负起整个社会的一体化,就像原始社会的等级或宗教礼仪所做到的那样。
摘自《消费社会》
法国哲学家
让·鲍德里亚 著
有自卑感的人特别容易看出别人的短处。如果别人身上有我们自己竭力隐藏的瑕疵,我们总是不遗余力去加以揭发。
美国作家、码头工人
埃里克·霍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