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瘟疫与人(节选)

2020-01-19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传染病疫病病毒

统城乡关系的转型,无疑是进入20世纪后全球人类发展的基本主轴。这一变化背后,存在着城市生活在医学上和管理上的一系列改进,而改进的动力则来源于19世纪欧洲人对霍乱的恐惧。德国人科赫宣布发现了导致霍乱的弧菌,极大地推动了疫病的病菌理论。霍乱的致病谜底一旦被揭示,防治方法便不言自明。化学消毒剂和加热都可以杀死霍乱弧菌,谨慎处置患者可以避免该病的进一步传染,到1893年治疗霍乱的疫苗也研制出来了。到19世紀末,科学的医学已经发现了对抗这一可怕疾病的有效方法。

其他许多长期困扰人类的重要传染病,也很快被细菌学家开始掌握的新技术所驯服。伤寒于1829年第一个被确认为特定疾病;到1896年,伤寒杆菌被发现并研制出有效的疫苗;在20世纪的头十年,预防伤寒的大规模注射证明能够控制该病。白喉杆菌在1883年被确认,1891年发明的一种抗毒素被证明是有特效的。牛奶中的病菌采用巴氏杀菌法加以控制,即把牛奶加热到可以杀死大部分潜在有害的细菌的温度。芝加哥城于1908年率先立法强制规定了这种方法,旨在保护儿童和其他人免于罹患以牛奶为媒介的传染病,随后其他城市迅速效仿。这样一来,在一战以前,这类传染源就不再重要了。

不仅如此,能够有效推广医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机构,也在各地迅速出现。国家级和地方性的卫生委员会和医疗服务组织遍布全球。

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以后,医学科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对人类生活状况的影响已经真正地全球化了。在大部分地区,传染病已不再重要,许多传染病在它们原本多发且严重的地方已呈衰退之势。这种对人类健康与幸福纯粹的增益怎么评价亦不为过;现在若要理解传染病曾经对人类甚至对我们的祖父辈意味着什么,都需要想象力了。然而,正如当人类学会了干预复杂生态系统的新方法后总必须面对的那样,自19世纪80年代以后,医学研究对微寄生关系的成功控制,也产生了一些始料未及的副产品和危机。

一个引人注目并具有讽刺意味的现象是,出现了因清洁过度而引发的新疾病,突出的例子是20世纪急性脊髓灰质炎的日渐流行,尤其是在格外注重卫生细节的阶层当中。在传统社会,人们大多经婴儿期轻微感染,获得了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力,却不会出现非常显著的症状;然而,那些讲究卫生、谨防接触病毒的人,等到长大后遭遇该病,则往往会发生严重的下肢瘫痪甚至死亡。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对年年暴发急性脊髓灰质炎的恐惧升至巅峰,而为开展研究其病理和治疗方法的筹资宣传,又使公众的恐惧成倍放大。不过,就像以往许多类似的情形一样,当有效的疫苗于1954年被研制出来的时候,该病又很快滑落到公共关注的边缘,只会感染那些错过或拒绝疫苗注射的个别人。

1918—1919年的大流感,向世人展示了另一种将会威胁人类未来,起码是存在潜在威胁的流行病。流行性感冒曾长期存在,其特点是传播快速、产生的免疫期效短暂以及病毒的不稳定性。1918—1919年美国与欧洲、非洲军队在法国北部的会合,为产生规模上史无前例的流行病创造了条件,这同时标志着对人类宿主具有非凡破坏力的新的病毒种类出现了。该病蔓延全球,几乎使全球人口都受到感染,并导致了2000万乃至更多的人死于非命。

1918年后,经过一代人的研究,证明流感存在三类不同的病毒,因此似乎有可能为所有种类的流感研制疫苗。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流感病毒自身极不稳定,其遗传细节频繁改变。因此,所有新的大流行肯定来自另一种病毒,它可以绕开人们上次注射的疫苗抗体。

所以说,流感病毒的变化和其他感染病原体的突变,仍然难以避免。

即使没有变体,那些迄今隐匿的寄生物,也总归会有逸出自己惯常的生态龛的可能,让地球上日益稠密的人口遭遇新的疫病,甚或是毁灭性的死亡。比如在印度和东南亚暴发的霍乱,就源于西里伯斯岛(Celebes,现苏拉威西岛之旧称)特有的一种新型弧菌,在孟加拉及其周边所有“古典型”霍乱弧菌的传统栖息地,这种新型霍乱弧菌都成功取代了原有的“古典型”弧菌。

除了这种可以想象的灾难以外,人类还将长期囿于自己在食物链中所固有的局限。在过去150年间,公共卫生措施所导致的人口跳跃式增长造成的压力,不仅表现在食物供应上,还可能在更多方面展示出来,既有疫病的,也有社会的、心理的乃至政治的。

技术和知识,尽管深刻改变了人类的大部分疫病经历,但就本质上看,仍然没有也从来不会,把人类从自身自始至终所处的生态龛(作为不可见的微寄生关系和一些人依赖另一些人的巨寄生关系的中介)中解脱出来。毫无疑问,迄今还没有出现长期而稳定的模式,能够保证世界防止局部的(如果不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巨寄生扩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导致了区域性的毁灭;战争仍有可能像过去那样,再一次把饥饿和死亡强加给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口。

我们还应看到,人口的飞跃性增长实际上意味着,目前食物供应和人类需求之间的余裕将迅速消失,留下应对危机的储备亦将越来越少。一旦危机发生,厕身于现代社会商品流和服务流复杂过程的所有人,不论是医生或管理者,还是农民或其他什么人,他们的能力都对维持目前人口的生存水平至关重要。

根据过去几个世纪的人类记录,没有人敢肯定地说,始料未及的转折将不会出现。或许到那时,出生率可能与死亡率持平,人口和资源间的相对平衡也可能实现。但就目前和不久的将来而言,人类显然仍处于这个星球上最大规模和最不寻常的生态动荡之中。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正如在不久的过去那样,从目前微寄生和巨寄生的动态平衡当中,可被预期的不是稳定,而是一系列激烈的变化和突发的震荡。

假如我们能像了解过去那样,努力地预测未来,那么,对传染病的影响就绝不能置之不理。技能、知识和组织都会改变,但人类面对疫病的脆弱,则是不可改变的。先于初民就业已存在的传染病,将会与人类始终同在,并一如既往,仍将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

(有删减)

带着这个问题,再读一遍文章吧!

文章阐述了作者由人类与传染病抗争的历史引发的关于人类及社会的一系列思考,请你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以及自身的所见、所感、所悟,谈谈自己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某个观点的理解。

参与讨论: 海盐高级中学 夏晨辉老师

海盐高级中學高三(12)班 熊建平/顾 艺

高三(18)班 许蓝意/张怡洁/倪睿阳

● 熊建平

作者认为人类面对疫病的脆弱仍然是不可改变的,确实,疫情只要一出现,人类就很难阻止它的扩散。比如当下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原因是,抗击疫情要从医学、社会管理、经济等多方面科学着手,认识病毒、研究治疗方案、研制疫苗等过程很复杂也很缓慢。

● 许蓝意

对于作者提出的“流感病毒的变化和其他感染病原体的突变,仍然难以避免”的观点,我认为是正确的。文中提到,由于流行性感冒具备传播快、免疫期效短、病毒不稳定等特点,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口迁徙与流动,人们至今仍饱受流行性感冒的侵扰。可见,流感病毒及其他感染病原体的变化将给人们带来长时间的困扰,人类仍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病毒进行一场长期的斗争。

● 张怡洁

在人类历史向前推进的过程中,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及其带来的传染病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文明社会会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推手。比如欧洲人征服美洲大陆,除了依靠更先进的兵器,还有从欧洲带过去的传染病天花。人类显然仍处于这个星球上最大规模和最不寻常的生态动荡之中。

● 倪睿阳

“即使没有变体,那些迄今隐匿的寄生物,也总归会有逸出自己惯常的生态龛的可能,让地球上日益稠密的人口遭遇新的疫病,甚或是毁灭性的死亡。”很多野生动物因为其特殊的体质和生理构造成为病毒病菌的宿主,这些病毒病菌常常是对人类有极强的威胁的。原本寄宿在动物身上的病毒一旦感染人体,会以其强大的感染能力与变异能力,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新型病毒。由于人类的一些不恰当行为,使病毒突破“惯常的生态龛”,从自然界来到人类社会,并通过人与人的交流交往传播至各处,造成了严重的全球疫情。

这提醒我们,要规范人类自身行为,避免将本不会威胁人类的病毒带入人类社会;同时要加强防疫体系的建设,以应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疫病。

● 顾 艺

瘟疫对人精神上的伤害,绝不亚于对人身体上的伤害。2003年的“非典”,中国大陆确诊病例为5327例,死亡349例,死亡人数占大陆总人口的比例是非常小的,但它极大地造成了人们心理上的恐慌。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感染面更广,它对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足以影响人类发展的历史。所以,作者提出传染病“将会与人类始终同在,并一如既往,仍将是影响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这一论断,并非耸人听闻。

夏晨辉老师

几位同学基本了解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熊建平同学结合新冠肺炎的案例表达了自己对“人类面对疫病的脆弱,则是不可改变的”的原因的理解。许蓝意同学的阐述则是对“流感病毒的变化和其他感染病原体的突变,仍然难以避免”的认识和延伸,这是在微观层面印证了熊建平同学的观点。

张怡洁同学从历史出发,认识到在人类历史向前推进的过程中,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及其带来的传染病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文明社会会成为重要的历史转折推手。这是对文本内容的再延伸,有了自己的思考,并且能举出文本以外的实例来验证,难能可贵。

倪睿阳同学根据作者的思路分析了新型传染病突破“生态龛”的传播机制,使得枯燥的学术用语有了落脚点,在自己读懂的同时,也给其他同学提供了阅读学术性文本的一种途径。

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的论断是对全文的总结,是作者进行大量阐述后得出的,不太乐观但又非常客观。顾艺同学从精神伤害层面对此进行举例阐述,有一定的新意,读出了自己的思考。

学术性文本不仅语言表达科学严谨,观点在逻辑上也是层次紧密,其中不乏学术用语,比如“生态龛”“微寄生”“巨寄生”等。要读懂此类文本,在筛选关键句、理解相应的观点的同时,少不了调用自身的知识储备,“阅读—筛选—理解—印证”理应成为学术性文本阅读的步骤。

猜你喜欢

传染病疫病病毒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感冒病毒大作战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病毒,快滚开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感冒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