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丛诗酒浇灌的菊花
2020-01-19封义珑
封义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首届全国中语会学术先锋人物。
饮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①。
问君②何能尔③?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④南山⑤。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①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②君:指作者自己。③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④见:看见。⑤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⑥相与还:结伴而归。
★【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417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鉴赏】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人,以醉人的语态反应社会现实。《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我们喜爱这首诗,不仅仅是因为其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更是因为其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让我们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那丛诗洒浇灌的菊花
——渎陶渊明《饮酒(其五)》
◎封义珑
在南方的一个山岗
在山岗下肆意生长幸福的庭院
有一种美,匐伏成大地的静穆
时光在行走的双眸里
人心和山峰同时发出
那坛倾倒的酒浇灌着菊花
经月不灭的酒香
一次次醉倒荷锄晚归的身影
当超脱被和煦的风撩开面纱
可以把呼吸和心跳
安放在辽阔的花海
心头荡漾的时光和歌谣
便是人生最好的喝彩
一壶酒
可以打发凡事俗情的羁绊
可以悠然心灵
无车马喧的偏地
眼前闪耀的是花朵照亮的空明
那丛诗酒浇灌的菊花
喂养出生命的倔强
诗洒点亮人生
——《那丛诗酒浇灌的菊花》创作手记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时期的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强调入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南方的一个山岗/在山岗下肆意生长幸福的庭院/有一种美,匐伏成大地的静穆邝寸光在行走的双眸里/人心和山峰同时发出”想要表达的就是他的山水情怀。
陶渊明每遇到好酒,都要畅饮一番。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比如说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有块大石,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再如九江境内有渊明埋藏的酒。有个农夫凿石到底,发现一只石盒,石盒内有个铜器,有盖,是扁平的酒壶。将盖揭开,壶内都是酒。壶旁边刻着十六个字:语山花,切莫开,待予酒熟,烦更抱琴来。大家怀疑这酒不能喝,就全都倒在地上,结果是酒香满地。“那坛倾倒的酒浇灌着菊花/经月不灭的酒香/一次次醉倒荷锄晚归的身影”就幻化成这样的诗句。
陶渊明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可以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志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是生动的写照。只有诗人超脱了世俗,才会有这种至高无上的心境。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诗句:“当超脱被和煦的风撩开面纱/可以把呼吸和心跳/安放在遼阔的花海/心头荡漾的时光和歌谣/便是人生最好的喝彩”。
“一壶酒/可以打发凡事俗情的羁绊/可以悠然心灵/无车马暄的偏地/眼前闪耀的是花朵照亮的空明/那丛诗酒浇灌的菊花/喂养出生命的倔强”。这是陶渊明高尚人格的一种礼赞。他的整个身心已融入山气和美丽的夕阳之中,又似乎化作了飞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翱翔。如此心平气和、心无旁骛地与大自然相承合,体味着大自然本身无穷的韵味。在这种观照中,物是原态的,心是宁静的,心物交汇在内心里,在和谐意识中,进入了一种物我同一的“忘我”状态。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