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百年:一场文学殿堂桂冠的争夺
2020-01-19新作文寒云
新作文 寒云
每年10月诺贝尔奖颁发时,总是引起全球震动,中国也不例外。而由于其他自然科学奖项的专业性,相对谈论“门槛低”的文学奖总是话题度最高的。一百多年来,一百多位作家加冕这一荣誉,而同时,也有许多公认的大家被“遗漏”。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到底是什么?一百年来,中国只有2012年莫言得奖,是因为中国文学就差吗? 2016年,甚至音乐人鲍勃-迪伦都获了奖。回望百年诺贝尔,诺贝尔文学奖到底意义何在?今天的我们,尤其是中国人,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它呢?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啥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 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有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第一次颁发。并于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由国王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根据遗嘱,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最近一年来”“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经国王批准的基本章程中改為“如今来创作的”或“如今才显示出其意义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概念扩展为“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即包括历史和哲学著作。文学奖金由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基金会统一管理,由瑞典文学院评议和决定获奖人选。
在119年的历史上,诺贝尔奖有过8次停发的情况,分别是1914年和1918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1940年到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有一年是1935年,因为评委意见不一致而停发。最近的一次就是2018年,但在2019年补发了。很多人称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双黄蛋,其实是补发了前一年的,真正历史上其实好几次颁发过双黄蛋,1904年、1917年、1966年、1974年都颁出过双黄蛋。第五次诺贝尔文学奖“双黄蛋”就是2019年了。获奖作者分别为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丘克及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
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
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各国作家协会主席。
因此,其实被提名并不能代表什么,真正入围最后的短名单才可以说是最具含金量的。
※拒绝诺奖的人※
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以来,它就已成为人们心中最崇高、最向往的奖项之一。可能几乎没有人想要去拒绝它,因为这已不仅仅是奖金的问题,它还是莫大的荣誉和骄傲,能够步入诺贝尔奖的殿堂,就意味着位列于学界的顶尖级人物中了。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却真有过几次得奖者拒领奖的情况,最著名的要数法国哲学家萨特了。在获奖前,萨特风闻自己有可能入选,就提前写信回绝诺奖。萨特在信中强力推辞诺奖,并强调即使得奖也不会前往瑞典出席颁奖典礼,并建议评委不如另寻高人。
不过让萨特预料不到的是,诺贝尔奖评选颁奖是不征求获奖者自己的意见的。所以,后来瑞典方面还是把196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萨特。
根据官方颁奖辞,萨特获奖是因为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对我们时代发生了深远影响。除了哲学论著,萨特的作品还包括小说、剧本和文学批评多种。萨特说:“这些荣誉是一些人给另一些人的,我无法想象谁有权利给康德、笛卡尔或歌德一项奖,这奖意味着现在你属于某一个等级。我们把文学变成了一种有等级的实在,在这种文学中你处于这种或那种地位。我拒绝这样做。”
萨特的做法,在很多人看来其实并不难以理解,因为萨特需要维护自己的自由精神与独立的人格,也可以说,萨特是世界上极少数难以用金钱和荣誉收买的人。除了萨特外,还有三位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人:帕斯捷尔纳克
1958年,瑞典文学院宣布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但由于帕斯捷尔纳克的获奖小说《日瓦戈医生》在当时遭到了苏联文学界较大规模的批判,受到国内舆论的影响,他不得不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身体不适且自称无资格领奖: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为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得知自己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后,耶利内克并没有表现得十分激动。相反,她向公众宣布自己不会去斯德哥尔摩接受该项大奖。她罗列了两条理由:第一,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第二,她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
因办演唱会而“失联”的获奖者:鲍勃·迪伦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歌手兼诗人鲍勃-迪伦,奖项揭晓当日,鲍勃·迪伦正在开个人巡回演唱会,未正面回应获奖。随后,鲍勃·迪伦又因有临时安排而缺席12月的颁奖仪式。为此,瑞典文学院请来知名歌手,也是鲍勃·迪伦的追随者帕蒂·史密斯在颁奖礼上演唱迪伦的《大雨将至》,表达对鲍勃·迪伦的致敬。
※性别与年龄※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队伍中,男性作者占绝大多数。1909年,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成为该奖项历史上第一位女性获奖者。但100多年来,仅有十几位女性获奖。
年龄方面,历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平均年龄为65岁。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是英国小说家、诗人鲁德亚德·吉卜林,在19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时他还差几个月才满42岁。最年长的获奖者则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她2007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年她已88岁高龄。
◆诺贝尔奖与中国◆
1895年,诺贝尔奖创立的时候,中国刚刚经历了甲午战争的失败,举国处在悲愤、哀痛之中,那时的中国,还处在清王朝的晚期。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候,中国刚经历八国联军侵华,史称“庚子之乱”,刚刚签订了赔偿四亿五千万两白银的《辛丑条约》。1902年,梁启超创立《新小说》杂志。《新小说>是中国最早专载小说的期刊。在创刊号上,梁启超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极力强调小说与改良社会的关系,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小说才逐渐走向成熟。诺贝尔文学奖也开始与中国发生关联。
1913年,辜鸿铭凭文化巨著《中国的牛津运动>获文学奖提名,最终惜败于泰戈尔。1923年,当时亚洲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访华,一时引起轰动。当时辜鸿铭还和泰戈尔见过面。
1927年,瑞典学院的人前来中国勘察,准备提名鲁迅,然而鲁迅先生回应道,“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大概也是不想让国民妄自尊大。不仅如此,他希望中国的每个作家都拒绝,都不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当时的中国根本都还没发展起来,国民的思想还没完全得到解放。一系列的问题都还没得到解决。再给国人添一诺贝尔文学奖,这不是荣誉,这是毒药1
1940年、1950年,林语堂曾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可惜均未获奖。
胡适也曾在1957年被提名,当时共有49位作家入围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范围,而胡适止步于第14名,未能进入最终的“短名单”。
传说老舍曾是1968年诺贝尔奖入围的第一名,但当得知老舍于1966年去世后就颁给了同属東亚的日本的川端康成。然而根据1900年出台的《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规定,诺贝尔档案馆所存放的当年评选档案要过50年才能解密公开。2018年,50年解密档案的时候,发现并没有老舍。今年是2020年,因此1969年之后谁最终入围过,就无法知道了,只能等档案解密。在这之后传闻被提名过的中国作家有,巴金、沈从文、李敖、北岛,还有2019年大热的残雪。但只有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曾经就诺贝尔文学奖长久以来和中国作家无缘的原因做过解释,他认为,“中国不是没有好的作家,但以前瑞典学院很少甚至没有接到对中国作家的推荐信或者提名,所以我们也无法接触中国作家的作品。就如鲁迅,当初提名,是我们的调查员主动提名,只是鲁迅拒绝了我们的提名。”“鲁迅曾说中国当时的任何作家都不够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每个国家的作协都是有资格去提名的。”林语堂是有被提名,但经过讨论,最终他没有入围。埃斯普马克证实,1988年中国作家沈从文非常接近获奖。“当时沈从文已经入围,正在评审过程中,他不幸去世,按照诺贝尔文学奖的惯例,奖不能颁给去世的人,那时我们不得不放弃。”
※为什么中国人获奖少,我们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看待诺贝尔文学奖※
直至1998年,共有95人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俄国等八个国家的获奖者就有59人。很明显,诺贝尔文学奖重心在欧洲和美国。
所以一些人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视作“西方中心主义”,中国作家长期与此奖无缘,有时也被归结于此。
但造成这种局面也有客观原因。—方面可能和早年媒介通讯不够发达有关,—方面要归咎于文化的隔阂和翻译的不给力。文学与自然科学不同,与经济学也不同,首先是靠语言来表达的,好的作家必然有独到的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再好的翻译也难以完全传神。
诺贝尔奖是一个欧洲主流文学界评定的奖,中国作为具有自己独特语言文化的国度,西方的了解并不多,所以作品有好的英文翻译至关重要,而中国作家能够输出国外的作品并不多。莫言能够获奖,和他的翻译作者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莫言的书是被翻译得比较多的。
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正竭力摆脱自身“西方中心”的嫌疑。不仅如此,评委们还为拓展文学边界,扩大文学影响力做出了不少努力。音乐人鲍勃-迪伦的获奖,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诺贝尔文学奖毕竟有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虽然对于很多获奖者个人品格的争议从来没有平息过,但获奖作品的文学价值,却很少会被质疑。对诺贝尔奖虽没必要盲目追捧,但更没必要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如何看待诺贝尔文学奖或者说是诺贝尔奖,不少人的心态一直十分矛盾。有人将诺贝尔文学奖奉为圭臬,甚至在潜意识里形成了“诺贝尔情结”。似乎没有诺贝尔奖的加持,就不能证明中国和中国人的强大。也有人对诺贝尔奖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认为其不过是西方的内部游戏。
其实,诺贝尔奖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科学和文化水平的唯一指标。正如中国的科技发展不是靠屠呦呦来证明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也不是靠莫言来完成的。说到底,诺贝尔奖,只是一个参数,从来也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更何况,诺贝尔奖(不仅限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委员会的主观倾向和评委们的内部斗争。毕竟,只要是有血有肉的人,就不能做到百分百的客观。
在历史上,托尔斯泰、卡夫卡、茨威格、鲁迅…一有太多伟大的作家都曾因各种机缘巧合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身而过。但得不得奖,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今天的诺奖的意义◆
以前,茅盾文学奖一公布,可以说会一时洛阳纸贵,大家争相抢购获奖作家的书,如今,却好似投入湖中的一个小石子,荡起几圈涟漪就归于平静了。诺奖也一样,但是,茅奖和诺奖,作为中国和世界文学的最高峰,获奖,无疑仍然能激励人们去阅读获奖作家的书。甚至没有获奖的作家,也会因为诺奖效应而被人们重视起来。比如去年,虽然残雪没有获奖,但各路媒体都已报道,其作品的销路又好了起来。能够通过诺贝尔文学奖重新认识一位被遗忘多年的中国作家,不正说明了这项奖项的意义和价值?
纵观世界文学史,19世纪文学以托尔斯泰、契诃夫、莫泊桑、福楼拜等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为代表,而20世纪文学,则以卡夫卡、乔伊斯、伍尔夫等为代表的意识流或者现代主义文学为代表。19世纪文学关注的是现实主义题材,而20世纪文学,则关注的是文本或者文体本身。
对于中国来说,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诞生的现代文学,虽然诞生在20世纪,但从那时,一直到现在的当代文学,一直秉承现实主义的传统。拿当代文学来说,中国文学的最高荣誉茅盾文学奖,都是《平凡的世界>与《白鹿原》这种厚重的现实主义题材。可以说,迄今为止,中国依然没有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这也是我们与世界文学仍然存在的距离。而此次残雪成为大热门,也是因为她的“先锋”文学和实验文学写作,更贴近如今世界文学的主流。
◆结语◆
很多作家因为获诺奖而“封神”,也有很多作家没有获得诺奖时已经成力大师,诺奖只不过为他增色而已,就像萨特说的,我无法想象有人可以给笛卡尔和康德颁奖。在今天,文学大师零落的情况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依然是这个星球最杰出的作家,我们期待他们之中依然会出现大师。也因为有诺奖,我们的阅读视野可以依然保持在世界文学的最前沿。同时,也希望中国的作家们可以阔步向前,在现代主义文学的领域创作出传世的作品。